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文人不能做化石(郑彦英)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11日11:03 来源:中国艺术报 郑彦英

  写字作文,从一开始就是顺应媒体的,至于是先有了媒体,后有了文章,还是先有了文章,再寻找媒体,很难考证,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媒体决定了文章的风格和长度。

  甲骨作为媒体,始于殷商,我在安阳殷墟和中国文字博物馆研究时发现,殷商时期,国王在处理大小事务之前,都要用甲骨进行占卜,祈问鬼神,《礼记·表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占卜以后,结果要刻于甲骨上。比如著名的甲骨文《四方雨》 ,在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里编号为12870,在郭沫若所著《卜辞通纂》里编号为375,原文分五条文字刻于一片甲骨上。第一条:“癸卯卜今日雨一二” ;第二条:“其自西来雨一二三” ;第三条:“其自东来雨一二” ;第四条:“其自北来雨一二” ;第五条:“其自南来雨” 。以上是我按甲骨文原文抄录,所以没有标点符号。下面我加上标点符号并加以注释。“癸卯卜,今日雨。一,二。 ”说明占卜两次,结论都是今日有雨。下面继续占卜,看看雨从何方来,于是就出现了第二条文字:“其自西来雨?一,二,三。 ”经三卜,否定了,于是再卜,便有了第三条文字:“其自东来雨?一,二。 ”经两卜,又否定了。自然再卜,就有了第四条文字:“其自北来雨?一,二。 ”两卜又否定。便只剩下了南方,也不用再卜,因为下雨已经肯定,前三个方向都不是,只有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就是结果,便是第五条文字:“其自南来雨。 ”占卜到此完成,占辞刻写结束。这样一个繁琐的占卜过程,刻在甲骨上,便也就五条文字,今天的人们在感叹古人用字简洁的同时,将这一卜辞编成了歌,万人合唱,抒情而又浑厚。其辞为: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我猜想,大部分歌唱的人是不知道这首歌词是一个占卜语,更是一个占卜过程的记录,当然也不会知道占卜的结果是天要下雨,雨从南方来。试想,如果当时的甲骨文刻字者将占卜时的天气状况,庄稼人和宫廷官员对了解天气未来情况的渴望,占卜时如何在龟甲上钻眼,如何在钻好的孔上烧火,烧后所呈现出来什么样的卜兆,大家对卜兆的讨论以及讨论的结果等等写上去,这会是一篇多么大的文章呢?然而,就是这寥寥的五条文字,就把这一重大事件记录下来,以至于今天的我们,将它作为歌词来演唱。

  到了周,人们开始在竹简木牍上书写文章,竹简或木牍被绳穿起来,写到一定长度,就卷起来。这就是书卷的由来。读书破万卷,说的就是这个卷。学富五车,说的也是五车书卷。比起甲骨来,竹简或木牍方便多了,取材也方便,但毕竟还是太笨重,所以人们写文章,还是不能依着口语来写,而是极尽简练。比如老子所著《道德经》 ,讲了天地人文,讲了古往今来,从朝廷说到民间,从耕田说到哲学,今天研究外太空的西方学者,甚至从《道德经》里找到了依据。但就是这么一部伟大的著作,也就只有五千言。就因为它只有五千言,所以方便流传。就因为它只有五千言,而且顺应条状媒体,分为八十一章,每一章写在一条、最多两三条竹简或木牍上,根据竹简木牍的薄厚和宽窄自然成卷,人们可以随身携带一卷,也可带几片,皆可以念诵学习,所以很难被谬传。可以肯定,老子在函谷关写《道德经》时,充分考虑到了书写材料和传播,所以因材就文,也使这经天纬地的大文章,用五千言浩荡人间。

  纸的发明顺应了人们强烈的书写阅读传播要求,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时的西汉初年,我国已发明用麻类植物纤维造纸。宋人苏易简所著《纸谱》认为:“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藤,海人以苔,浙人以麦面稻秆,吴人以茧,楚人以楮为纸。 ”最初的纸是用麻皮纤维或麻类织物制造成的,由于造纸术尚处于初期阶段,工艺简陋,所造出的纸张质地粗糙,夹带着较多未松散开的纤维束,表面也不平滑,但毕竟比起竹简、木牍,要轻便得多,加上这时候已经有丝帛,文人便将竹简、木牍、丝帛与纸兼用,从而成就了以赋为特色的汉文章。

  现存的汉文章,包括某些残篇在内,共约二百多篇,分别收录在《史记》《汉书》 《后汉书》 《文选》等书中。初期的汉赋如贾谊的《吊屈原赋》 、淮南小山的《招隐士》等,其形式同《楚辞》没有什么区别。原因之一就是纸还没有广泛应用。汉景帝时,有了帛,也有了粗纸,于是便有了枚乘的《七发》 ,这是将赋文章化、大力铺张的新赋体。书写传播相对方便了,司马相如等著名赋家便将新赋体发扬光大,特别是大赋,多是铺陈叙述赞美都城、宫殿、苑囿的富丽堂皇,还有帝王大规模狩猎的宏大场景,旨在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迎合统治者。主要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扬雄的《长杨赋》 《羽猎赋》 。

  东汉和帝时期,经过蔡伦的改进,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工艺流程,纸的质量也大大提高,完全可以代替帛,更不用竹简和木牍,于是,班固的《两都赋》 、张衡的《东京赋》 《西京赋》等作品,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书法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因为往纸上书写,必然要讲究字型法度,字要写得有形有势有韵味,于是便有了“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蔡邕的篆书和隶书,有了“高古纯朴,超妙入神”的钟繇的真书,有了“金花细落,遍地玲珑;荆玉分辉,瑶若璀粲”的曹操的草书。

  纸和字的发展,使得文人不再考虑文章的大小和媒体的传播,于是,唐诗、宋词、元曲等文体兴旺一时,至今依然为人们所传诵。而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宋话本,也就是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因为不再考虑纸张等媒体的约束,纸张也成为普通人家的用品,所以说书人不再字斟句酌地用文言书写,而是用通俗文字写成,这些话本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也称为“话文”或简称“话” 。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当年的纸本《清平山堂话本》 《全相平话五种》 。

  之后的诗、书、画、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就不再赘述,因为这是大家每天都能接触到的,而我要强调的是,目前,媒体已经有了大的变化,文字和文章,怎样适应新媒体?

  在火车、汽车、地铁、机场等处,你眼所能及的大部分人,不是在阅读书籍报纸杂志,而是在看手机或者笔记本电脑。数字和网络,把整个世界推到每个人的手机上和电脑终端上。于是,出现了每天以六千字往上更新的网络小说,一本书可以有几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而这么庞大的文章,就一个手机屏幕,便可方便阅读。同时,微博出现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每个人都在写文章,但是,这种文章一般要求在一百四十字以内,多了,可以压缩成长微博,但是,长微博远远没有微博影响大。网络名博,写出一百四十字以内的文章,一旦挂上微博,一小时之内,便可在全世界拥有上千万的阅读量。当我们许多作家还在津津乐道长篇叙事时,精彩纷呈的微博却以美文的形式形成铺天盖地之势。与此同时,可以传播图片、视频、大型文本的微信也走上舞台,有私密性和可自控的传播范围,与微博形成互补。

  从古到今说了这么多,其实我只想告诉大家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汉字所附着的媒体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被人们称之为新媒体,我们应该立即适应其变化,并尽快掌握这一崭新的媒体,让自己的才华和思想,借助于新媒体,走出孤芳自赏的沙龙,走向大众,走向年轻人,走向未来。

  确实还有不少人,认为自己以传统形式写作,是神圣的,他们在沙龙里,面对熟悉的面孔大声朗诵自己的作品,出了沙龙,却被年轻人当作化石。但他们以此为荣,仰着头宣言,要作纸媒文学的守灵人。而且有论据:当年,电视将电影冲击得风雨飘摇,现在呢?电影市场不是越做越大吗?

  对于这些言论,年轻人已经不屑于出来辩论,他们只是一嗤鼻子,说出两个字:屌丝!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