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在文字里探寻神秘的中山国(程雪莉)

——写在散文集《故国中山》之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06日10:37 来源:河北日报 程雪莉

  生于斯,长于斯,我的生命和脚下这块土地相通,我的思维自然和这个地域的文化紧密连接。以往,那些连接是模糊的松散的,而通过《故国中山》这样一本历史文化散文集的写作,我的目光层层剥落两千多年的历史茧壳,清晰梳理那些尘封的帛丝,企图触摸历史节点间的逻辑关系;并且,我的脚步也在现实中四处逡巡,试图在现实的地理空间里勾画网络,以便让中山文化的面目更加凸显起来。

  在纷纭瑰丽的春秋战国时代,河北中部存在一个名为中山的国家,它在中国历史上闪烁着璀璨而神秘的光泽。史册有关中山国的记载,首次出现在公元前506年,直至公元前295年赵国灭中山,几乎贯穿整个战国时代。根据大量的史料记载,战国中山国虽是“千乘之国”,却以“武功”闻达于诸侯,纵横捭阖于燕、赵等大国之间,在鼎盛时代与燕、赵、韩、魏同时称王,史称“五国相王”,中山能与七雄并驱,名垂史册,成为“战国第八雄”。

  这个神秘的战国中山国有着灿烂的文化遗存,被文化大师郭沫若先生称为“艺术王国”,曾吸引诸多的学者苦苦寻觅。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扑朔迷离的战国中山国在中山王陵和都城灵寿古城发掘后,绚丽地呈现在人们眼前:雄伟的城墙,宏大的“中”字形大墓,豪华的车马坑,新奇的葬船坑,华美的青铜器,精致的铭文,湮没已久的中山国鲜明异常。继之,考古工作者在唐县、阜平、灵寿、井陉等地的西部山区,发现了土石混筑的战国中山长城,更加印证了中山古国的雄强。

  如同三晋、齐鲁、吴越等文化现象的形成一样,河北文化也是由燕、赵、中山这三个“团体国”一起支撑而起,所以,今天研究战国文化,绕不开中山国,同样研究和整合河北历史文化精神时,更不能只知燕赵而不提中山。或许可以这样说,中山文化是河北一张“完全”的地域文化标签。

  著名历史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首席专家李学勤先生,曾对春秋战国时代进行了文化分区,分出中原、齐鲁、巴蜀、吴越等文化圈,他把中山列为北方文化圈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北方文化圈以赵国北部、中山、燕国为主并加上燕以北的方国部族组成,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汇地带,是华夏与北方戎狄等民族交融的主要区域,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区域又是中国主流的儒家文化和草原文化冲突、叠加的部位,加之北方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所以这个文化圈的文化特质鲜明。有学者用“雄强悲烈”来形容,其特定的地域和历史背景必然产生“秋风瘦马蓟北”的朔方文化面貌,而绝不是“杏花春雨江南”。在这个文化圈中,战国中山国颇具典型意义。

  悲歌慷慨是燕赵传统文化中最为浓烈的气韵,而这四个字首出中山。《吕氏春秋》记载,中山早期的一位君王统治时期,晋太史屠黍曾对周威公说:“中山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男女切倚,固无休息,康乐歌谣好悲,其主弗知恶,此亡国之风也。”他们在议论中山国的风俗。《史记·货殖列传》中这样描述中山一带的风俗:中山地薄人众,有大量商纣王朝沙丘的“殷地余民”,丈夫“好气任侠,相聚游戏,悲歌慷慨”。中山文化具备北方文化圈的典型特点,是河北一个“完全”的文化标签,它的这些人文特质也必然成为河北传统人文精神的代表。

  中山国的艺术走进我们的视野很晚,战国中山、汉中山文物世间流传极少,主要是靠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才得见。这对于艺术界也算是很新鲜,为我们研究中山文化更是提供了崭新的资料。中山文化里的“奇”,也一样引人注目。战国中山国本身就很神秘、神奇,是一朵战国奇葩,有着传奇人物和传奇故事。当年,郭沫若先生就对这个神奇的艺术之国很着迷,后来的汉中山王墓、战国中山王墓的发现都是上世纪的考古奇迹。汉中山有着神奇崖墓,出土举世闻名的完美金缕玉衣;战国中山王墓的神奇构造,让“库室”里国宝奇迹般面世。并且,这些文物个个都是“奇构”——— 四龙四凤方案、十五连盏灯、虎噬鹿屏风座精巧奇异;双翼神兽更是奇思妙想,让憨态可掬的兽生出飞翔的翅膀;还有奇特的山字形礼器、山峰形“瓦钉饰”等等;最令人惊奇的是竟然能把美酒保存两千三百多年,制造了世界第一“陈酿”。

  文化学者余秋雨曾说过:“没有人文目标,将是人类最大的恐怖。”当然,一个地域的人文精神的构建必然是依托和搭建在传统人文精神基础之上的。所以对于中山传统人文精神的研究、挖掘和弘扬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若不提起高度警惕,很可能在发展的同时,使传统人文精神遭到破坏,这个破坏将是非常可怕的,是非常巨大的,是影响深远的。

  我知道《史记》、《资治通鉴》许多篇章就可以称为历史文化散文,颇具文学价值,史学家用历史拥抱文学;而文化前辈郭沫若、翦伯赞等人,用文学去关注历史,写下了优秀的历史文化散文。我也蹒跚学步,跟踩着那些模糊的脚印去探索我神秘的故乡。且不管什么技法,什么修辞,我只知道投入情感去描摹中山的文物、人物、风物,用翔实的资料去构建历史,用渴望的心灵去穿越历史,从而抵达自己喜爱的历史文化家园。但是,我的写作目的非常明确,我想解读古老的中山,缩短历史和我们的距离,让璀璨辉煌的中山文化光焰照亮我们,让我们在崇敬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滋养的同时,使得更多的人脚踏这片黄土时,心生微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