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写一页风云历史 书一段激扬青春

——我写电视剧《铁血兄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04日09:37 来源:中国作家网 梁振华

  电视剧《铁血兄弟》(原名《新青年》),横跨了1907年至1927年的中国历史。从创作的本意上,是力图谱写一部中国青年的精神史诗。经由这部作品,笔者在向自己所感怀的那个时代、那段岁月和历史深处的“新青年”们表达敬仰与追慕。剧中的4个主人公,在动荡的历史风云中,一次次面临生死考验,一次次承受苦难挫折,却从未选择妥协和放弃。风云跌宕的时代,将100年前的一代青年抛入了历史洪流之中,大浪淘沙,他们也曾迷茫、也曾怀疑,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对理想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坚守。时光流转之间,青年对理想的坚守与执著,正是这“变”中的“恒”,也是本剧的核心主题:变的是周遭的环境和时局,不变的是新青年血管中流淌的热血、激情和梦想。

  在旧中国新、旧思想的碰撞与文化交流中,《新青年》杂志曾是新文化运动中崛起的一个阵地和一面旗帜。在当时,它象征着黑暗前的黎明,象征着冲破当时中国陈滞社会现状的一把利刃。在创作过程中,我脑海里始终浮现着这本杂志和那一群为时代抛头颅、洒热血的青年人,他们用火一般的实践阐释了什么是“新”,什么叫追求理想,什么叫矢志不渝。我以为,“新青年”与年龄无关。它不单单是一个年龄与时间的范畴,它与旧相对,指人的精神风貌、思维及文化品格的新锐。《铁血兄弟》里的新青年,不仅仅是一群年纪正轻的人,而是一群拥有青年风貌和理想的年轻人。在面对历史赋予的任务时,他们积极去寻找新的源头、新的方向、新的坐标,也呈现出一种昂扬而积极的奋进姿态。在那个风云跌宕的时代,这些青年为着同样的救国强国之梦走到了一起——探寻救亡图存,追求民生福祉,开启自由、平等的民族新篇。

  今天的时代和100年前风云激荡的时代相比,虽然社会语境和现实环境不一样,但青年人在迷惘与求索时的困惑、坚持和追求,应该是一脉相承的。青春,本就应该有奋发的状态。青年,在任何时代都应该怀抱理想,有所担当。正如我在编剧题记里所写到的——“自强不息,追求进步,崇尚真理,超越世俗,穷其一生之思想与热情,实践人生及社会之美好理想。是谓世之‘新青年’”。从创作角度看,这便是我最期望《铁血兄弟》带给大家、尤其是今天的青年朋友的感受。

  在当下的电视剧市场环境下,如何协调自身创作理念和市场需求的关系,如何平衡思想性和市场趣味,是一个棘手却又必须面对的难题。有宏大叙事追求的题材,是与大众今天的消费、消遣、猎奇式观剧心态相悖反的,近两年数目不菲的情怀大剧、正剧不断遭遇收视滑铁卢便是明证。这是一个崇尚轻飘的“轻审美时代”,对于“沉重”的历史反思、现实剖析有天然的排斥反应。只要一谈理想,谈思想,谈革命,谈价值观,谈情怀抱负,且不管故事讲得怎么样,不管作品的品质如何,观众要做的首先便是背过脸去,甚至不屑于有一个轻蔑的表情。面对这样坚硬如磐的现实,创作者何去何从?在所有创作的外在力量都不约而同地指向收视数据时,当评价作品的标准一步步统一到惟收视率至上时,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如何发言,如何妥协和坚持?这无疑是所有愿意有所持守、有所追求的创作者最大的精神困惑。

  编剧作为“讲故事的人”,讲什么样的故事,用什么样的方式讲故事,既是一个技法和手艺的问题,也是一个观念问题。故事怎么讲,很多时候要受到外部力量(尤其是市场化趣味)的掣肘,这一点别无选择;但讲什么样的故事、讲故事出于什么样的动因,这源于对创作本身的理解,也取决于创作者对历史与现实、人生和世界的感悟。我认为,在大多数人止步于故事本身、决然抗拒思考和意义的时候,至少应该容许有一些人在提笔之前,凝目、思考,然后根据内心的指引,一步步通向更辽远的地方。有所为,有所依,有所坚守,有所担当——从剧作到拍摄制作,这始终是我们恪守不移的追求。

  为了让这个非市场题材能够吸引更多观众,《铁血兄弟》在剧作层面上有意地进行了如下一些尝试和探索。

  其一,力戒传统革命题材剧作的严肃与说教面孔,尽量用情节密度大的故事、性格丰富鲜活的人物来承载主题,让观众首先看到好玩、有趣、生动的故事,把思想层面的蕴涵隐埋其后。比如:慈禧、光绪接连殡天,郡王在一夜之间抉择一变二变三变,折射的是动荡年代人的命运乖谬无常;还有,剧中深透的大量对于革命起源、路径、正义性的叩问与反思,等等。这些“沉重”的思考,附着在曲折跌宕的情节和人物命运之上,力求思想与趣味兼容,“意不害辞”。

  其二,加入诙谐和幽默的成分,破除一本正经的正剧语态。剧中几个“新青年”主人公,是以反英雄的形象出场的。他们起初的成长,有激情和热血,也有莽撞,有过失,有懵懂和不成熟,经历了一连串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一方面,这是让英雄的成长有一个从幼稚到成熟、从迷茫到清醒、从懦弱到坚强的轨迹,这个轨迹提供了巨大的戏剧落差,也符合令人信服的人格与人性成长逻辑;另一方面,剧作台词和戏剧动作上试图赋予主人公性格上的幽默元素,能让观众时而会心一笑,而这种作为调味剂存在的喜感与全剧悲凉沉重的主题形成一种映衬,营造出全剧悲欣交集的情感氛围。

  其三,感情元素的强化,是剧作的明确目标。大动荡的年代,命运转折的关口,裹挟在大时代中的小人物经历着爱恨、生死、离合的跌宕沉浮。剧作花费了大量笔墨来凸显人物的情感起伏与波澜,即便是寥寥数笔的配角,也试图呈现其完整的情感变迁轨迹。兄弟情、战友情、师生情、爱情、亲情、家国情,笔者始终笃信:只要下笔做到情动于衷、发自肺腑,便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其四,尝试了多种类型元素的“混搭”。家族宅门、革命战争、官场博弈、草莽传奇、武侠言情、江湖恩怨、异国情趣,介入多种类型化的叙事元素,既是为了让这部“文人戏”更加“热闹”,更有“动感”,也是为了还原晚晴至民国各个阶层社会生态,展示100年前的一代青年在复杂动荡的时代背景中艰难而执著的蜕变成长。

  从《铁血兄弟》播出后观众在网络平台的反馈来看,这些工夫毕竟没有白费。有许多热情的观众,爱上了这个讲述激扬青春的故事,和故事里形形色色的“新青年”,也从不同的角度读解了故事背后的故事,以及那些未尽之言。这就足够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