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中国出版:文学能否成为走出去的先锋(徐虹)

“中国出版蓝皮书”呈现未来七大趋势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13日10:1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徐虹

  中国出版及图书市场的未来将如何?日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2012~2013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即“中国出版蓝皮书”),对2013年及近年来的中国出版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描述和未来预测。报告指出:以“中国梦”之文化精神为核心的图书出版将成为未来主题;经济建设类图书将会是出版界重点关注的选题;政治建设类出版物将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文化建设类出版物将成为出版传播中的热点——这是中国出版业未来发展中的部分。有出版人认为,这意味着,在未来几年中国出版将呈现“众神狂欢”的繁荣局面。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独家提供的数据表明:2012年,我国全国共出版图书41.4万种,较2011年增加4.4万种,增长12.0%;2012年全国图书总印数79.3亿册,较2011年增长2.9%;期刊总印数33.5亿册,增长1.9%;报纸总印数482.3亿份,增长3.2%。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在正式发布该报告时表示,该报告将2012~2013年中国出版业发展的整体特点概括为“稳中求进,稳中有进”。他认为:“‘稳’和‘进’的相辅相成,构成了2012~2013年中国出版业发展的内在特点。”

  中国出版“走出去”是未来趋势

  记者了解到,作为该报告的核心部分,该报告从“出版业体制改革”、“出版物内容”、“出版传媒集团建设”、“数字出版”、“民营书业”、“公共文化服务”、“出版业‘走出去’”等7个方面对2012~2013年中国出版业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其未来改革发展七大趋势:一是现代企业制度将逐步完善,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将继续推进;二是中国梦将成为未来出版传播的核心主题;三是出版传媒集团跨地域、跨媒体发展将会有新突破;四是移动网络应用日趋多样,微传播将获得社会持续关注;五是民营书业将有多方面突破;六是全民阅读将成为国家重要文化工程,数字农家书屋将获大范围推广;七是“中国品牌”将在全球大放异彩。

  专家在解读“‘中国品牌’将在全球大放异彩”时说,在中国人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带动下,将有更多优秀出版物品牌“走出去”。同时令人欣喜的是,已有一些新闻出版集团或与国内优势企业合作,或与国外重点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出版企业抱团联合“走出去”将进一步推进,可能成为一种趋势。

  据悉,这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连续第九年对中国出版业的年度发展作出分析报告。报告还称,出版传媒集团跨地域、跨媒体发展将会有新突破。如,2013年5月,安徽时代出版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北京时代华文书局,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颁发的图书出版许可证,成为中国出版产业跨地区发展获批的第一家出版企业。这意味着,其他出版集团跨地域设立的出版公司也将会有新发展,出版传媒集团将进入跨地域发展的新时代。其次,民营书业的突破在于:对教辅品种的依赖将减少。有的民营书业将从教育图书出版商向教育内容、服务提供商转型,并由单一售书向文化服务转变,开始提供一些延伸服务。如,兼营借书及咖啡茶座,并举办电影、讲座等活动。此外,二维码带来延伸阅读等。有出版人认为,该报告把关注点投射到了这些新气象上。

  在谈及该报告时,有出版人认为,近年来,中国出版“走出去”呼声日隆。但是,除了近几年的《狼图腾》、《于丹〈论语〉心得》影响巨大外,更应该有代表着中国人文科学标高的出版物走向世界。“因为,中国出版走出去,意味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意味着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坐标系中,建构自我。”

  文学是走出去的先锋

  该报告着重指出,“2012年,文学类图书有许多畅销作品出现。名家新作成为这一板块的重要特点。‘莫言热’为2012年的文学市场添了一把火”。报告说,“莫言在各时期创作的作品销售迅速飙升,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一齐售罄,有关其人其书评论作品受到热捧。”但这一现象同时也表现出“出版业对于跟进热点、快速反应方面存在不足”。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认为,2012年全国出版业营业收入16635.3亿元,同比增长14.2%。有两个领域尤其令人鼓舞:一是文学类图书的码洋比重上升最高,一改过去10年的低迷状态,这当然得归功于诺奖契机,但这究竟是对阅读经典文学一时兴起的回眸,还是真正耐得住寂寞的回归,还有待进一步的市场检验;二是数字出版同比增长40.5%,其中电子书、数字期刊、数字报纸的营业收入增长52.6%,这股数字热潮势不可当,传统媒体纷纷迎战,涉足“微传播”,实现纸媒和数媒的双赢。

  记者摘录该报告相关表述发现:近年我国图书零售市场的整体销售结构比较稳定。教辅、社科类是两个最大的细分市场。其次,文学、少儿类图书亦占较大比重。然后依次是科技、语言类、生活类、艺术类及传记类图书。“2011年增速的传记及学术文化类图书在2012年有所回落。从2012年的发展速度来看,少儿类、文学类图书表现突出,分别以7.73%、4.71%的年度增速成为市场亮点。”报告也提出“全民阅读将成为国家重要文化工程”。

  而近期的图书市场正印证了如上表述。记者注意到,文学类图书精品迭出,呈现不同凡响之势。如,今年4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贾平凹的《带灯》,因作者一改以往的纯虚构叙事风格和深度介入现实,被读者广泛追捧。同样,余华的《七天》亦市场业绩不凡,引起读者关注。同时以非虚构姿态吸引眼球的文学类作品,有柴静的《看见》、梁鸿的《出梁庄记》等,均使读者印象深刻。学者刘瑜在《出梁庄记》的推荐词中这样说:“梁鸿将‘隐形的中国’带入我们的视野。它迫使人们去正视那个有血有肉却经常为我们熟视无睹的城市打工人群。”同时,在中国,80%以上的自杀死亡发生在农村。这些数字被记录在一部非虚构作品、作家孙惠芬的《生死十日谈》中。该书出版后,即引起强烈反响。——似乎低迷的文学正在回潮,诺奖的带动正是契机。

  此外,在报告所示的趋势之外,记者也注意到,最近,学术、历史类图书仍是摆上知识分子书架的“主角”。如,三联书店2013年7月出版的李黎著《半生书缘:寻访世纪文学心灵》引人瞩目,登上各个小众书店排行榜。今年5月,杨奎松所著的《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一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后,一时间成为热点话题。三联书店出版的陈徒手所著《故国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侧影》也是一部佳作——撰述了上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俞平伯、王瑶、傅鹰、蔡旭、陈垣等11位有代表性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处境。它并非“往事如烟”、“流年碎影”一类的个人记忆,而具有历史化石的意味。更缩影了中国教育、中国文化的悲剧。

  据介绍,该报告既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固定的科研课题,同时也是延续性的第九本出版业年度发展报告。该报告在框架上形成了主报告、分类报告、年度重点专题报告、出版传媒集团研究、企业个案以及港、澳、台地区出版业报告和附录7个部分。

  此外,它在总结与展望的基础上,还对促进出版业改革发展提出六项建议:学术期刊改革要尊重期刊发展规律;出版业传播中国梦要注重实效;加强数字出版整体化布局,提升数字化内容的价值;加大对民营书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对其实施集群化、园区化管理;加快完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机制;加强引导、创造条件,全面提升出版企业“走出去”的内在动力。

  读书:心灵的隔空对话

  出版与阅读为“一张纸的两面”。而读书一项被认为是“不同心灵之间的隔空对话”。

  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2012~2013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出笼前的几个月,同时发布了“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其中显示,2012年我国18~70岁国民的纸质图书阅读率、阅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同时,我国国民对纸质图书的价格承受能力上升,对单本电子书的价格承受能力基本保持稳定。

  其数据表明:2012年,18~70岁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为54.9%,比2011年的53.9%增长了1.0个百分点,我国成年国民的图书阅读率连续3年呈上升趋势(2010年18~70周岁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为52.3%)。

  2012年我国18~70岁国民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只有1.3%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7.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多,有38.5%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量一般,53.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

  值得注意的是,在图书阅读率3年对比中,2012年,18~70岁国民人均阅读图书4.39本,比2011年的4.35本增加了0.04本。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中,青年群体的图书阅读量较高。30~39周岁群体的图书阅读量最高,超过18~29周岁群体,为4.65本。而不同学历特征的人群之中,学历越高,图书阅读量就越高。其中,博士研究生群体以15.35本高居首位——可见,我国的出版趋向与大众阅读正在呈相辅相成增长之势。

  记者了解到,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经持续开展了10次。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从2012年9月开始全面启动,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入户问卷调查执行工作,2013年2~3月开展问卷复核、数据录入和数据处理工作。本次调查继续沿用4套问卷,对我国70岁以下的4个年龄段(0~8岁、9~13岁、14~17岁和18~70岁)人群进行调查。本次调查执行样本城市为48个,覆盖了我国28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