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贾平凹和他的故乡(小岸)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14日16:16 来源:山西日报 小岸

  作者简介

  小岸,女,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作品散见于各类文学期刊,多篇作品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等转载,已出版小说集《桌上的咖啡已冷》、散文集《水和岸》,著有长篇电视剧本《风流侨女》。曾获第三届赵树理文学奖,第六届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山西文学》2009年、2011年度作品奖,《黄河》2009年度小说奖等。鲁迅文学院第十七届高研班学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居阳泉。

  棣花是个村庄的名字,位于秦岭之南,丹江北岸,它是文学大师贾平凹的故乡。作为一个村庄的名字,它显得出挑、雅致,与众不同。它为何会叫这个名字?想来一定和棣棠有关。棣棠是一种灌木植物,开黄色小花,每到春天,秦岭大山里便盛开着漫山遍野的棣棠花。

  棣花是镇政府所在地,人口密集,交通便利,高速路特意在此地开了个路口,一下高速,便到村头。当地人骄傲地说,陕西这么大,没有哪个地方能为一个作家专门开一条高速,我们棣花是唯一的。每年都有很多人慕名到棣花村参观,棣花不再是一个普通村庄,它披上了文学的羽衣,成了文学世界里一个符号,一如绍兴之于鲁迅、凤凰之于沈从文、高密之于莫言。

  棣花有新区与老区之分,新区与我们司空见惯的普通村镇没有区别,路边不时冒出现代化的餐馆、超市、银行、商店等。房屋建筑也是结实的钢筋水泥,外墙贴着时髦的马赛克瓷砖。老区就不一样了,多是传统的旧式宅院,墙皮脱落,门窗斑驳。院内,树荫遮蔽。年深月久的老房子里,光线暗沉,走进去,仿佛嗅到岁月深处的呼吸。

  棣花村最特别的是棣花老街,表面看,它完全衰败了,一间连着一间的木板门面,破损陈旧,落满风尘。泥泞的路面,空旷的石阶,颓唐之态势如同一位迟暮的妇人,容颜尽失,寂寞寥寥。可是,有谁知道它曾经的荣光?它曾是古长安通过东南的唯一要道。多少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商贾军队都从这里经过。我不禁矫情地想象:我站立的地方也许就是李白、杜甫的吟诗之处,就是大明宫里美丽的女人们乘坐轿辇途经的地方,他们与我隔着千年光阴,遥遥相望。古往今来,这条老街见证了多少沧桑变故、历史沉浮,难道真得就此腐败衰微了吗?

  贾平凹不甘心它的朽落,在他笔下,棣花老街仍旧风光热闹,喧嚣明媚;它换了个名字,叫作“清风街”。清风街的店铺,星罗棋布:理发店、染坊、估衣铺、压面坊、铁匠铺、纸扎坊、裁衣店。卖凉粉的小贩沿街叫卖。二郎庙香火缭绕。清风街的牌坊高大巍峨。清风街的戏楼上演秦腔,锣鼓喧天。贾平凹用他自己的方式力挽狂澜,留住了老街的记忆。他说:“我的故乡是棣花街,我的故事是清风街。棣花街是月,清风街是水中月,棣花街是花,清风街是镜中花。”“我为故乡写一本书,以一本书为故乡竖起了一块牌子。”这本书便是《秦腔》。他做到了,成功了,这本书的确为棣花村竖起一块牌子。

  《秦腔》出版后,“镜中月、水中花”的清风街名声大噪,聪明的乡人捕捉到商机,棣花老街更名为清风街,衰败了的老街因为这本书获得了方方面面的资助,目前已得到妥善维修保护。《秦腔》即将搬上屏幕,拍摄地就选在清风街。拍摄结束后,清风街将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修缮后的清风街也许不再是从前的棣花街了,可是,一定有一些东西能够传承下去。那些典故传说、远去的历史痕迹,以及作家本人,还有他作品中的人物。漂亮的白雪、傻子引生,也会如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豆腐西施一样,成为老街的招牌,一代又一代流传。

  福克纳有句名言:“我的像邮票一样的大的故乡是值得好好描写的,即使写一辈子,我也写不尽那里的人和事。”羡慕那些故乡根基深厚的作家,身后有广阔的土壤供他们挖掘。地域文化与文学密不可分,文学的故乡就是作家的灵魂。没有棣花,也许不会有贾平凹;没有贾平凹,也不会有现在的棣花。棣花有幸,滋养了一个优秀作家。作家有幸,心灵深处,永远有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家园。

  贾平凹用他手里的笔(他是坚持用笔写作的为数不多的作家之一),福泽乡邻,眷顾故土,给他的村庄,给他的乡亲,给他的族人,带来荣耀。他用他的作品,挽救了一条濒临消亡的老街,改变了一个村庄的发展。

  有人说,文学的魅力消解了,文学的影响式微了。棣花之行却让我更清晰地感受到了文学的强大,如同信仰。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信仰,具有穿透精神的力量。今生与文学结缘、相伴,爱上它,何其幸运。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