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书评者应该是文学的守门人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21日10:46 来源:山东商报

  这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做独立的、专业的书评并不容易。作为独立文本的书评写作面对诸多困难。不可否认的是,书评人对于阅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在作家韩少功眼中,“书评时代真的来了”。

  文学与读者的桥梁?

  “书评者应担起文学守门人的作用。”—托比·利希蒂希

  “书评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一个桥梁。书评的目标是什么?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答案,主要来说就是能不能够表达读者,或者说是为谁服务的,这里包括了读者和整个大众等等。首先需要可读,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想到书评最重要的受众应该是读者。它包括了很多的因素,书评要有洞察力,要有可读性。虽然听上去很简单,但很重要。”《泰晤士文学周刊》文学编辑托比·利希蒂希说。在他看来,“专业的评论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想要的内容和作品,给读者指明方向读什么,不读什么,最重要的是要相信你的书评。有的时候有人希望可以介绍这本书,有人希望可以支持这本书。在我看来书评者对于文学文化来说发挥着一个守门人的作用。”

  被誉为上海骨灰级的文学评论家程德培表示,自己可能相对比较悲观。“这是不是一个书评的时代,值得考虑一下。”“27年前,当我第一次评论莫言的短篇小说,并提出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谁也不会料到他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谁能想到今天残雪的作品已经走向世界,在许多个国家被翻译出版。31年前我曾对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写下幼稚的评论,如今他们是公认的经典大家。更早的时候,贾平凹和王安忆的小说都是我学习写作的对象。如今他们拥有了广大的读者,并且是大作家。决定一本作品和一本书能否长久存在的还是作品本身,而不是这样,或者那样的批评。”程德培说,“对文学作品来说,书评以及评论的存在总是短暂,容易消逝的。中介的人物就是把两头放在一起,然后让它自行消退。”他认为,书评不应该放弃对营造经典的努力。“当这个时代的绿地面积日益缩小,我们对绿地的营造应格外地努力和珍惜。书评的任务作为中介是短暂的。要么是伟大的书评家,伟大的评论家,要么像我一样大多数在写书评,我写了35年,总归会回到一个角落里,慢慢地进入阅读的世界,成为一个忠实的读者。”《收获》杂志副主编程永新感慨说:“真正优秀的书评离不开悟性。”他提到写书评的困难,“我现在24小时在家里,除了睡觉就起来看书,写评论。我任何家务都不做。你想一下啊,熟悉的作家都有很长的写作经历。韩少功的作品不能一口气读完的,想法太多。你读了他几百万字,写的评论最多是2万字,如果是2万字就是长文章了,没地方放,也没人看。我这样的劳动力,一般读一个作家的作品几十万、几百万字。写到最后就是1、2万字。这种活我一年只能写2、3篇,写了人家还并不一定满意,是这样的状况。我想说这种活在世界上还有谁愿意干?”

  评论家比作者更重要?

  “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批评家相比作者站在更重要、更显赫的位置。”—韩少功

  “在英国最近也出现了新的情况,由书店来组织跟读者见面。比如一本杂志,或者是由书店出的杂志来推出他们要卖的书。这个杂志中出现的书评,可以说是编辑来决定的。从书评角度来说,并不跟卖这本书有关,而书店连锁店所组织的活动跟卖书本身紧密相连,这也有一个判断的过程。从书评角度来看,跟销售相关。这样一来到底有什么经济上的关系?即便跟卖书没有特别大联系的情况下,还是会影响到书的命运。所以书评很多是出版商所资助的,这样确实会影响到你在书店里决定买哪些书。”英国国宝级作家杰夫·戴尔把书评比喻为一个喝啤酒的过程,“书评是非常自然、本能的一种活动,就好像在酒吧里喝啤酒,在饭店里吃饭一样自然,一旦吃完、喝完,或者说喝到一半就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管是认可,还是不喜欢。”

  贾平凹表示,中国文化形成了中国人的文学审美。“在新的社会转型期,文学必然要面对现实。但更要鼓励和保持原创性的作品。阅读不是先入为主,不是看到一个人穿着一件新衣服,就认为是不是偷来的。文学批评是对文学的一种感觉,首先是对文学有一种感觉。拒绝不负责任的信口开河。”他说,“不论每个时代的人如何不满,但文学在那个时代都有了伟大的作家。当下我们要做什么呢?如果现在有某种轮回的话,又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太多的冲突和动荡。人是想活着的。几十年前选择了写作,现在写作选择了我。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韩少功坦言,作为一个作家,自己对书评家、批评家带有某种羡慕、嫉妒的心情,觉得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批评家相比作者站在更重要、更显赫的位置。“有了报业、广播、电视、互联网,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信息都可以很方便地得到。现在想了解彼得堡,主要不是依靠托尔斯泰的小说了。要了解中国的乡村,像鲁迅、沈从文这样的作家不是我们主要的信息来源,我们有大量的,包括互联网上潮水涌来的信息,铺天盖地地把我们淹没。”他说。“比如现在很多博客,微博,段子,视频,里边都有文学,或多或少都会有文学。好的段子就是一个好的幽默小品,甚至就是一个好的剧本梗概。所以作为作家来说,处在当时的情况不是唯一的或者是主要的信息提供者,所以在这个情况下社会读者更需要的是一些信息的解读人,给一种解读信息方面的方便。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赞成一个书评时代的到来。这个方面评论家要高调一点。”

  本身就是独立文本写作?

  “我非常尊重书评,能够做裁判,又做球员。”—阿城

  书评本身是否是独立的文本写作?作家韩少功特别提到了水军问题。“在中国,据我知道网络公关公司大概有一千多家,这个数目还在急剧地增长。网络公关公司是干什么的?他就是操纵大量的水军,就是拿几毛钱就在网上帖子,完全是有偿的批评,一个人只要掏出钱来,就可以通过网络所谓的公关公司,买大量的评论。几十万,几百万的批评意见出现。可以热捧一个作家、一个人,或者一个机构,或者也可以马上灭掉一个人、一个产品、一个机构。是这样的情况。”

  谈到书评的独立文本问题,阿城语出惊人,“我是写作的,对评论不能说太多的话。当然我非常尊重书评,能够做裁判,又做球员。”他表示,自己不写书评,但还是比较注意书评。“我看《东方早报》的书评,跟止庵和小宝感觉差不多,怎么说呢,写书评的人有他自己的东西,我倒不太注意他是不是跟作者有什么会意。20多年了,30年了,有很多人编了我很多段子,有很下流的段子,也有很不靠谱的段子。但这些段子到我这里来我不当成是骂我的,我看这个段子好不好,如果骂我很惨,但真的编得好,我还推荐给别人,你看有谁谁谁这么说我,所以我跟书评的关系是跟段子的关系。”

  在作家小宝眼中,书评本身是独立的写作,也可以成为非常伟大的作品。“书评是非常特别的写作种类,跟其他的写作不一样,它是有关于写作的写作。是被其他写作直接激励的写作,别人的写作是书评写作的出发点。所以我觉得这个特点非常有意思,在版权保护的今天书评是唯一合法的,可以与他人作品直接发生关系的一种写作。就像在我年轻的时代,婚姻是唯一合法的,可以保证你和别人发生性关系的一种形式,而现在情况有点不一样了。”他表示,书评的基本标准就是它必须对评论的作品做出价值判断。“这里有各式各样的价值,比如这个作品的知识价值。你读这本书,这本书是不是提供新的知识。这个知识在版图上的坐标、地位在哪里,应该占据什么样的地位,我觉得这是对知识价值的评判。一个写作,无论是不是有关于政治的问题,但有一个政治伦理在里边。比如你写这个书的出发点是不是讨好权贵,或者说是不是做商品代言。”

  信息时代中的未来

  “书评的处境其实非常暧昧,它在一部书刚刚成为经典的过程当中,其实一直在添砖加瓦。”—苏童

  谈及自媒体时代,书评专业的写作和发布、传播会有什么样的前景,权威性怎么保证,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文学奖”得主保罗·乔尔达诺坦言,对他来说关心的问题就是从书评当中到底预期什么。“第一,就是一个大概的概念,这个书到底讲了什么,这个故事、情节、人物是怎么样的。第二,至少我会关心这个写作风格是怎么样的,以及这个作者怎么来表达,或者怎么来描述这个故事。第三,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做到的一点,就是我希望从书评当中能够得到更高层次的理解。是超出了我自己对于作品简单理解的层面。我一直读书评,然后希望从中获得一点引导。可以说是最深层次的,可以获得的,或者说这个书评当中介绍的意义。第四,评论者的这方面做得比其他人都要好。就是把书放到整个历史的背景之下,放到文学史当中来看待,评价这个书。如果可以从书评当中看到这四个方面,那这就是好的书评。”他说。“对于不管书写得好,还是坏,它的评级是一星,还是五星,这并不重要,在我看来做这个工作之前一直是这么想的。你在出了一本书之后,你就成了众矢之的,可以这么说,你比其他的人看得深入,因为你更在乎这本书,因为你知道这本书花了多少心血。”

  说到书评与时代、阅读,与作家的关系,作家苏童提到,19世纪的时候英国有一家报纸发表了一篇非常著名的书评,“这个书评的主要论点说:惠特曼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就像一头猪与数学的关系一样,清清楚楚。对惠特曼诗歌的语言也好,情绪也好,表现出一种明目张胆的愤怒和鄙视。这个例子恐怕不是特别典型,因为惠特曼本人的争议,尤其刚刚出现时候的争议,关于惠特曼最著名的诗评不记得了,但我记得这个谩骂非常地刻毒,又非常精彩。这是关于惠特曼的诗评在我脑子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个例子,我无法阐述这样一篇好玩、被人挖掘出来的趣闻,陈年旧事一样的东西,意味着什么。无论他们所企图制造和引导的读者、市场是怎样的,说到底都是一种自由,而这些自由互相提供。”“书评的处境其实非常暧昧,它在一部书刚刚成为经典的过程当中,其实它一直在添砖加瓦。很多书评当然包括读者的选择,包括它的流传方式,制造了一个经典,当这个经典形成以后,所有的书评再添加上去都显得这么无力。”苏童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