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奔跑的姿势——记湖南知名作家、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聂茂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07日09:37 来源:中国文化报 文 述 徐立莎
    聂茂近影 聂茂近影

  聂茂,湖南祁东人,归国博士,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已在国内外报刊发表各类作品300余万字,曾获《人民文学》优秀散文奖、中国报纸副刊金奖和湖南省青年文学奖等。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理事、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委等。著作主要有:散文集《心灵的暗香》、诗集《因为爱你而光荣》、长篇小说《情泊奥克兰》、报告文学《伤村——中国留守儿童忧思录》、文学评论《民族寓言的张力》、译著《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续集》、《十羊皮卷》和《激励圣经》(台湾出版)等30余部。

  为文学献身的时代歌手

  尽管聂茂一再告诫自己:慢一点,再慢一点。但我们见面时,他还是那样雷厉风行。从农村孩子到大学教授,文学不仅改变了聂茂的命运,也成就了他的事业。

  作为一个全能型的作家,各种文学门类的创作他都尝试了,且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九重水稻》作为早期代表作,发表在1991年2期《人民文学》散文头条,另一篇散文《保卫水稻》,发表于1992年2期《人民文学》散文头条,并被国内数十家报刊转载。1994年10月,《九重水稻》荣获《人民文学》创刊45周年(1949—1994)优秀散文大奖,与冰心、周涛等名家同台领奖。当晚,央视新闻联播对颁奖大会作了报道。文学评论家朱日复在《文艺报》上撰文,认为聂茂“创作了水稻的新意境,拓展了散文的艺术空间”;韵文学专家羊春秋认为,聂茂的散文写出了“厚土、至爱和苍凉之天”的沉重与博大;知名学者谭桂林、李阳春和章罗生等人也从不同的角度对聂茂的乡村散文进行了深入分析。2007年1月的《心灵的暗香》则可以视为聂茂在文化散文创作方面的代表作,2007年8月21日《文艺报》发表了杨光华对该书的长篇评论《倾听大师的心声》;2009年4月28日《文艺报》发表彭学明的文章《万物花开——2008年散文扫描》,也对该书给予了高度评价。

  其实,聂茂的文学梦最早是从诗歌开始的。他把西方诗歌高度密集的意象群与中国传统诗歌(如唐诗宋词等)优美的意境较好地结合起来,1990年就出版了诗集《玻璃房子》,后来又出版了诗集《因为爱你而光荣》。大型组诗《九歌》发表在1991年3期《人民文学》诗歌头条;另一首长诗《英雄挽歌》发表在1998年11期《人民文学》的诗歌头条。一些诗坛前辈对聂茂厚爱有加。谢璞老先生评论聂茂是“敢于为文学献身的时代歌手”;彭燕郊老师则把聂茂比喻成“文艺蓝天下的苍劲雄鹰”,并在1997年9期《诗刊》上发表长篇评论文章,认为其诗歌创作特点是“真挚吟唱”,其艺术张力来自内心的“宁静明朗”。

  一部《伤村》产生深远影响

  聂茂做过5年记者,被人称为“打拐记者”。对聂茂而言,当年“打拐”的经历非常独特,永远难忘。作为一个农家子弟,农村的发展变化一直是聂茂的关注重点。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产物,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受害者,却同时又是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军。这个庞大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喜怒哀乐和生存状况究竟如何,是直接激发聂茂进行将近两年大面积调查的主因,也是报告文学《伤村——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忧思录》创作的动力所在。

  《伤村》一出版即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国青年报》记者李斌在2008年6月3日以《留守之痛》为题,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对聂茂进行了专访。《读者》连续两期转载该书章节;天津《今晚报》进行了一个月的连载;宁夏《青年报》和上海《文汇报》也选登了该书部分章节。《南方都市报》以整版文字,配以《伤村》封面图片,对该书给予高度评价;《人民日报》、《中华读书报》和《文艺报》等也相继发表与该书相关的书讯或书评;2012年7月,凤凰卫视资深记者陈开等人先后两次专程来到长沙聂茂的家里,就《伤村》及留守儿童问题对聂茂进行长时间采访。2012年8月下旬,这组报道分5次在凤凰卫视节目中连续播出。9月1日,新学期开学的头一天,凤凰卫视又特地播出了半个小时以聂茂作为特邀嘉宾的专题片《离离原上草——中国留守儿童现状调查》,该片获得国际电视电影节银奖。此外,湖南卫视、长沙政法频道和江西卫视等电视媒体制作了聂茂参与的专题节目。一部书能够引起这么大、这么久的反响,让聂茂大感意外。

  把文学当作一场马拉松赛

  聂茂承认自己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诗歌写作后,他写过一段时间的小说。文坛上许多大家是先写诗歌再写小说,并取得巨大成功,如王蒙、张贤亮和贾平凹等人莫不如此。小说篇幅大、发表刊物多、稿费高,转载的刊物也多,而且还有改编成剧本、拍成电影的种种诱惑。聂茂发表过不少作品,但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影响。他的短篇小说《雪鹤》选入过1991年9期的《小说月报》;中篇小说《永远的痛》在1998年3期《长江文艺》上发表后,只有一点不大的反响;长篇小说《情泊奥克兰》出版后,澳洲墨尔本大学谢颖淳博士认为作为小说家的聂茂常常游走于“乡村边缘人或都市漂泊者”之间,而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刘起林认为聂茂的小说创作影响不如散文和诗歌影响大的原因是“四面开花,专注度不够”,可谓十分中肯。

  从国外归来进入高校,成为文学评论大军中的一员是聂茂的必然选择。《文艺报》曾经用整版篇幅刊登过聂茂的长篇评论《文学湘军的新崛起》和《人民诗歌的审美维度》等。他还发表过《新时期文学的灵魂拷问》和长达3万余字的《走向世界的中国新时期文学》等重要文章。而文学评论专著《民族寓言的张力》出版后,美国加州大学教授慕容怡嘉认为,该书的突出贡献是作者从身份认同和现代性追寻中找到了中国文学的阀门。《文艺报》曾以《呼唤一种“大学术”——记聂茂教授》为题,对聂茂在跨学科领域里的学术成就进行了长篇评述。

  聂茂认为,教书是他的本职工作,他要对得起学生的信任,对得起自己的这份薪水。下一步,聂茂主要还是继续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传播学和文化产业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也会在适当时候进行长篇小说创作,他目前已积累了不少第一手资料,相信会有厚积薄发的那一天。

  “文学是一场马拉松赛,我要永远保持奔跑的姿势。”聂茂笑着说。他表示:“每天笑一下,每天写一点,每天跑几步,大赛的终点也许就是生命的终点。”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