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市井里的阅读(李晓)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01日09:54 来源:北京日报 李晓

  在我身边,绝大多数人都不读书了,他们大多在网上浏览八卦新闻。那些碎片化的如潮新闻,浆糊一般溢满了他们的大脑。

  谁还捧着一本书阅读呢,除非是呆子。搜索、百度,在这个网络时代,鼠标就是一个人行走的拐杖。得等你啥时候骨质疏松了,靠轮椅行走了,你才会念起用腿走路的美好。我的朋友钱二,一年里从不读书,但过得比我滋润多了,反倒是我这个读书的人,活得有点窘迫,有点纠结。钱二看到我手不释卷的样子,常嬉笑着问,啥时候上京赶考啊。

  我想稍微改变一下钱二,也降一降他的高血压,让他捧起一本书来读读。有次,我给钱二推荐了一本关于饮食江湖的书,那作者行万里路,吃千家店,把美食江湖写得妙趣横生,但钱二看了不到两页,就流鼾口水了。等钱二从鼾声中醒来,他大叫说,哎呀,我在梦里啃猪蹄子了,走啊,吃红烧肥肠去。当我在馆子里看到钱二吃得满嘴流油,我就明白,我让钱二读书,好比是动员让我去研究卫星发射,难。

  一个文人说,诗歌好比蘑菇,是在阴郁潮湿的环境里生长。一个人的生活也一样,物质生活是阳性,精神生活是阴性。一个人的私人阅读,也就是阴性的了。阅读也是独旅,在一个人的旅途中,你发现了什么,感受了什么,得到了什么,那是你自己的事。古往今来,有关于读书人的很多是理想环境,大雪夜卧床读书的,风雨夜秉烛夜读的,相拥红颜阅读的,养一头驴一匹马、桃花源下边耕作边读书的。

  而今,对我来说,最自由的阅读是什么呢?我说的是,市井里的阅读。市井里的阅读,就是没负担、没功利性的阅读。有时候我从老城墙里探出头去望一望古人的阅读,其实他们一些人,像当今那些应试教育的学生一样,是读得很苦的。在进京赶考的学子中,冠盖如云,却也有衣带渐宽,斯人独憔悴者。当一个人带着这样沉重的目的阅读,无疑是为自己带上了一副枷锁。

  说一说我那些市井里的阅读吧。我带着一本从旧书市场上意外淘来的书,跑到一棵树下去阅读。风把叶子吹得哗啦啦响,读倦了,就靠在树上打一个盹,在一棵银杏树下,我曾经从下午睡到了黄昏。我合上书,对一棵树开始打量,发觉树身上那些茎脉,也如人身上那些毛细血管一样,吸收着根底的水分;你靠在那样一棵树上,同一棵树的吐纳,也如在阅读里的灌溉、交融、约会。我还带着一本发黄的书,去老城一条青苔绵延的老巷子里闲读,那是一本关于植物姓名、习性的老书。读了那本书后,我从前浮躁的脾气变得安静了一些,我还发现,那些植物的名字,比人的名字,富有诗意多了。当我在老城读完了那本书,也结识了老城里一个喜欢读书的老人,他长长的白色寿眉,让我眼前浮现起山顶的积雪。

  我还喜欢坐着慢火车去旅行,在火车上的阅读,山水荡漾开去,文字的涟漪鱼贯而来。我靠在火车窗前,想起远方一个人,正在等我,生了炉火,熬了浓汤,泡了热茶。有一年烟花三月,我坐火车去扬州,那是一座让时光慢下来的古城。在扬州,有二十四桥,就是二十四个缓缓流淌的时辰,在我凝望的眼眸里,扬州城的剪影,就是扬州的茶水,呈现出碧绿的颜色。我在扬州古城里,读完了一本书,就是《本草纲目》。读完了这本药书,我调整了自己的生活节奏,慢下来,再慢下来……因为一个人最好的生活,就是植物的状态。

  一个人的市井阅读,就是生活常态下的阅读,与生命相向而行,最美陪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