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作品研讨 >> 正文

第二届金沙江彝族文学笔会暨阿库乌雾诗歌研讨会举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04日09:38 来源:中国作家网 黄尚恩 田级会

  探求彝族文学的发展之路

  ——第二届金沙江彝族文学笔会暨阿库乌雾诗歌研讨会举行

  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中,少数民族文学挑战与机遇并存。为了更好地引导与实现彝族文学发展,推动彝族文化的现代化进程,由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 委员会、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四川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金沙江彝族文学笔会暨彝族诗人阿库乌雾诗歌研讨会8月15日 至18日在攀枝花市盐边县召开。与会者围绕“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多民族文学叙述的价值和意义”、“彝族文化艺术研究与批评理论的当代建设”、“阿库乌雾诗歌 的文化精神与审美特征”等问题展开研讨。

  一

  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正确地看待少数民族文学与文化,如何让它们能够持续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叙述要以或者会以怎样的姿态呈现,对叙述 者又有何要求?这一系列问题,可谓当下少数民族文学、文化领域的焦点之一。在研讨会上,多名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作了积极回应。

  暨南大学教授姚新勇认为,少数民族文学与文化因其独特而凸显自身的价值,所以应该去尊重它,去完整地呈现它。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要避免把民 族文化“本质化、绝对化”的思维,不应该认为某一个民族的文化就一定优于另一个民族的文化,这不利于民族团结。实际上,尊重少数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与保持与 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们应该在实践中辩证地把握好。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大先从当前的全球化背景出发,提出需要对以中心存在为假设的全球化与地方化二元对立思维进行反思。 就少数民族文学而言,其本身也具有普遍的文化意义,这要求在文学创作中,摒弃全球化的同时,又需具备全球视野,不以走向世界为本质,而是要树立本民族的文 化自信。即使来自“小地方”、“小民族”,用“小语言”进行写作,作家依然可以写出具有普遍性的文学作品。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敬文东重点分析了少数民族作家用汉语进行写作带来的影响。他认为,汉语创作不仅丰富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渠道,为少数民族文化话 语权的表达提供了重要载体,亦规避了民族文学自我审视的窠臼,在借鉴汉语思维、与西方文学审美价值进行交流中,能更好地推进自我全球化进程。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谭五昌从“中心与边缘的相对性”、“地方性与世界性”、“个人创作与中国经验的表达”等角度来阐释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多民族文 学创作。他认为,在多元文化中,边缘有时候意味着中心。少数民族作家在写作时不能受个人民族身份与个人狭窄圈子的限制,既要彰显民族经验,又要抒写中国经 验,还要具有世界性的眼光。只有将少数民族经验与中国经验相结合,并进行世界性表达才能拓宽创作视野,扩大传播范围。

  四川省作协创联部主任殷世江从“区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性”3个角度来把握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特征。他认为,少数民族文学具有区域性特 点,考虑到民族地区和中华民族的大环境,大而言之是中华民族的文学,小而言之是某某民族的文学。民族性是少数民族文学的命根子,没有民族的特点,没有民族 的精神,就没有民族的文学。另外,历史性是文学的脉络,没有脉络,文学就没有生命力。文学是人学,民族文学的最终落脚点也应该是人。

  二

  面对文化多元共生的全球化大语境,彝族文学、文化该如何继续进行发展?对其当代批评理论的建设又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与使命呢?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曹万生认为,四川的少数民族文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仅就彝族的诗歌创作而言,就有吉狄马加、阿库乌雾等一些知名的诗人,一批 “80后”彝族诗人也在迅速崛起,构成了一个彝族文学的群星图。对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彝族作家,批评家应该从多个维度加以深入研究,并积极鼓励年轻彝族作 家的成长,促进彝族文学更加繁荣。

  四川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郭中朝在发言中总结了10年来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尤其是彝族文学取得的突出成绩,并提出,四川省作协将继续 通过奖项设置、鼓励各少数民族作家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文学创作、加强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出版与宣传、加强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讨等措施与途径,鼓 励更多的人投身于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他认为,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大力弘扬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主题, 自觉以生活为源泉,把社会当课堂,拜群众为老师。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罗庆春,即彝族诗人阿库乌雾,则谈及了彝族文学的地域性问题。他认为,每一种文学都与其地域有着特殊的关联,地域是民族文学的 重要特征,民族文学是地域文学的集中体现。彝族关于地域性的认知,作家们都以文学的方式记录了下来,使得彝族文学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地域美学。他谈到,彝族 的文学、文化自古以来就与古老的金沙江结下不解之缘。相信在未来彝族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在彝族文学的创造与传播进程中,金沙江依然是不可替代的地域标志和 民族精神象征。

  彝族诗人吉木狼格认为,彝语是促使彝族作家进行创作的真正源泉。虽然很多彝族作家都用汉语写作,但却一刻都没有离开过彝语。正是彝语源源不断地为他们的汉语诗歌创作提供灵感。因此,我们应该思考:彝语为汉语的创作与表达提供了哪些有意义的东西。

  民族文学的传播缺少不了翻译这一环节。西南民族大学教授文培红认为,民族文学作品要得到其他民族、甚至其他国家的关注,翻译工作至为关键。大量 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被淹没,没有被发掘、翻译出来,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希望能加强多方合作,做好民族文学翻译工作,推进西南少数民族文学的海外传播。

  三

  这些年来,阿库乌雾一直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来促进彝族文学、文化的发展,并通过自己的诗歌、散文等方面的创作,提升了彝族文学的影响力。与会者从不同维度对阿库乌雾的诗歌创作进行了详细分析。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邓时忠用“母语”、“神性”及“人类”3个关键词来概括阿库乌雾的创作。他认为,母语是诗人阿库乌雾的存在之本、生存之根。他 坚持用母语创作,是用自己的行动在延续母语的生命。他的作品中具有神性,这种神性是内在的、自然流露的原始神秘感,是人与自然亲近的结果,是彝族人万物有 灵观念的自然表现。另外,阿库乌雾把眼光投向人类共同的文化传统和知识谱系,表现出与世界对话的姿态。他试图超越自身民族文化的立场,对民族文化自觉地进 行反思。出于人类意识,他走出彝乡,关注印第安保留地、黑人及苗人文化中心、与印第安长老、黑人作家进行交流,汲取人类共同的文学和文化经验。

  云南民族大学教授黄玲谈到,阿库乌雾不仅用彝语、汉语进行文学创作,而且还从文学创作、文学接受与文化发展等层面对彝族文学进行理论探讨,对拓 展诗歌创作视野、完善彝族文学理论研究、加强彝族母语诗歌传播、推进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北方民族大学教授李小凤说,阿库乌雾一直以来 都在为彝族文学的传承和发展振臂疾呼、奔走呼喊。他坚持用母语进行写作,并试图以此来唤醒同胞们的母语意识和文化情感,这非常难得。

  苗族诗人何小竹从诗歌的节奏感与诗歌的翻译、传播之间的关系提出自己对阿库乌雾诗作的理解。他认为,在文字艺术里,诗歌与音乐最接近。一首诗, 可以不让人感知到什么内容,但是仅通过声音、节奏、呼吸就能够感受到诗歌的情绪或者品质。阿库乌雾的诗作,朗诵起来便是如此。他的诗并不是每一首都是招魂 式的——把自己扮成毕摩或者神一样的代言人,而是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每一类型的诗作朗诵起来都有不同的感觉。

  彝族诗人俄狄小丰则注意到了阿库乌雾诗歌中所饱含的忧患意识。他说,阿库乌雾诗作中的忧患意识,让他读了之后,学会跳出自己的情感小圈子,寻求 文学创作的突围。《金沙江文艺》主编刘存荣提出,彝族文学还有很大的空白地,需要有更多的彝族作家、诗人坚持创作,促进彝族文学的持续发展。

  阿库乌雾在听完与会者的发言后说:“作为一个诗人,我知道我是幸运的,因为我可以用我的‘第一母语’彝语和我的‘第二母语’汉语来创作文学作 品,几十年来,我努力做到于彝语和汉语之间来去无牵挂。此次笔会将我的诗歌创作作为研讨的主题之一,我一方面感到自豪,一方面也感到局促和不安。无论批 评,无论褒扬,都需要足够的定力来承受和消化。”

  (黄尚恩  田级会)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