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小时代”的不能承受之轻(张涛甫)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06日10:48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张涛甫

  ●《小时代》毫无遮拦的物质裸奔,是当前精神“失重”时代的文化表征,它绝不是一般的文化个案,而是一个时代的文化标本。

  ●在信仰缺失的当下中国,人们将“物质”作为精神的救生圈,致使拜物教登堂入室,成为大众信仰。“小时代”观念具有极大的传染性,造成国人精神世界的大面积“沙化”。

  ●如今的知识文化精英面对浊浪滔天的物质声音,不敢高声语,恐惊梦中人;更有甚者,知识文化精英失去了发声的能力。

  张涛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以批发“青春”暴得大名的青春痘作家郭敬明,最近因电影《小时代》 再次把他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上。该片未映先红,其预告片在24小时破3000万点击,比《致青春》高出8倍的微博搜索量。从全国20个大城市预排片统计数据看,影片 《小时代》 获得全国43.17%的预排片份额,甚至可与好莱坞大片《超人:钢铁之躯》分庭抗礼。在电影《小时代》中,郭敬明用电影语言将“物质”意识形态演绎到了极致。在影片里,“物质”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主角,而电影中的实际人物角色皆属配角。影片有一种向整个时代挑衅的强烈冲动。这种挑衅绝不仅仅是一种青春期的叛逆,而是带有弑父意味的精神起义。在我看来,《小时代》毫无遮拦的物质裸奔,是当前精神“失重”时代的文化表征,它绝不是一般的文化个案,而是一个时代的文化标本。

  面对《小时代》大尺度的物质“露底”和精神拜金,精英们也发出了孤独的批评之声。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开始发声:“不能无条件纵容小时代2、小时代3出现。”《人民日报》 不愧是“中国好声音”的首席发言人。她敏锐地嗅出《小时代》表露反叛和挑衅的青春荷尔蒙味道。《人民日报》 在 《不能无条件纵容小时代2、小时代3出现》一文中透露出这样的担忧:《小时代》“让很多人看到了青春之外的东西,产生了无法摆脱的不安。”“今天,充斥耳目的如果都是《小时代》们,或者因为票房有利可图,就无条件地纵容《小时代2》、《小时代3》的出现,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引导社会思潮,小时代、小世界、小格局遮蔽甚至替代大时代、大世界、大格局,个人或者小团体的资本运作或许成功了,但是一个时代的人文建设和传播却失控了。”该文呼吁:文化精英们要自觉行动起来,抵制时代精神的整体下沉。

  《小时代》 之所以会这么红,固然有其商业营销成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小时代》击中了我们时代的公共神经。《小时代》以喜剧的形式反映了时代的精神缺失,表现了当下中国的精神失重。30多年的改革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同时也改变了中国世道人心,导致了中国人思想观念、社会心态的大转型。现实主义的改革,催化了国人观念的“现实主义”化。我们始料未及的是:与我们快速发展物质文明同步的是,精神文明也在加速度“物质化”。如今存在一个畸形的现象:粗鄙是粗鄙者的通行证,高雅是高雅者的墓志铭。中国社会集体“躲避崇高”,360度地拥抱物质主义。《小时代》即是这种社会症候的代言作品,它赤裸裸地表达了中国“镀金时代”的“傲慢与偏见”。在信仰缺失的当下中国,人们将“物质”作为精神的救生圈,致使拜物教登堂入室,成为大众信仰。“小时代”观念具有极大的传染性,造成国人精神世界的大面积“沙化”。若把思想文化领域的遍地流沙重新变绿,中国要为之付出高昂的代价。

  过度“物化”的思想观念对一个民族来讲也是很不利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过: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进而消弱西方国家的具有“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不是思想观念。撒切尔夫人的观点听起来觉得很刺耳,但说得不无道理。在一个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的交往不可能只是物质层面的,精神文化交往不能缺席。在全球交往中,以美国为核心的西方国家之所以能有话语权,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软实力”搞议程设置,长于以文化的名义谋求实际利益。比如,美国《时代》周刊曾在封面文章《美国梦的历史》中梳理了“美国梦”的生成历史,认为“美国梦”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制造美国议题,唤起民众对国家和生活未来的信心,尤其是在国家遭遇困境的时候。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不能依靠“物质”一条腿走路,应有精神的力量为其崛起护法、护航。

  看来,不能任由时代精神失控地“物化”下去了,要有“引体向上”的力量,防止我们精神文化的集体下沉。目前,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大家沉浸在物质主义的狂欢中,甚至连精英们也沉湎于此。大家竞相“躲避崇高”,只会造成大面积的精神“失重”。为此,须有全社会的广泛觉醒,更要有知识文化精英的深度自觉与有力行动。问题是,如今的知识文化精英面对浊浪滔天的物质声音,不敢高声语,恐惊梦中人;更有甚者,知识文化精英失去了发声的能力。面对芸芸众生,他们不知道怎么说话。于是,很多精英就放弃启蒙策略,转身以媚俗去邀宠,给庸俗以满满的“熊抱”,充当“好好先生”,收获一些廉价的掌声。这样做,只会将时代精神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轻。这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不能承受之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