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别让黑暗童话 毁了孩子的童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25日10:21 来源:北青网

  编者按

  近日有一网友在微博中晒出一本书的照片,引发了上万人次的转发和关注。这本书中的丑小鸭并没有变成美丽的天鹅,而是在离家出走后被宰杀,最终成了烤鸭。类似的“黑暗童话”还有很多:如睡美人并不是被王子叫醒,而是变成了邪恶的复仇女巫;而灰姑娘则遭遇火刑成了王子的陪葬者。有人说:童话不一定非要充满光明。但这样充满残忍和阴暗心理的儿童作品,究竟想告诉孩子什么呢?

  丑小鸭没变天鹅变烤鸭

  近日,网友“lemurben”在微博中晒出一本名为《一只丑小鸭的悲剧》的童话故事书的照片:丑小鸭并没有变成美丽的天鹅,而是在离家出走后被宰杀,成了“烤鸭”。这本书的原文是这样写的:

  鸭家族中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鸭教授,他的学问比海里的水还要深。这天,鸭妈妈带着自己的鸭宝宝,翻过几座山去鸭教授那儿学习。

  小鸭们开始还有些害怕,但看到和蔼的鸭教授后又变得活泼起来。“我希望您教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让他们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好的,以后每个星期二,你就带他们过来吧!”

  这天,又到了上课的时间。小鸭们跟着妈妈一步一步向前走。有只小鸭子看见一只小蜗牛挺有趣,便停下脚步观看。他因为这个差一点掉队了,事后被妈妈狠狠教训了一顿。

  “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美丽的故事,”鸭教授站在讲台上对那群小鸭们说,“这是写一只小天鹅出生不久,他不被群鸭所认识,被他们当做一只丑小鸭,但他毕竟是一只天鹅,而且长成了一只最美的天鹅。”小鸭们听得入了神,连鸭妈妈也被吸引住了。

  回到家,小鸭们开始热烈地谈论那个故事。只有那只丑小鸭独自呆在那里冥思苦想。鸭妈妈走过去问他:“你怎么啦?我的孩子。”“我是一只天鹅!”鸭妈妈大吃一惊,“你就是一只鸭子,这点你爸爸也可以作证!”

  但顽固的丑小鸭坚信自己是一只天鹅,他为此离家出走了。丑小鸭来到远离家的一条河边住了下来,每天从河里捉小鱼吃,然后躺下来睡觉。就这样,他的日子过得可自在了。

  这天,小鸭觉得累了,便躺下来,仰望着天空中的云朵。慢慢地,他睡着了。一个胖胖的妇人走过河边,发现了他。她高兴极了,因为她家晚上要来客人,她正愁没什么好菜呢。她猛地抓住小鸭,就往家走。小鸭挣扎着,可挣扎又有什么用呢。

  回到家,妇人就动手宰小鸭,小鸭疯了一样地挣扎,还狂喊着:“不要这样,我是天鹅!”妇人什么也听不懂,她只是用力按住他,终于把他宰了。“这是我宰过的鸭子中最难对付的一只。”她咕噜了一句。然后,妇人用她很好的烹调技术把小鸭做成了一道佳肴。

  有记者调查,这本名为《快乐宝贝枕边好故事:启迪小故事》的书在版权页上显示出版于2011年,出版商为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书中包含“土豆房子”、“小傻瓜”、“一只丑小鸭的悲剧”、“狼和七只小羊”和“大狮子哭了”五个故事。而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则表示,从未出版过这本童话书,怀疑是盗版,且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曾经出版过《儿童成长第一书》收录过丑小鸭的故事,结局是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

  作家观点

  童话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

  ◎鲁稚

  摆在我面前的是这样一篇童话:一只“顽固的丑小鸭”坚信自己是尚未长成的天鹅,因为得不到鸭妈妈的认同,他就离家出走了。对于这个出走,作者是怎样的态度呢?他显然不赞成,将其视为错误,并且付出沉痛代价——出走的小鸭不仅失去生命,还死得很惨!对于这个“惨”,作者似乎充满快意,以毫无同情的笔调,对小鸭被捉被宰直至被烹饪成一道佳肴的过程不厌其烦津津乐道,认为小鸭完全就是活该!

  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态度?是因为不惨就不足以警示旁人?这小鸭真的是罪有应得?

  这只小鸭是被贴了“丑”的标签的,不仅文字将他写成狂妄无知,配图更是直接将他画成黑色。他是鸭中的贱民,在一群鲜艳亮丽的小鸭中,唯有他是黑的。我不禁想,假如我的孩子在群体中是这样一个黑的人,我希望他怎样?他只能服从吗?只能接受那耻辱的身份、耻辱的生活?他的背叛,他的出走,难道就没有一点点道理,就不值得付出一丝丝的同情?一只鸭,他可不可以坚信自己就是天鹅?妈妈说他不是,他就一定不是吗?哪怕他确实不是,他可不可以向往,可不可以追求?

  平庸的鸭群是不会接纳一个自认为天鹅的家伙的。小鸭的出走,是对一个群体的背叛,也是对一种生活、一种价值观的背叛。或许,这样的背叛有点不切实际,但这种对更高生活的向往,本身不就蕴含着一种美感吗?至少不是丑恶!就像一句名言所说,伸手摘星,哪怕摘不到星辰,也不至于两手泥污。丑小鸭只不过是孤傲了些,他出走之后也只不过是自在了些,他只是下河捉鱼,上岸睡觉,睁眼看白云而已,并没有损害任何人。于他自己也是一种快乐的感受,这有多大的罪?为何却招致作者这样的讥讽和诅咒!

  这里面其实存在着一种价值判断。世界儿童文学名著中,关于出走和流浪的童话不少,譬如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童话《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主人公尼尔斯是一个顽皮粗野、不爱学习、喜欢干坏事的男孩,正因如此他才受到惩罚,被小精灵变成拇指般大小。为了逃避平时被他欺凌的小动物的追逐,尼尔斯躲到鹅背上,不想鹅却飞起,将他带走,由此开始了奇异的旅行。一路上他也历经危艰,但作者没有将他写死,而是让他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起来,最终成为勇敢善良的少年。

  另一个伟大的童话《狮子王》,辛巴的成长也是在流浪中实现的——他被刀疤逼逃进森林,在游荡中认识了善恶,结下了友情,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赶走恶人,回到他本应拥有的位置。

  至于我们熟悉的《丑小鸭》,就更是一篇彻头彻尾的流浪记。丑小鸭还没出生,还是一枚蛋时,就被命运抛离原先的族群,开始了他那注定孤独苦痛却又不同寻常的生命之旅。他蜕变为天鹅的那一刻,只不过是回归,意味着流浪的结束,他找到了真实的自己,回到了心灵的家园。

  流浪是童话永恒的主题,为什么很多伟大的故事都离不了出走和流浪?因为这是一个孩子脱离父母的怀抱,成长为独立的人所必须走的路。所有心灵的成长都需要一段流浪。是以包容之心来护送孩子走向独立,还是以仇视之心对孩子的挫折幸灾乐祸,这实在是判断一个童话优劣的试金石,也是生活中判断父母、师长之优劣的试金石。

  童话不是不可以把主角写死,安徒生童话也有残酷结局。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冻死了,但她是被慈祥的奶奶接走的,伴随着流星升上天堂,她脸上放出光彩,嘴角带着微笑。在安徒生那里,死亡不是一个诅咒,而是一个祝福。这就是善恶之别!

  眼前这篇童话,如果作者有善意的出发点,小鸭的出走本可以是一段认识之旅,成长之旅,虽经历挫折,但终有收获。任何创作都是作者内心的投射,如果心中有爱,写出来就是爱的文字;如果有恨,写出来就是恨的文字。任何文字都是作者世界观和情感状态的直接体现。

  从读者的角度看,阅读都会有共鸣,都会对号入座,童话的教育作用也正是通过让孩子体验某个角色而受到教化。譬如,我们给孩子讲大灰狼来了,骗小兔子开门,“不开不开就不开,妈妈没回来,谁来也不开!”这时候孩子内心一定是将自己等同于小兔子的,妈妈讲完这个故事,也一定会问孩子:“有陌生人来了,你开不开门?”这时候,陌生人就等同于大灰狼。

  童话阅读中都有角色扮演,这篇童话的主角是丑小鸭,那么,孩子们就会将自己当成丑小鸭,出走的就是孩子自己。因而,当那只小鸭被宰杀时,央求挣扎皆无济于事,最后变成配图中赤裸的、无头的一盘烤鸭,被一个乐呵呵的妇人端上桌时,孩子心中的惊悚可想而知,那小鸭就是他自己呀,他被杀了一次!这是何等的血腥!

  童年是一个人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成年人对事物的态度会很深地影响孩子。书籍由于它的权威性,对孩子影响更大。所以,童话写作和一般的文学创作还有所区别,并不是随便什么都可以写的,童话的写作和出版真正是积德的事,责任很大。

  为孩子选择童话时,家长们往往纠结于让不让孩子看到这个世界的阴暗面。其实,并不是呵护孩子心灵的纯美,就一定要回避现实的黑暗。黑暗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不在于让不让孩子看到,而在于让孩子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北岛说:“黑暗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北岛诗的力量不在于他指出了黑暗的存在,而在于他为黑暗注入了理性和希望的光。这也是童话应有的态度。

  (鲁稚,作家、亲子教育专家,著有《正能量让孩子内心强大》、《随心写出好文章》等)

  成长建议

  别给孩子的世界涂上黑色

  ◎东边有雨

  看到“丑小鸭变烤鸭”的这则故事,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我在想,如果是我家的小孩在幼年的时候,看到这样恐怖的童话故事,他还敢鼓足勇气踏出家门去追求美好吗?孩子还在成长阶段,他的大脑正处于广泛接受外界事物的时期,一段美好的童话故事就是展现在面前的美好世界;而一段黑色童话,无疑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可怕的阴影。

  我有一位同事,今年已经三十多岁了,可她还是不敢走夜路,即使从主干道拐进小区的短短几十米没有路灯的夜路也不敢走。同事说,她很小的时候,就是听着奶奶的鬼故事长大的,那些可怕的鬼故事在她的心里留下了恐惧感,以至于把晚上的黑暗和鬼联系在一起。即使现在成年了,不相信世界上有鬼,但身处黑暗当中,她还是不自觉地有种来自内心的恐惧感,让她不寒而栗。儿时的鬼故事,一直影响到她的今天,可见那层阴云有多厚!

  有人认为在孩子幼小的时候,让孩子全面认识外面的世界不都是美好的,能让孩子提早感知真实的世界。但这种说法恰恰忽略了一点:年幼的孩子接受外面世界的能力有限,心理上还不具备这样的承受能力。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像一棵刚刚钻出地面的幼苗,你迎头就给幼苗一顿暴风骤雨,幼苗能够抵抗得了吗?诚然,暴风骤雨是世界上常会遇到的灾难,但对于幼苗来说,这种考验实在太残酷了。

  我们教育孩子,就像对待一棵幼苗那样,先给予幼苗以阳光和水分,让幼苗健康成长。等幼苗有了足够的抵抗能力,再去经风历雨。好的童话就像阳光和水分,它们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而那些恐怖的“黑色童话”,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来说,无疑是一种摧残。

  丑小鸭变成天鹅,曾经给多少平凡的孩子带来希望和憧憬。而这则丑小鸭为追求美好而被宰杀的童话,又会熄灭多少幼小心灵对美好的向往?

  当然,童话世界里也不一定充满光明。我记得童话故事《小红帽》里,天真无邪的小红帽就上了老狼的当,轻易地告诉老狼奶奶家住在什么地方。结果,连同奶奶一起,被可恶的狼吞进了肚子里。但在童话故事的结尾,是猎人把狼打死了,从狼肚子里救出了小红帽和她的奶奶。这个故事教会小孩一个道理,就是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孩子在听这个童话的时候,听到老狼吃人肯定会紧张,但最后又得知小红帽获救,心情就会阳光起来,完全驱赶走了可怕的紧张,孩子的世界依然阳光明媚。这样光明的结尾也只能存在在童话世界里。童话故事里有点黑暗不可怕,但一味黑暗到底注定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阴影。童话故事升华的光明结尾才能让孩子在受到教育的同时,又能享受阳光的世界。

  童话故事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意义非凡。特别是在孩子早期接受教育的时候,童话故事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后续的心理形成。“黑色童话”跨越了孩子所能承受的心理能力阶段,给了孩子一片灰暗的天空。社会必须摒弃“黑色童话”,还孩子一片阳光灿烂的天空。

  家长感悟

  守护好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童话故事,是一个孩子从婴儿期向儿童期、少年期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更是孩子们心智发育的重要营养之一。

  我的儿子在三岁前后,每天晚饭过后,我都会给他念《格林童话》中的故事。念完之后,我俩还常常一问一答地进行交流。我清楚地记得,当读完《海的女儿》时,儿子哭着对我说:“妈妈,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写一篇让美人鱼和王子在一起幸福生活的故事。”我抚摸着他的头,一边替他擦着泪水,一边认真地告诉他:“不要太难过,那只是个童话。”

  童话在儿子懵懵懂懂的心中,渐渐地种下了爱的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慢慢地懂得了,人生有时就像一部童话故事,故事里有亲情、友情、爱情。要让童话故事有完美的结局,就要像美人鱼一样,懂得牺牲自己、懂得换位思考、懂得顾全他人;那么,超越现实的幸福感,就会时时萦绕在心间。美人鱼为王子割去长发,牺牲了甜美的歌喉,但她却用微笑传达对王子的爱,甜蜜之感溢满心间。她活在每一天的幸福里,因为她的世界里有王子;美人鱼以最美的泡沫之影,守候着王子和他的幸福。《海的女儿》告诉我和儿子:有一种幸福叫放弃。

  我们一起读《白雪公主》的时候,儿子懂得了“善恶有报”这个人世间的真理。当儿子听到恶毒的王后最终被自己的妒忌心活活气死时,儿子两只小手拍得啪啪响。书中深刻的寓意,让善良的种子在儿子幼小心灵中扎下了根。如今想来,在现代社会中,不管物质生活多么富有,不管科学技术多么发达,人性的真、善、美却不能丢弃,我们每个人都应以善良博爱之心待人,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这是《白雪公主》告诉我们的真理。

  然而,与《格林童话》的“真善美”背道而驰的“黑暗童话”,在恐怖血腥的故事情节中是“假恶丑”的灵魂污染;离奇阴暗的描写,伤害的是孩子纯洁的心灵,玷污着孩子们无邪的精神世界。这类是非颠倒、正义邪恶扭曲的儿童读物,是文学领域里的“负能量”产物。如果任其流传,对孩子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是不堪设想的。

  作为家长,应引导自家的孩子多读世界经典名著和阳光健康的少儿读物,坚决远离这类低级趣味的文字垃圾,全力守护好孩子们纯净真挚却又脆弱的精神世界,带领他们健康快乐地长大成人。

  成长笔记

  童话的基调应该是真善美

  女儿小时候,我最爱给她讲《七色花》的故事:……看着最后一片花瓣,珍妮说:“飞吧七色花,让他的腿脚赶紧好起来吧!”威嘉马上变得又活泼、又健康……每次讲到这里,我的心里就暖洋洋的,女儿也激动得眼睛发亮,说自己也希望有这么一朵七色花,然后给七片花瓣安排各种用途:给妈妈买新裙子,给自己买一个超大洋娃娃,让幼儿园门口的月季马上开花,治好表妹尿床的毛病……我们俩都特别喜欢这个童话,它让人觉得温暖,让人对生活充满希望。

  有一次,我讲一个童话,故事里的小姑娘迷路了,怎么也找不到家。3岁的女儿小鹿居然恐惧地睁着大眼睛,小手紧紧地堵住嘴巴,然后一头扑过来大哭:“小鹿不要迷路,妈妈,不是这样的。”我吃了一惊,赶紧安慰她迷路的不是小鹿,是故事里的小姑娘。小鹿迷茫地看着我,过了好久才停止哭泣。

  后来我通过观察,发现每次听故事,小鹿都会把自己放到童话故事中,达到忘我的境界。从那以后,我就开始有选择地讲故事了。简而言之,我挑选的故事都能够让孩子从中汲取到正能量,《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还有就是跟《七色花》一样百听不厌的《丑小鸭》等。毫无疑问,这些故事能让孩子学会勇敢坚强善良等等许多优秀品质。

  多年以后,当读到龙应台那篇《终于嫁给了王子》之时,我发现,作为一个母亲,我与作者的经历是如此相似,她的担忧,我感同身受。那些残酷的、黑暗的、暴力的、自私的东西,实在不必让孩子那么小的时候就去接触。尽管在未来道路上,孩子们面对的不会都是真善美。但是,童年是那么的短暂,在美好的童年种下什么因,长大以后必定收获什么果。所以,作为大人,我们有责任在孩子们走入社会之前,给他们内心深处奠定一个温暖坚实的基础,好叫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直面假恶丑,而不至于从小灰心丧气悲观厌世。

  丑小鸭成“烤小鸭”、灰姑娘受火刑、睡美人变女巫……这些童话都是把黑暗的现实寓于童话之中,来讽刺当下的某些现象。然而,它们都是成年人的故事,而不是传达美好的、属于孩子们的童话。这些阴暗负面的内容,将无可避免地伤害他们稚嫩的心灵和对美好的认知能力。

  童话的基调应该是真善美。归根结底,只有能让孩子领略到崇高美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能让人回味无穷的童话,才是适合孩子的童话。

  教师

  发言

  认知社会阴暗面,用不着吓唬孩子

  ◎张晓彤

  社会是复杂的,孩子眼里的社会却是简单的,如何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正确地认知社会,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课题。

  是不是呈现一个完美社会,让所有黑暗都隐藏起来,才是正确的教育观?当然不是,那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会缺乏对社会阴暗面的了解,容易上当受骗。所以,社会上的问题,还是有必要让孩子认识的。

  但是,并不是把他们吓住,让他们对阴暗面产生恐惧才是全面的认知。有一次在楼下,一位小朋友看见邻居家的小狗过来,摇摇摆摆走过去要摸。身后的奶奶大吼一声:“别摸!咬你!”孩子吓得大哭起来,从此这个小孩见到狗就哭个不停。

  记得我小时候,外婆讲得最多的是《狼来了》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正确地认知如何面对危险,如何正确求助。我没有恐惧,没有惊慌,却一样学到了自我保护的方法。

  到了女儿小时候,我喜欢讲《小红帽》的故事,同样没有恐怖的场景,没有吓人的内容,孩子却理解了社会中,是有坏人存在的。她知道有坏人不是要害怕,而是懂得如何面对和自保。

  童话故事不是一个童话陷阱,让孩子失去对阴暗面的认识能力。童话里一样可以用最纯真的内容,最唯美的画面,帮助孩子认识社会的复杂、人性的丰富。

  记得一次带三个孩子去看《睡美人》,八岁的男孩会明白,里面的仙女是保护者;十岁的女孩懂得了坏人是存在的;连五岁的小家伙都知道,要保护自己就得去找好人,找那些仙女。

  同样是童话,并不需要把天鹅变成烤鸭,才能教育孩子认识到社会的阴暗面。仙女和巫婆同样可以让她们认识到,社会中有好人也有坏人,好人是保护自己的,坏人是要躲避和设防的。

  最近报道有假冒快递员进门抢劫,同事为了帮助四岁的孩子知道,不能给陌生人开门,给她讲了《三只小猪》的故事。里面没有恐怖场景,只有三只小猪不给大灰狼开门,团结起来自救。当我问小家伙,我来你家敲门,你会开吗?他用稚嫩的声音告诉我:“不能开,妈妈在家才能开,要大人开门才行。”

  童话,就是一个纯真的世界,它教育孩子的方式,应该是积极正面的。那种孩子看见狗就吓他会被咬的教育方式,早就该退出教育舞台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