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军旅作家的缺失:阅读及其他(李亚)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31日09:53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 亚

  断想一

  这些年来的军旅小说,优长之处在于勇敢地直面当前军旅生活,通过描绘军营事物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一些特殊印痕,来表现当代军营的形态和军人的存 在现状、思想方式、价值取舍。遗憾的是,许多作品表现的内容虽然有片面的进步,但这种进步只是与时代环境变化有关、与时代文学语境有关,而在真正的文学深 度发掘上,在小说本质的灵动多样化上,几乎是乏善可陈。而另一部分以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为题材的军旅小说,且不说它们在小说形态上摆不脱此类小说的套路 化,就是在情节和字句里也嗅不到星点儿战争年代的气味;如果再朝高里要求,绝大多数此类小说,整体上既不具备文学的规律,根本上也没有小说世界必须的逻辑 性,甚至,稍微有点文学常识的人都能看出,此类小说从里到外基本上都是作者一个人对历史对战争“想当然”的狂想;再进一步说,他下笔写下第一个句子,就能 让人看到他满脑子电视剧、满脑子金光名利啊……

  断想二

  目前,军旅小说之所以式微,当然有很多原因,其中有个重要的原因无法回避:军旅作家普遍淡忘了写作不光需要天赋,不光需要激情与刻苦,更需要优良的文学营养。

  在当年从事小说编辑与各类作者打交道的10年间,我经常有一种感觉,那就是不管专业作家还是业余作者,大多数写作者都不怎么读书,因而他们的文 学素养都不是太扎实,都不太注重文学营养的吸收,多数还是凭借自身的一点文学天赋和一时的创作激情写作,再就是摹仿当前几家军队文学杂志发表的小说进行 “画瓢”,至多再学点网络语言充斥在作品里,仿佛因而便有了时代气息。而对中外文学名著,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别说广泛阅读了,大多数写作者所读过的优秀 作品都寥寥无几。

  我在做小说编辑时,曾有意识地问过不下40个军旅作家(其中有小部分专业作家),谁把《红楼梦》读过两遍,结果只有9个人看过一遍;又问《静静 的顿河》谁读完了,结果只有两个人,但当我提到小说里诸多精妙绝伦的细节和人物时,这两个人都是用翻白眼来表示自己读得很囫囵吞枣。后来说起《林中阳台》 《亡军的将领》之类,大部分人几乎闻所未闻……

  当然,在世界文学中,以军营生活、以历史战争为题材的经典作品举不胜举,并不要求每个写作者都要读它一遍,更不是要求军旅作家们把一些经典作品 都能背得滚瓜烂熟。但有一个道理是无疑的,阅读一些优秀作品对你的写作是绝没有坏处的。你是军旅作家,用心阅读一下世界军旅文学的经典作品,既可以开阔你 的眼界,也可以开拓你的思维。或者说,你只有看得远才能走得远;如果你连高处都看不到,还谈何风景,还怎么登高远眺?还有更多的军旅小说写作者其文学营养 的源头简直让人哭笑不得:他们基本上仅仅是靠杂志上的小说来吸取营养。

  断想三

  我一直坚认,一本好书对一个好读者来说,就像一颗钉子,不仅会钉进你的灵魂,而且会钉进你的肉体。比如,多年前我读过玻利维亚作家塞斯佩德斯 (这不是个多么有名的作家)的一个短篇《井》,小说写的虽然只是查科战争中一个微小的断面,但到现在我仍然清晰地记得它的形态,它的每一行字都历历在目。 今天我仍然认为它非常优秀,每读一遍就会感受到它不同以往的好与妙。作为一个短篇,它在文学的清洁、纯粹、深度、准确、宽阔、智慧等方面,都可以准确地击 中你的心脏。

  当然,全世界军旅题材的优秀小说很多,就我目力所及的小小范围内,从上个世纪到目前为止,每个国家的军旅题材小说,都在发展和变化——这个话题 说起来太长太大了,而且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也太多了。在时间跨度上远的不说,我仅举离现在较近的两个作家和作品来说:比如美国作家奥布莱恩反映越战的系列 小说《大兵们都带些什么》《如何讲述真实的战争故事》等和俄罗斯作家巴布琴科反映车臣战争的短篇系列《山地步兵旅》。在美国文学和俄罗斯文学中,以战争和 军旅生活为题材的优秀小说俯拾皆是,但在这两位作家的作品里,我看不到他们受本国传统军事文学的影响,几乎是用他们孤独而奇特的文学认知方式,完全开放地 诠释他们作为个体对战争、对军事生活的感受与探测,所思所见所描述,都是那样逼真,那样锋利,那样沉着,那样无拘无束,甚至彻底撇开在他们本国传统的军事 文学中无法摆脱的、虚假的、道德意识和荒凉的人性追问,努力呈现他们眼中的战争形状和军旅生活的颜色,就像一个人坚定不移地指着一个地方说:意义就在这 儿。

  说实话,我看完这些作品,说心里悲凉有点夸张,但真是半天醒不过神来。在阅读《如何讲述真实的战争故事》《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人情味》这两篇像 论文题目一样的小说时,我觉得我们也可以这样书写我们的军营故事,但我们就是没有人这样写过。尤其是看到巴布琴科的《山地步兵旅》时,我想起了我们军旅文 学的式样,想起我们的军旅小说与生俱来的老实的表情;在看到作者巴布琴科是1977年出生的时候,我简直感到恐惧了,因为想起了我们的军旅作家的年龄,论 说我们这种年龄也应该是写出好作品的时候呀,但没有人写出来……当然,这只是我个人一瞬间的感受,没有逻辑,没有道理,甚至有些杞人忧天。

  不管是谁,只要作为一个有志于军旅文学创作的部队作家,在勤奋写作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只要 能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提高自己创作能力,都可以认真阅读一下。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小说鉴赏能力,才能摆脱仿照杂志上一些小说写作的恶习,才能对个别评论 家和一些小说编辑的小说理论有所辨别——就我的经验而言,针对小说创作,小说编辑也未必都是高明的。我觉得,作为小说编辑,除了熟练掌握专门的职业性技术 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优秀的文学修养和高贵的小说鉴赏能力,如果再进一步要求,那么这个小说编辑最好还具有良好的写作实践经验,国内的比如巴金、叶圣陶等 等,国外的比如伍尔夫、庞德等等。即便小说理论,我也只相信优秀小说家的理论文章,比如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比如略萨的《中国套盒》,包括詹姆斯的 《小说的艺术》,比如一本被命名为《两百年的孤独》的马尔克斯关于创作的言论集……当然还有莫言的一些创作谈等等。

  上述这些作家的小说理论之所以让人信服,之所以能给写作者有效的启迪,是因为他们的理论都是在实践中得到的小说法则。而个别蹩脚的小说评论家操 着时髦的术语写出来的文学理论,或者一个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小说编辑搬着几本外国文论寻章摘句搞出来的小说评论,乍一读,每一段都引用经典文论的句子,一 会儿是詹姆斯,一会儿是迈克尔·伍德,一会儿又是艾柯,甚至连斯蒂芬·金在《写作这回事》里的几句大而无当的话也抄来佐证自己的某个观点,猛一看,好像高 深莫测,好像头头是道;仔细一看,除了他引用的句子,凡是属于他自己的句子无不粘爪子粘牙,通篇看完也找不到一丁点的道理可以服人。当然,这只是个别现 象。但说老实话,每当我读这样的文章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这样一幅情景:一个焊工手握焊枪,指点一个木匠怎么掏一个榫眼。

  当然,即便是再高级的理论都不可能教会你写小说。我一直认为,几乎所有的优秀作品都是作家在长期阅读和写作实践中获得了一种顿悟而产生的结果。

  或者,也有个别天才作家什么书都不用看,一出手即是杰作。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类作家的创作基本上都是短命的。就我所知道的一些优秀的小说大师,没有一个不是饱读诗书、对许多经典作品烂熟于心的。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

  断想四

  许多作家认为,生活经历对于写作相当重要。这话没错。在我看来,阅读对于写作也非常重要。

  作家奥康纳在一篇文章里这样说过,作家在20岁之后,就不需要再经历更多事情,他所经历过的那些,足够他在未来的创作中使用了。当然,奥康纳说 的是她个人感受,对一部分作家来说,也许有一定的道理。我个人认为,一个作家就是活120岁,他的生活经历也是有限的,而阅读是一种心灵经历,是无限的。 比如,一位当代作家不可能经历过战争年代,但同样可以写一本战争题材(甚至唐宋元明清年代的题材)的优秀小说,这除了具有良好的文学修养外,更多的是他通 过阅读获得的心灵经历十分丰富。可以说,大量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和锻造作家的文学修养,开阔作家的眼界,也可以激发作家的想象力,并能启迪作家的写作智慧。 这一直是我的观点,我曾对很多军旅作家说过。当然,纳博科夫也说过,好书需要一个好读者来阅读。

  许多作家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之所以取得了一些成就,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读书虽然称不上不二法宝,但绝对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这方面的例子也是 举不胜举的。就我个人而言,在这些年的阅读中,很难说哪本书哪个作家对我的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从读书中获得了许许多多优良的文学启 迪。比如,格拉斯在小说里虽然经常斜着眼睛说话,但无论讲述什么情节他总是欢欣鼓舞的,包括拉伯雷也是这样;肖洛霍夫虽然有些絮叨,但丝毫不妨碍《静静的 顿河》具有大河奔流、泥沙俱下的磅礴气势;纳博科夫的偏颇与极致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从中可以体会到他睥睨文学教条的傲然气节;我还从伦茨作品条分缕析、丝 丝入扣的叙述方式里,明白了小说的确凿性与细致性是多么重要……总之,在阅读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些作家和他们的作品都不是像匠人传授机械技术那样教 导我们写作,而是解放了我们的小说思维,把文学的灵感树苗深深植入我们心里,或者说用那根点石成金的手指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也许你注意到我说的都是外国作家,那么,我在这里仿照一下那句老生常谈说出我的真实想法:不管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只要能在写作上给我们以启示 的,我们都可以学习,都可以吸收。就像小说这种艺术形式,不管它具有多少式样,只要适合表达我们的军旅题材,我们都可以使用,都可以借鉴,都可以用来丰富 我们的军旅小说创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