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作家最需要“经营”什么?(杜浩)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02日10:45 来源:中国文化报 杜 浩

  贾平凹最近在上海书展上说:“虽然书展特别热闹,但实际上,真正读书的人还是不多,以前,出版社出本新书,肯定有人看,但是现在你要是不宣传,基本就没有人注意了。”

  郭敬明一直是文坛的焦点人物,有文化评论认为,郭敬明的成功不是偶然的。郭敬明能够一次次让自己的书销量上百万册,营销手段仅仅是一部分,至少他作为撰稿人,他有自己的敏感,有对公众的兴奋点的把握。销量、营销、市场兴奋点的准确把握,成了作家成功的重要元素。

  上海书展刚结束,作家阎连科发了一条微博,颇引人深思:“参加上海书展如庙会样忙忙乱乱,在那书草书原里,越发知明写作的荒冷。书展的全部热闹和努力,就是把好作品卖成大白菜,把白菜豆腐样的家常菜供成珍味与佳品。畅销成为唯一的成败标准,媒体成为评判的唯一尺度。但谁都不要对此抱怨,这大约也是一种必然。我们要做的,一是坚持,二是适应,三是淡然吧。”好作品标准的混乱,畅销成为成败尺度的文化现实,被作家无奈而平静地接受下来。

  这一切,似乎都在预示着作家“经营”自己的时代来临了。这个时代,作为作家需不需要经营自己?怎样经营自己?经营自己对自己的文学活动究竟有哪些影响?这已成为文坛上的重要话题。

  8月19日,在佛山举行的“南方国际文学周”上,作家麦家与苏童展开以“作家的经营”为主题的对谈。麦家认为,写作要用很长时间完成,面对不同的读者、地域,甚至语言,作家的经营是有需要的,“但又不能过多参与到经营自己、推销自己的过程之中,而是应该有自己的团队、有宣传的人员,帮他去营销他的写作理念。”麦家说。

  苏童说他对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文学环境十分怀念,“作家可以伴随自己的文字躲在幕后,非常老派非常古典,我觉得是非常浪漫的。那时的读者读诗,并不知道作者长什么样,无法获取作家真实的信息,那时有很多忠实的粉丝,书信是唯一了解作家的渠道。”在现如今工于经营的时代,自己虽未刻意经营,但这又是绕不开的话题,不可能拒绝现在的时代。“写作的时候确实是不考虑读者,但是当写作行为发生之后,你是必须要面对读者的。而且当作家创作的时候,内心是有一个潜在的读者,只不过在写作当中,这个信息是被掩盖的。一旦形成一个作品,被传播之后,然后再连接读者的,其实是一个市场。”苏童说。而在盛名的背后也存在着“被消费”的可能,“面对媒体,被媒体消费,这是生存技能的问题,跟写作无关。”

  从这些文化新闻看也好,或作家对“经营”的理解也好,作家所讨论的“经营”这个文学话题,应该是指:作家的自我宣传和作品宣传,如何获得知名度,怎样利用信息传播平台,怎样利用营销手段增加作品的销量,需要有读者意识、市场意识,善于利用文化媒体为自己造势,甚至要有自己的团队、宣传顾问……而在对待“经营”的态度上,有的作家采取的是主动的、积极的方式,有的被动一些,其作品、名誉和品牌是“被消费”的。总之,这个“经营”,更多的是文学本体或文学文本之外的技术手段的问题,是工具理性的问题,这正像苏童所说是“生存技能的问题,跟写作无关”。

  中国作家大部分人向来被看做缺乏推广宣传的意识,而今已经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经营”自己,大幅提升了市场意识、推广意识和营销意识,以致张炜说:“现在搞文艺、搞文学的聪明人太多了,这些人乖巧聪明,喜欢以小博大,以小的劳动博取更大的利益,大家谈得最多的是销量和点击量。”这是文学观念的进步,还是文学精神的衰落?所以,说到底,现在一些作家谈得比较多的“经营”,还只是技术的“经营”、手段的“经营”,没有更多思考怎样经营好文学本身,如何在作品中展示出文学精神、文学原则的“经营”追求,如何在创作中重视和经营文化品位和灵魂信仰,如何经营作品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和思想价值,这方面现在作家确实谈得太少了,关心得太少了。而给予关心、关注最多的应是高尚的人格、崇高的思想方式、创造力、独特的性格、非凡的才能、纯真而有力的观照,这才是目前作家最需要“经营”的文学本质的东西,也是作家“经营”好自己的最需要的、最重要的特质。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