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特殊的地缘注定其与战争、军人有着如影随形的联系,边塞军旅诗便是不朽的文字见证。
展开中华民族浩瀚的历史长卷,有人把边塞军旅诗比作战争史的生动注解,在黄沙、朔风、旌旗、烽火、战马等边地要素构成的恢弘场景中,有一群血性男儿,为了家国安宁不受侵扰,远离故土征战荒野,他们或马革裹尸,或终老边关,或带着遍体伤病踏上归乡的漫漫长路。边塞军旅诗的美学视角独特而敏锐,有的展现了气吞八荒的壮美,有的尽显了陌路乡愁的凄美。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戍边将士的血泪之作,因为边关连着社稷安危和苍生福祉,边关守不住,何谈国泰民安?边关之于故乡,远在天涯却又近在咫尺,这个距离戍边的将士最懂。
对边塞最初的印象,像是在丝绸古道上看到的海市蜃楼,遥远而缥缈,与故乡隔着千山万壑。记得13年前军校毕业的那个夏天,我们几个肩扛红牌的同学,带着满腔热血和美好憧憬,振臂宣誓“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青春的誓言划破长空,列车一路向西穿行在河西走廊,不知过了多久才见到一抹绿色,隐隐感觉到离家越来越远,离天却越来越近。后来弟弟在家信中告诉我,一连几天母亲像丢了魂似的,有时盯着地图半晌不说一句话,满新疆找也没找到一个叫“马兰”的地方。那时候我才真正明白,无论你走多远,始终都走不出母亲的牵挂。想起唐朝诗人高适的诗“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以前读来费解,那一刻好像全都明白了,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
在马兰生活久了,渐渐对边塞军旅诗产生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尤其是诗中传递的正能量令人荡气回肠。基地是我国“两弹一星”精神的发祥地,一代代马兰人用心血和汗水铸就了共和国的核盾牌,把当年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如今的“塞外江南”“戈壁绿洲”。我常常想,到底是什么让马兰人这样执著坚守?从边塞军旅诗所释放的精神元素中找到了一些火光,那种“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爱国情怀,在马兰人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愿为事业献青春,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那种“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英雄气魄,一直在马兰人的血脉里流淌,他们用平凡铸就伟大,用生命书写大无畏的壮烈人生;那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昂扬斗志,正是马兰人的性格风骨,生动展现了他们勇攀科技高峰、抢占军事高地的拼搏精神;那种“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必胜信心,是马兰人底气十足的宣誓,也是对伟大祖国的庄严承诺。读懂了这些脍炙人口的励志诗句,也就体会到了“精神原子弹”的力量之源,这力量之源就是马兰人真挚的爱国心、深沉的报国情,他们已然把大漠戈壁当成了家园,已然把根须深深扎在了这片热土之中。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是马兰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对边塞诗意境格调的一种升华。我在基地的烈士陵园看到了378座坟茔,每一座坟茔都是一座无字丰碑,长眠在这里的烈士,很多都没有戴过军功章,有的甚至连姓名都不曾留下,但他们却留下了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精神富矿。我想起了那“平沙莽莽黄入天”“随风满地石乱走”的艰难岁月,老一代创业者们在古楼兰的废墟旁扬起生命的风帆,靠自力更生铸造了挺起民族脊梁的“争气弹”,一朵壮丽的蘑菇云在罗布泊荒原拔地而起。我想起了那些把一生都献给核试验事业的“两弹元勋”,他们穷尽毕生所学为国铸盾砺剑,把生命融入了每一次核爆巨响。我想起了那些长年奋战在场区一线、驻守边远点号的广大官兵,那些像胡杨一样朴实无华的普通职工,他们吃苦不言苦、受累不言累,以实际行动接力传承着马兰精神。我想起了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杰出科学家林俊德院士,在生命倒计时的最后8天,把病房当战场,书写了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壮美人生!
至此,我终于明白,边关与故乡没有距离,因为马兰人的根在祖国,只有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才会拥有充满激情、充满意义的出彩人生。
(作者系总装政治部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