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创作不问市场硬挺平庸之作 音乐剧还要烧多少钱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06日09:15 来源:解放日报

  “不就是靠包场出掉一点,光靠卖票怎么行?”令人好奇的是,在国内演出市场,这种议论所指向的演出类型,竟然是被视为最应该走市场之路的音乐剧演出,而且还不是个例。

  二十多年来,中国内地诞生的音乐剧林林总总不下200部。当《悲惨世界》《剧院魅影》等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经典剧目通过二三十年的演出挣到了超过20亿美元票房的时候,国内音乐剧“前仆后继”式的努力,却依然没有养大一棵真正的“摇钱树”。不少作品号称演了两三年、几十场,大部分走不了市场销售渠道,甚至“演一场赔一场”。

  以为了解观众,创作不问市场

  文化广场为国产音乐剧搭台可谓用心良苦,每年3、4月份的“国产音乐剧展演”系列演出,通过场租降半等方式,为国产作品能以更低成本亮相在观众面前铺路。不过,记者在一台演出散场后采访了几位观众,对于作品质量他们不是颇有微辞就是不断摇头,“没有一个吸引人的故事,情节转折得不合逻辑”,“还是话剧加点唱,唱段与对白割裂”,“制作很粗糙,没有让人眼睛一亮的舞台制作”,不少人甚至中场离席。

  “不好看”“不会讲故事”“不动人”成了当下国产音乐剧为观众诟病的地方,多少体现出策划、创制不能真正接轨市场的问题。像《妈妈咪呀!》《猫》这样在西方已经很成熟的作品,其中文版在上海正式推出前,还是以不售票预演的方式,邀请各目标受众群来看7到9场演出,通过口碑和市场营销双管齐下,促进优质剧目为观众赏识。

  相比之下,国产音乐剧的生产制作和营销方式还颇为粗放,从策划开始,就在业内人士手里“内循环”,或局限于领导定选题、高价搭班底,靠单一“吆喝”或片花包装的流程。一些民间力量投入的音乐剧小制作,则“能省就省”,将成本压缩到最低限度,也妨碍了优质剧目的产生。

  硬挺平庸之作,应有退出机制

  一部部从首演开始就难以树立口碑的国产音乐剧,“屡败屡战”,之后依然通过包场或“跑关系拉人捧场”,甚至每场继续“亏本”挺立在演出界,成为一道道奇特的“风景”。

  一位制作人私底下透露,数字经济时代,看重演出场次,看重票房数字,这使得一些已经花了很大成本却“久病难医”的音乐剧,纷纷追求一个好看的“履历表”。一些作品到各地走关系或者让当地政府托一把演一两场,全国走一圈下来也能有演出几十场的成绩,票房则有各种统计法可以做得漂亮,真正的上座率没人问津。“其实这样的作品,每演一场都在烧钱,既然观众不可能为它掏钱,那这又是在烧谁的钱?”

  一些关心音乐剧发展的人士认为,要求音乐剧做一部成功一部的观念,不符合艺术创作规律,也容易让本该“市场说了算”的音乐剧创作,跑偏到功利性的创作之路上。如果承认“十部剧中未必出得了一部精品”,允许成功也允许失败,才能“敢进敢退”,对不能成功获得市场青睐的作品要果断采取“退出机制”,避免无谓浪费的产生,也可以群集更多资金和人力,投入到市场真正接受的优势剧目中去做强做大做持久。能不能对于硬挺在市场的平庸之作说不,事关国产音乐剧的观众信任度,也牵系着国产音乐剧的生存命脉。(伍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