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历史在这里沉思(程树榛)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09日10:05 来源:中国艺术报 程树榛

  女儿远嫁德国汉堡,因思亲心切,请我和她的母亲去德国探亲,一则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二来趁机游览一下德国风光,以疏解我多年繁忙的工作劳顿之苦。我欣然应约前往。

  到了汉堡之后,首先观赏了当地的一些名胜古迹,兴味盎然,觉得德国到处青山绿水,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不愧为旅游佳境,故而心情非常愉快。稍后,女儿又建议我去柏林一游。她说:爸爸,那是世界名城,不可不去。这个建议当然更唤起我的兴趣了。早在小学课本上我便知道了它:两次世界大战,柏林都是举世瞩目的地方,战后被一分为二,东柏林先为前苏联所占领,后为东德的首都;西柏林则为美、英、法三国共管。冷战时期,它是两大阵营斗争的焦点之一,在这里演绎了许多惊心动魄、骇人听闻的故事。东、西德合并之后,统一的德国又对柏林进行了大规模整建,首都重新搬迁回到这里,古城又焕发了新姿,全球都对其刮目相看。现在来到它的“家门口” ,怎么能不去游览,以增长见识?

  从汉堡到柏林有380公里的路程,但从高速公路开车前去,仅仅用了两个多小时。沿途两侧的旖旎风光,令人目不暇接;进入市区一看,更是别有洞天。闹市区,车水马龙,人流如潮,繁华、壮观;僻静处,林木森森,碧水悠悠,幽谧、宁静。大国名都,果然名不虚传。

  我们首先游逛了气势恢弘的国会大厦。这也是驰名于世的地方, 70多年前的“国会纵火案” ,曾经牵动了亿万人民的神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杰出领袖季米特洛夫因此而被诬陷“获罪” ,而后他在法庭上慷慨陈词为自己辩护,也震撼了世界善良人民的心。人为的“纵火”和正义的战火曾将这座著名的建筑物夷为平地,现在,它又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置身其中,令人感触良多。

  此后,我们又观览了造型独特的勃兰登堡门。它是德国统一的象征性建筑。实际上是西德并吞了东德的历史性标志。谁都知道,东、西德统一后,德国成为西德的一统天下,当年双方所签订的各种“条款” ,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只有这巍峨的勃兰登堡门或许才能告诉后人,德国曾经有过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事实。

  在参观了其他一些著名的新建的“古迹”之后,我突然又想起了另外一个地方——柏林墙。在20世纪的东西方两大阵营冷战期间,它可是个赫赫有名、家喻户晓的巨大“工程” 。现在是个什么样子?今天有幸来到它的跟前,岂能不去亲眼看上一看,以长见识?

  但是,仔细一打听,却令人有点儿失望了——这个庞大的“工程” ,经过无数参观者的拆卸和拿取——好奇的人们,特别是外国游客,来到柏林之后,总是要来到这里,取下一点东西作为纪念(也有投机者取后作为文物售卖的) ,积以时日,它早已荡然无存了。幸好,思虑周到的德国人,建立一个“柏林墙博物馆” ,专门供有心的游人观览,因此,也差可弥补一下人们的遗憾了。

  博物馆建立在一条不起眼的狭窄的街道上,我们问讯了好多人方才找到。但这里的游人却很多,各地口音,各种装束,进进出出,络绎不绝。一进大门,迎面便看见高高竖起的大木牌,上面的大字专门介绍了柏林墙的来历,大意为: 1961年8月13日拂晓,当年的“民德”领导,为防止“东德”人投向自由的“联邦德国” (即西德) ,或“西德”向“东德”渗透,下令用铁丝网封锁东柏林和“民德”对西柏林的边界。但是,铁丝网远不能解决问题,仍然不断有东德人偷渡越境,投向“自由世界” 。于是,东德人又命令施工部队在严密的监视下,用钢筋和水泥筑起一道坚固的界墙,取代了临时的防御设施。最后,这道一如“民德”宣传中所称的“反法西斯护墙” ,穿越柏林并围绕西柏林长达166公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柏林墙” 。

  但是,柏林墙虽然坚固异常,并没有能够阻止那些一心投奔“自由世界”的东德人,他们千方百计设法越墙而过。旁边的图片介绍了多个生动的例证。有的人驾车冒险闯关而过。因为柏林墙并非一个封闭的整体,它还留有几个大门,门口有栏杆阻拦。可栏杆很高,有一个青年,就利用这一点,开着一辆非常低矮的汽车,让其爱人躲在后备箱里,趁守门警察不注意的时候,开足马力,一下子从栏杆下钻到了西柏林。还有人利用热气球飞跃而过。有一户东德人家,在自己家后院升起一个巨大的热气球,气球下面用吊篮装着老婆孩子,然后将气球驾驶升空,远远超过柏林墙的高度,从而飞越高墙过去,达到一定距离,再平安落地。甚至有人跳墙而过。靠近柏林墙有一些高层建筑,它也为逃亡者创造了条件。有的人瞄准时机,登上楼房的最高层,顺势弹跳过墙。不过,事先需要和西柏林的朋友联系好时间地点,他们在墙下备下床褥、软垫等物在对面接应,跳下后不致摔伤身体。可是,也有失败的惨例:曾经有一家3口,一起跳楼,几岁的孩子成功了,其父亲母亲因落到坚硬的地面,一个摔伤了内脏,一个摔伤了脊椎,落得个家破人亡。

  这种悲剧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 1961年至1989年间,有近百人因试图越过柏林墙逃往西方而丧生于大墙内外。而今,这道人为的分开德国骨肉同胞的“墙” ,终于被彻底拆除了,人们可以自由地往来了。

  以上的介绍,看上去都是一种客观的叙述,但用心去听,又都有明显的倾向性——令人们对筑墙者产生厌恶和愤慨。

  随后,我们进入馆内参观。

  整个博物馆的面积并不很大,但内容却很丰富。图文并茂,实物充盈,除了系统地介绍了柏林墙的来龙去脉外,还刻意描述了当年围绕柏林墙东西两大阵营所进行的尖锐而复杂的斗争。有不少是我们在各种传媒上已经熟悉了的;绝大多数是第一次看见。特别是前述那些企图越墙而过已经达到目的或没有达到目的而使用过的工具和方法,被置放于显著位置,看来更加触目惊心,显示出这页历史所渗入的斑斑血泪。

  每一个展厅内,还设有大型电视机和屏幕,轮番地播放着当时曾经出现过的实际生活画面,其中,有西方各国群众为反对构筑柏林墙而游行示威的镜头;有西德和其他西方国家领导人发表抗议演说的情景;不用说都是慷慨激昂、义愤填膺的样子。还有赫鲁晓夫和前苏联等华沙条约缔约国领导人前来柏林视察的场面,赫鲁晓夫的镜头甚多,有的看上去很滑稽,令人忍俊不禁(奇怪的是画面上没有我们中国人的面孔) 。不过,这些内容的倾向性就更加明显了——完全是“一边倒”的诋贬述说方式。想来也并不奇怪,“历史是胜利者所撰写的” ,这一至理名言在此处又得到了有力的证明。

  说来也凑巧,恰在此前不久,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前“民德”领导人昂纳克在他的侨居在智利的女儿家里悄然病逝。他在国内的时候,曾经多次被现在的德国法院所传讯,法律在追究他在位时所犯下的一系列“罪行” ,其中许多是与柏林墙有关联的。他的晚年生活得很不舒畅。有什么办法呢?他是个失败者。

  看完全部内容,我从博物馆走出来,驻足门前,不禁感慨万端。

  时世变化得迅速而又蹊跷,并且不断翻开新的篇章,时事的发展是不依人们意志而转移的,它有自己运行的必然逻辑。

  历史在这里进行着深沉的思考……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