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萤火虫文化节的文化在哪里?(邑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16日10:14 来源:中国艺术报 邑生

  【事件】广州举办萤火虫文化节引多种质疑

  【观点】不管什么样的文化节,它的主角还应是文化

  近日举行的广州首届萤火虫文化节上,主办方从外地运来的7000多只萤火虫在展馆内如繁星般闪烁,吸引了数千参观者。但环保人士质疑此举是用萤火虫的生命来换取浪漫,还有人质疑文化节收取门票是假借环保之名攫取商业利益,由此引发社会关注。笔者没有亲历与调查,无从判断这个文化节是否环保、是否敛财,但笔者更关注的,是这个所谓的文化节其实没什么文化方面的内容,至少,它的文化含量是远远不够的。

  从媒体的报道来看,萤火虫文化节最主要的活动内容是:萤火虫被放置在透明玻璃瓶子中,悬挂在一个通道上方,观者从底下走过去就好比看到满天繁星;在萤火虫飞翔观赏区,直径1米的透明管内有几百只萤火虫在盘旋飞舞。笔者不禁想问:这些与文化何干?而唯一能和文化沾边的,是该活动借用古人车胤在萤火虫光下读书的典故,特别辟出囊萤夜读专区,让观众亲身体验。笔者不禁又想问:仅有这点文化内容就敢号称“文化节” ?当然,并不是说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中就没有关于萤火虫的文化现象,但毕竟在笔者的印象中似乎还没怎么成规模和系统吧?至少在这个活动中无法体现出能称之为“文化”的应有的深度、广度和高度来。因此,拿“萤火虫文化”来说事,实属勉强;办所谓“萤火虫文化节” ,更是名不副实。

  但像“萤火虫文化节”这样的情况绝非孤例。近年来,各个地方、各种机构举办的形形色色的文化节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一些层次和质量较高的,但也不乏一些“小题大做” 、“添油加醋”甚至牵强附会,明着做文化实则做生意的案例。特别是一些地方,为了突出地域特色然后拉动旅游或者招商引资,绞尽脑汁想办法、出怪招。当地的历史名人、神话传说、土特物产……只要有一点点蛛丝马迹,就恨不得挖地三尺“做强做大” ,不弄出个“文化节”这样的大动静决不罢休。至于这种文化到底存不存在、充分不充分,这个文化节究竟有没有文化含量,倒成了次要问题。笔者就曾经亲历过这样一件事。华北某贫困县,以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常见水果为名号举办文化节,还煞有介事地邀请一批专家去论证这个地方的这种水果文化有多么悠久和深厚。笔者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其中一位专家基本上是直接将《辞海》和《辞源》中关于这种水果的释义读了一遍,就算是对这种水果文化的阐释,其他专家的发言也都没有高明到哪里去。这个文化节活动很多,办得热热闹闹,但到终了,笔者也没弄明白,这种水果的文化是个什么文化,又怎么就成了这个县的特色文化了。

  文化节多了本是好事,挖掘传统、弘扬经典等意义自不必说,至少也可以丰富老百姓的生活。文化节的类型也有很多,外国名目稀奇古怪的文化节也多得是,且有的影响还颇大。但是,不管什么样的文化节,它的主角还应是文化。一旦把文化当成了扩大影响、发展经济的可有可无的配角,文化节很可能就没了文化,弘扬文化也很可能就变成了糟蹋文化。更重要的是,这类文化节的过多过滥,势必造成社会财富的浪费和虚耗,某些由地方政府主导的还容易滋生有关机构和人员的腐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样的文化节,不办也罢。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