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埋首“冷读”,静下来慢下来(伊人)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30日15:17 来源:解放日报 伊人

 

    这些年来,“读经热”复鼓噪而起,似有方兴未艾的势头。说实话,对这股弥散着文化保守主义气息的“读经热”,我是不以为然,甚至有点反感的,虽然我还没有愤激到如周予同先生——这位经学史家在八十多年前,曾撰文将当时官方“训令”的“读经”斥之为“僵尸的出祟”。

 

    然而,为写这本《平视孔夫子》,我自己却读起“经”来。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其实,早在我少年时就跟所谓的“经”有点缘了。由于对古典的个人兴趣,经常会读一些古籍和古史类的书,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经典,以及《左传》、《史记》等史籍,《诗经》(尤其是里面“国风”的诗)更是我的喜好,屈原的《九歌》、《天问》等诗赋则令我痴迷……然而,当时读着《诗经》、《论语》、《孟子》等典籍时,我并不觉得那是在“读经”,而仅仅当作个人阅读的一部分。

 

    当我起意撰写《平视孔夫子》时,不敢自以为读过一些经籍古书,便自我感觉良好地率而操觚。当下有些“别裁”讲经的人士,如某位“古代文学硕士”,把“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里的“小人”,别解为“小孩”;又如某位被拥趸的“国学大师”,更让人瞠目结舌,竟将《论语》中的“暴虎冯河”(意为徒手搏虎,徒足过河),说成“像一只发了疯的暴虎一样,站在河边就想跳过去,跳不过也想跳”……诸如此类的敢想、敢说、敢写,在下实在是不敢,而且要引以为戒。

 

    因此,就搜拢儒家的若干经籍(主要是先秦的)读将起来。其中记述孔子言行最信实的《论语》,虽然已读过好多遍,却还是研读的重点,将几种注释、阐说《论语》的文本交叉着参读。除了儒家的经籍,还温读若干先秦诸子的原典。当然,其中有些书读得细一些,有些书读得粗一点。就这样,平心静气地读,不受干扰地读,谓之“冷读”。——如我在一篇文章里所说:“所谓‘冷读’,就是以坐‘冷板凳’的定力,用自己冷静的头脑和冷峻的眼光,去阅读、探究古典经籍。这种‘冷读’不是为了成为皓首穷经的冬烘学究,不是甘做匍匐于古人脚下的孱奴,更不是假借老古字号以制作、兜售可疑的货色;而是为了从古籍经典中摄取真正的精华,作为对于今人有益的滋养,同时扬弃那些陈腐的、虚伪的、背逆时代的东西;这也就是对古人留下来的思想文化遗产理性的传承,有所批判的传承,激浊扬清的传承。”我想,这样的“冷读”,今后我还会进行下去。

 

    同时我还览读了一些有关的近现代著述,如关于西周及春秋战国史的,关于经学史的,关于哲学史的,关于评说孔子及儒学的,关于现代儒学之种种的,等等。它们大多充盈着明达的理性、洞察的睿见和精辟的阐示,每每予我以启迪和补益。当然,同样也不是凡“大师”即敬畏,唯“权威”而信从。若读到“不敢恭维”之处,却因其是“大师”而诺诺,这是我不能也是不愿的。

 

    如此的重温、宽览和 “冷读”,使我获益良多——对于孔子所处的时代大环境,以及孔子受当时社会大变动的影响及其反应;对于孔子在世时的言说、行迹和人生际遇;对于孔子在后世如何一次次被粉饰、整容、易装,从而使其成为被利用的“圣之时者”;对于孔子所创的儒学在后世如何屡经整合、潜化以至荣享“独尊”,又如何分化为利益攸关的对立“经学”派别……对于所有这些,都有了更全面、更清晰、更真切的把握和认知,因此也使我更坚定地视孔子为“人”——当然是伟大的“人”,同可以此视之的还有墨子、老子、庄子……而不是什么“至圣”、“教主”、“素王”。周予同曾经给孔子定位:“他是一位实际的教育家,他是一位不得志的政治思想家,他是一位专研道德问题的伦理学家。”钱穆虽奉孔子为“至圣”,但在其晚年一言以蔽之:“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上之主要贡献,厥在其自为学与其教育事业之两项”;又说:“孔子之政治事业已不足全为现代人所承袭”。我很认同两位前辈如此平实的定位之论。这当然不是“降低”了孔子,而恰恰是祛除重重魅惑,复原了真实而伟大的孔子。

 

    按我原先的设想,这本《平视孔夫子》拟赶在2009年5月之前出版,以纪念“五四”新文化运动九十周年。然而,后来决意埋首于“冷读”,便使我静下来、慢下来,不再忣忣于克期完篇。事实上,在“读”与“思”上花费的时间,要三四倍于“写”的进行;至于写,也是“从容不迫”——自己不是那种“倚马成书”的捷才快手,加上慵疏散漫的积习,还有免不了有时要做些别的事,所以慢慢悠悠到现在,才终于完成了这本拙著。如此的低效率,或不甚合于当下“效益为先”的时势。不过,在我看来,写一本自己想写的书,且因此几年里读了较多的古籍今著,感觉还是很值得。

 

    (《平视孔夫子》,伊人著,凤凰出版社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