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年起,我就一直很想写一些有关台湾作家吴明益的小说评论。我非常喜欢他,这种喜欢,因为不是经人推介或是遵循文学史的谱系觅得,反而显得珍贵。可时间一久,许多阅读后的即时感悟都忘却了,只留下一些思索,也是他当时给我最深的印象。譬如,我们大陆的写作者,无论老少,其实下笔时潜意识都是背靠陆地写作的,或者说,背靠着土地。就连城市,都建立在固态的土地之上。我们当然也有关于壮丽江河的哀愁,但那毕竟是包囿的、向内的,带着拥抱的母性姿仪。城市与城市,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结,也不太通过海洋,当代小说里甚至很少能够找到轮船时代的痕迹。但吴明益的长篇小说《睡眠的航线》、《复眼人》,背景几乎都背靠海洋,飘飘荡荡。大陆作家的魔幻现实主义的载体是苦难的大地,而吴明益的魔幻则常常经由海的媒介,传递他对于自然历史和未来的认知。我不知道如何明确概括这种土地与海洋的区别,吴明益自己写过:“躯体是灵魂的居室,也是死亡的居室,一个离开之后,另一个住进来,居室簌簌粉灭。我们必须流泪,保持作为一个生者的适当湿度和温度。”湿度和温度,我觉得的确就是他小说的阅读质感,柔和、潮湿、像细菌的温床,酝酿着生命的惘惘不可知。
最近出版的迈克尔·翁达杰的小说《猫桌》,对应起时间,几乎和翁达杰十一岁时离开斯里兰卡去到英国投奔母亲的水路旅程相合,这段海洋上的记忆,翁达杰写过两遍,另一遍则出现在《家族简史》。作家重复写作同样的事,可看做是创伤的疗愈,这一点张爱玲做得更为极致。然正如中国传统中阴阳两界互通要取道桥梁或是鬼门,神仙由天域下凡要乘着风,空间的迁徙流转总要借一种媒质牵连,翁达杰用海洋勾连了孩童世界与成年世界,母国与他国,旧家庭与新家庭。这种懵懂又悲伤的海域,其实和吴明益的《复眼人》的叙事底色很近似。
这可能与他的台湾背景有关,可事实上也并非大量的台湾作者都有能力这样写。台湾作家对于自身的认知一直是很暧昧的,他们为这种不明确而痛苦,但这种痛苦又起源于政治层面的离合,而非自然界的抉择。他们虽然站立于岛屿思考离散、想象的家园,但足下站立的依然是土地的方寸。尤其到了现在这个过度都会化的文学环境中,偏爱现代主义的台湾当代文学家在笔下将城市人的病症发挥到极致,越来越承袭日本式小说的私人性。反观吴明益笔下的生态感,使他的小说世界,带着流动的野外情境,显得特别广袤、新颖、清澈,为同代作者不及。
两年前吴明益在台湾还没有大红,他最主要的身份是生态作家,近似于刘克襄。有杂志介绍他是“自然主义作家”,其实不太准确。他和左拉的自然主义写作完全是两回事,左拉的“自然主义”偏向于写实主义前置的写作方法,而吴明益的自然观立足于倾向人类学科学的谱系之上。他的一部分小说创作,从科普出发,微微有着科幻的意味,这可能是因为他的学位论文做的是台湾现代自然文学。早在2003年时,吴明益就以论文研究、短篇小说获奖(《虎爷》)及科普散文为自己的写作建立三位互补的体系。当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散文集《蝶道》、《迷蝶志》,写的是有关蝴蝶的生态笔记,他自己也画插画。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纳博科夫,且千万不要小看这种对于鳞翅目昆虫的终身迷恋,那确实是纳博科夫独特的世界观与小说眼。小说家需要一些额外的执迷,才会刺激故事本身展现其独特的风致。但最初写作的吴明益,似乎只有一个大生态的背景,尚未摸索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学格局。
新近出版的《复眼人》获奖无数,在这之前他还写过一部长篇《睡眠的航线》,从自然生态视角拉出一条超越个人和家族生命史的轴线。这其实是一个台湾写作者永恒的窠臼,写战争、写父辈,大家都在找容器。骆以军写西夏迁徙异族人的逃亡,吴明益用睡眠病理弥合创伤,始于战争,止于海啸,其实万变不离其宗,说的是同一件事,就是外省第二代的心灵漂流。但两人运用的方法不同,母题的变异就显示了别样的先锋色彩。其实有一个问题很值得思考,大陆的先锋文学早就没有了,但台湾文学里似乎还在。台湾人似乎比任何汉语写作者都更迷恋现代主义,小说里没有现代性,就像不是小说一样,这背后有一个立场的预设。从某种层面来说,吴明益的田野经验,比许多台湾作家都更适宜操作写实主义。他的摄影、绘画、野外实践,已经足以使他成为一个故事的收集者,或者至少纯粹的生态散文作家。但他反其道而行之,无非是有着其他的坚持,譬如,那些东西在他心里还不算真正的小说,他要写一种他心中的文学样式,那种类似于《复眼人》的写作,那才是他心目中的长篇小说。
值得一提的是,吴明益的短篇写得也很出彩。我非常喜欢《天桥上的魔术师》,但那和海洋没什么关系,几乎都是他的童年和城市经验。许多人童年在乡村,长大了去城市,而他似乎是年纪越大距离都会越远。城市里的作家,笔下一望无际都是人,而吴明益笔下,哪怕是脸书上的事,都空空茫茫,充满了潮湿的、寂寞的气味。
“海草以及更深的海草形成森林吐出氧气,鱼群以鳃滤过水流,激动呼吸。雄黄花鱼黄昏时以鳔发声,那是一种爱的呼喊,而在世界最荒凉的海的角落。”他曾这样写道。
(作者系上海青年作家,台湾政治大学在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