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专家:莫让七夕停留在消费层面(孙宏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14日09:47 来源:北京日报 孙宏阳

  鲜花、化妆品、烛光晚餐……昨天是传统七夕节,商家纷纷推出促销活动,年轻人也以“聚餐”“逛商场”的方式度过这个节日。“端午有粽子,中秋有月饼,七夕好像只有鲜花和晚餐。”有网友如此评价。

  除了消费,七夕真的没有文化味吗?

  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记者发现,最热心这一节日的,是“有节过节,无节造节”的各路商家。

  “198元的‘七夕甜蜜套餐’三天前就已经预订完了。”记者昨日拨打多家团购商户电话,均被告知已经无法预约当天用餐。位于北礼士路的一家餐馆已经连续8年开设“七夕浪漫专场”,十分受欢迎,情侣可以吃到象征甜蜜的宫保鸡丁、夫妻肺片等传统“幸福菜”。

  京城大小花店也在昨天迎来了送花高峰。“今天送的花都是几日前预订的,光是送这些已经忙不过来了。”一家花店老板告诉记者,两三天前玫瑰花就已经开始涨价了,普通的红玫瑰、黄玫瑰、白玫瑰售价也从七八元一枝涨到了15元。

  在他们眼里,七夕是有潜力可挖的“消费节”。

  “七夕不就是中国的情人节嘛!”记者昨天采访了近20位80后、90后年轻人,只有6人能答出“乞巧节”的传统习俗,大多数人只能说出牛郎织女的传说。提起“穿针乞巧”、“投针验巧”等习俗,一半的人都回答不上来。“都什么年代了,谁还会做女工啊?我就连扣子都不会钉。”一位大学女生说。

  年轻人只知“牛郎织女”,不知“穿针乞巧”,在北京民俗协会秘书长高巍眼里并不奇怪。“七夕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但那些传统习俗距离城市的生活越来越远。”高巍说,诸如拜织女、穿针引线、为牛庆生等习俗大多在男耕女织的农村进行,对于城市人来说,缺少活动的传统和载体。

  “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这些节日载体给节日增加了浓浓的韵味。而七夕好像一直没有相应的节日载体。”东城区民间艺术协会副会长赵铁民这样分析七夕的文化味为何赶不上其他传统节日。据他回忆,早在三四十年前,民间还流行过放飞牛郎织女风筝,还有泥塑、陶塑、面塑的牛郎织女,但随着时代发展,这些传统手工艺品越来越少见了。其实,七夕也有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民俗专家认为,要让七夕这一传统节日不要停留在“鲜花和聚餐”的消费层面上,过出文化味来,还需要为传统节日穿上“时尚新衣”。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节日也在发展,其内涵、外延也在变化。”高巍认为,要想传承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就要不断对节日形式进行探索和创新,要和新的生活方式相结合,增添一些时尚元素,让年轻人有兴趣去了解和学习。

  “商家可以在商业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生产一些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七夕产品,让现代人体会到古人对于婚姻美满、家庭幸福的美好祈盼;政府部门、社会组织都应该积极发挥民间智慧,组织歌舞、话剧、民俗竞猜等相应的民俗活动,打造一些精品项目。”高巍如此建议。 (实习记者 孙宏阳)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