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专家:“城市文学”有朝一日必将超越“乡土文学”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06日10:41 来源:长江日报

  中国历史上,“山水诗”有强大的传统,“城市诗”很不成气候。与诗不同,小说的发展与城市发展几乎同步。前日,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孙琴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表示,中国正由千年农耕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现代文明,“城市文学”伴随着中国城市化加剧而兴盛,有朝一日必然超越迄今规模庞大的“乡土文学”。

  城市繁荣可以刺激小说生长

  孙琴安认为,所谓城市文学,原本主要指文学对城市的描写与反映,就像山水文学主要是文学对山水的描写与反映一样。文学的两大块,诗歌、小说,不论哪个国家和民族,诗都是最早的文学体裁,小说总是后起。《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从当时的采诗情况和“十五国风”来看,几乎都从乡村和民间采得,内容也多与城市无关。“由此可见,诗的产生与城市的关系不大。”

  孙琴安注意到,到了魏晋,我国已出现山水诗、田园诗、咏史诗、玄言诗等,却无城市诗。明人张之象撰《唐诗类苑》,把唐诗分成许多门类,连街道、寺庙都有,就是没有城市诗。尽管中国第一首城市诗《长安古意》就出自唐代诗人卢照邻的笔下,但孤篇单章成不了气候。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状写杭州繁华,是中国古代词中写城市的代表作,但也没成气候。词学分类也从无城市词之说。

  相比而言,小说的发展与城市的关系就密切许多。中国小说发展繁荣的每一步几乎都与城市相关。

  以宋代话本为例,就与城市说书和市民阶层的兴起有关。就连皇帝也产生了兴趣。唐代皇帝为赏诗,召李白进宫写诗。到宋代,皇帝为了听故事,把说书人召进皇宫。宋元话本,或明清小说,大量故事的发生地多在城市。

  到了近代,为了满足市民阅读,各种报纸杂志也多辟有小说栏目或小说连载,另有《小说林》、《小说月报》等各种杂志,说明城市的发展可刺激和促进小说的繁荣。

  以开放的心态包容城市

  孙琴安认为,媒体讨论“城市文学”这个话题,可能跟中国的城市化有很大关系。越来越多的人进了城,可我们的文学主力军还是“乡土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比较擅长农村题材。大把的作家,数过去,很多都是城市化、市场化的反对者,他们表现出一种对城市成长的不适应,一种反胃。“对于城市文学,中国不少作家显然准备不足。”

  孙琴安乐于见到人们关心“城市文学”话题。他指出,早在30年前,上海就有人提出“城市诗”的概念。很多文学作品也都以城市生活为题材,王安忆有《长恨歌》,杨克等写出了南方城市的色彩,郑小琼等写出了打工一族的艰辛,韩高琦等写出了城市的喧嚣与混杂……但真正成熟的优秀作品还是很少见。

  至于原因,孙琴安认为与我们对城市的认识和创作观念有关。譬如巴黎,那是法国的首都,诗人波德莱尔可以创作《罪恶的巴黎》,公开“咒骂”。放在我国,诗人可能要挨骂,诗歌甚至发不出来。诗人艾青曾经写有《巴黎》一诗,末尾把巴黎比为“这淫荡的/淫荡的/妖艳的姑娘”——我们对自己的首都北京能够这样写吗?

  “随着城市化步伐加紧、人们对城市的态度变得包容,审美观念深刻变迁,我相信会有更多更好的城市文学出现,并且成为人们主要的精神食粮之一。”

  (记者 刘功虎)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