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杂文 >> 正文

何申:箭在弦上、还是在手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21日09:59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何 申

  去年冬天,偶听朋友说有一部抗日剧,是写当年热河(省)的。马上就挨个台搜,搜时想,写热河抗日,台词、外景咋也得有离宫、外八庙、棒槌山,还有长城抗战,千里无人区等等。这是因为那段往事距现在不远,史料翔实,好多当事人还在。作为电视剧一些细节可以编,但大骨架不能动,动了就不是热河抗日了。

  搜了半天,也没见跟承德有关的外景。倒是见一出戏,有小女子等人,专用弓箭射鬼子的,射技老棒了,远高于养由基、吕布那些名将。吕布是一箭单发,人家是连发,机关枪弓箭,嗖嗖嗖,一射一片,串糖葫芦似的。痛快是痛快,但咱这么大人,看两眼也就看不下去。这也太雷人了,要那么着,抗日战争顶多两三年就该胜,还用打持久战?

  就打电话问朋友,朋友乐了,说,就是那出戏!

  于是就忍着多看一会,果然,戏中有人提到热河、承德。可看看就看出来,这应该是一部香港式的言情剧,再糅上抗日的一些内容,还加上些刺激人的情节。比如小女子被强奸了,痛苦万分,忽然就跳起来射倒一大片。不由地就喊:早干什么去啦!有病呀?

  真想写点什么,又一想毕竟是写抗日的,又说到热河,而且这类剧扑天盖地的拍出播出,再胡编也有辛苦在其中,给人家泼冷水有点不合适吧。就想不看也就是了。可那一阵,电视里除了这些打打杀杀,多少枪弹都伤不着一根汗毛、而杀对手如切西瓜的片子,别的片还真少得可怜。没法子,就专拣动物看,狮子、角马、蛇,看得都想去非洲呆一阵子了。

  非洲去不了,狮子也见不着真的,倒是外出见到几位作家朋友,都是最早“触电”当过编剧的。一聊起来都说早不写电视剧了,然后又苦笑现在这电视剧咱写不了。原因呢:早先的电视剧从情节到人物讲究“接地气”,现在多是武大郎攀杠子——不知在云里还是雾里。

  据我们的体会,许多好的影视作品多改自小说。小说先把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定了,导演和制片(单位)觉得不错,再商量如何改编。考虑原作者最熟悉作品内容,一般情况下都希望作者自己改。说来许多作家一开始并不愿意当编剧,都是没办法被迫上架的。包括有的作品是让别人改编的,要开拍了,剧组还把原作者请去,给演员讲作品讲人物。我就有过多次这样的经历。那时从播出时的字幕就可看出对原著和编剧的重视,都是单独打出,很醒目。现在再看,有的你都找不着编剧,突出的是“策划”和制片人。

  这就让我想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去参加影视活动,制作方对我们这些作家出身的编剧就不断地灌输一些创作“秘诀”:开演五分钟,必须有一个小冲突,十分钟,就得有个大动作。否则,这个片就抓不住人眼球。尽管那时原著、编剧很被看重,但毕竟拍电视剧是个团体项目,不像写小说独来独往,因此也得顺应“潮流”,于是,也就得想方设法编织剧中“冲突”情节,女人撕打,男人发怒,老太太痛哭,还有砸锅摔碗抢镐把牲口跳,都是那时特别是农村剧中常用的手法。一开始还行,多了,就成了俗套,连我们自己写得都不好意思。

  就这,也难满足制作方的要求。渐渐地就有了猫在宾馆里几个人“策划”剧本的作法。唐宋元明清,神仙老虎狗,海阔天空东拉西扯,把剧情人物,都硬编排出来,再找个枪手去写。一来二去,“戏说”也就大行其道了。既然历史上没影的事都能编出来,还有收视率,挣大钱,那么在确有真事的大事件中,加些“雷人”的情节,又有何不可。

  所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此番抗日剧闹出大笑话,也是电视剧创作长期脱离“地气”的必然结果。将士临阵,箭,就该在弦上,准备随时射出,不能还不知道在谁手里攥着。拍电视剧,其箭也该从弓弦上弹出,能射多远就多远,射不着也正常,不能由编导制片手拿着,画个月亮,插上去。喊:开拍,拍完剪接,就说是射上去的!阿波罗二五〇号。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