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一座城市的书展与它的作家(陈丹燕)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25日10:24 来源:东方早报 陈丹燕
  上海作家陈丹燕 高剑平 早报资料  上海作家陈丹燕 高剑平 早报资料

  我与书展这十年

  编者按

  今年8月14日-20日,上海书展在上海展览中心迎来10岁生日。早报7月23日起推出“我与书展这十年”栏目,邀请到严锋、骆以军、陈丹燕等知名作家,述说他们在上海书展的“十年踪迹十年心”。

  陈丹燕

  是的,写的是十年来上海书展与我的联系,可以说每年我们都在盛夏时分相遇。暑热的上海,猛烈的阳光,熙熙攘攘的读者,卖书的吆喝声,累得面目全非的编辑们,这是上海书展通常的情形。

  它来源于一个图书订货会,早先时候,编辑们齐聚在上海,向订货方介绍自己的新书,约本地作者喝茶吃饭,顺便送些带来展出的新书联络感情。后来,出版社约请作家到书展上,和自己的新书一起亮一下相,算是一种对新书的推荐。渐渐的,读者加入进来,放假的学生们,刚退休的老人家,为自家孩子来选书的家长们,还有资深的作家签名收集者,那是些熟面孔,有时他们热心地将自己的缎面本子翻到前面,让你看看上一年你自己已经忘记了的签名。

  是的,十年以来的每年夏天,要是我不旅行,就去参加书展。

  也会抱怨天太热,展馆里的活动太匆忙,人声鼎沸,编辑在前面引导,常常让我想起破冰船。中午去的时候能闻到一股煮热炸熟的食物气味,与净手焚香方才开卷的古老习惯未免相悖。讲座开始时,总能听到展馆里的高音喇叭同时在为自己的讲座大声广告,实在心惊肉跳。直到最后一个书展的活动结束,在自己的书上签完最后一个读者的名字,和自己的名字,有时候应读者的要求写下一句自己喜欢的话,这部分通常最让我头痛。

  走出展览馆,大太阳晒得脚背上辣乎乎的,但是心里释然。

  一个本地作家,在自己城市的书展上,为自己的读者签名、朗读、讲座、回答问题,接收他们在家里写好特地带来的卡片和信,满是温暖的体己话,好像精神上的朋友那样熟悉而陌生,我以为这也是一个作家对自己读者应尽的本分。上海书展不是个买卖版权的书展,不是文学圈子里的同业聚会,它和这个商业城市的本色十分接近:为消费者而展览,为了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他们想要的东西,更方便地得到它,而且还有某种福利。

  作家的朗读、讲座、签名,我以为这就是读者在书展上获得的福利,他们应得作家的这一份回报:做点什么,感谢买了你的书、看了你的书、过来亲口说一声谢谢你写了这本书的人。

  其实这何尝不是作家的福利,你终于见到了是谁在看你的书,那个与你精神上对过话,却从未见过面的人。当他们告诉你,你的书如何在他们的生活中生根发芽,你如何令他们想到了自己的生活,他们如何在读你书的那一刻联想到了自己的生活,如此等等,你看着他们的脸由于突然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而红了起来,有点窘迫,但他们仍旧在众目睽睽之下,大声地说着,这真是令人感动。十年里我经历过许多这样的时刻,我总在那时候想,要不我送本书给他吧。总有一天,我应该自己买书来送给这样的读者。我想要回赠。

  作家与读者,通过作品交流,彼此得到精神上相通的快乐,这是作家这个职业最纯正的幸福。

  2012年,我的上海非虚构系列最后一本《成为和平饭店》出版,也正是在当年的上海书展上。一个年轻的读者请我在书上写下生日快乐,因为他几乎就出生在和平饭店的某间客房里,他母亲从那里直接去了产院。还有一个年长的读者请我在书上写上他自己与他太太的名字,还要写上“伉俪”二字,因为他们当年是在和平饭店结婚的,那时他们都是还不到三十岁的青年。一座城市,一些读者,一个作家,一本书,就是这样联系在一起。上海书展就是这样一个书展,有书卷气却是亲切自然的,回到书籍流通和交流的本源,作家们因此而源源不绝地来到这里。我是作家们中的一个,就是那个纯良地爱这个书展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