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日月时时有光(张森根)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17日11:15 来源:人民政协报 张森根
▲周有光先生近影
2013年1月13日,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敬赠周老108岁的贺词:春秋岁岁无限  日月时时有光
 作者与周有光先生

  从81岁开始,作为1岁,从头算起,他还要继续读书、思考和写作。今年1月13日,周老度过了自己的“28岁”茶寿,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赠送给他的贺词是:春秋岁岁无限,日月时时有光。的确,周老一生有光,这28年更有光,简直是光彩夺目,光彩照人,光彩迷人!

  108岁的周有光先生仍然在思考,仍然在写作……

  5月25日,我来到周老的故乡江苏常州,参加在这里举办的“周有光与中国语文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暨《周有光文集》新书发布会。《周有光文集》共15卷,500余万字,收录了迄今已公开发表的学术专著、随笔杂文等作品。从第一卷至第八卷主要是语言学、文字学、文字改革研究及涉及中国语文现代化相关的专著及论文集;第九至第十五卷主要包含周有光先生最近20年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及著作,其研究方向侧重于文化史及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研究,包括散文随笔及杂文。看到如此大的一部文集,每一个参加会议的人心里都充满着敬佩。与会者纷纷指出,周老不仅是语言文字学大师,也是思想启蒙大师。会上,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说:周先生不仅有一般的仁爱慈悲,更有大仁大义,这就是对国家、社会,乃至整个人类都有一种知识分子和公民的责任感。中共江苏省委统战部部长罗一民在会上指出:研讨和宣扬周有光其人、其学,就是要从他博大精深的学术宝库和思想精神中提取养分,“同化”实践一生有光的精神追求,不断获得推动发展的智慧和动力。

  周老对家乡常州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人生之路正是从常州青果巷开始。有意思的是,瞿秋白、赵元任也住在青果巷,小小的常州走出了数位汉语言文字学大家。虽然不能亲自到会,周老在北京通过视频表达了他的感谢:“在家乡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在常州府中学堂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常州是个有历史的文化名城,做常州人是一种骄傲,祝愿家乡越来越美丽。”他还说,要从世界看中国,不要从国家看世界。

  108岁的周有光先生是迄今仍在从事学术工作的最高寿学者,他和他的学术成就,是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寿过期颐以后,周有光先生仍然保有强烈的探索人类发展基本规律和当代科学技术新知识的浓厚兴趣,笔耕不辍,成果迭出,其学术声望超越国界,对当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是从读《百岁新稿》开始渐渐深入了解周先生的。2005年5月,周老当面赠书给我,在扉页上不但写了请我“指正”,而且还称为我“兄”,称我老伴为“姊”。我说:“周老,您不能这么题字的!”他却笑呵呵地答道,“我的生命要从81岁算起,这样的称呼没有错!”周老年轻时身体很弱,一个算命先生说他只能活到35岁,但现在他活了比3个35岁还长。他幽默地说,不能怪算命先生,那是因为科学发达了,所以他能活得健康,还有,就是上帝把他忘记了。许多比他年纪小的老年人都说:人老了,活一天算一天。他却说:“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从81岁开始,作为1岁,从头算起,他还要继续读书、思考和写作。今年1月13日,周老度过了自己的“28岁”茶寿,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赠送给他的贺词是:春秋岁岁无限,日月时时有光。的确,周老一生有光,这28年更有光,简直是光彩夺目,光彩照人,光彩迷人!

  很多人都知道,周有光先生50岁前是金融学家和经济学教授,后来改行从事语言文字学研究。对此,周老曾自己戏言为:前者是半途而废,后者是半路出家,两个“半”字合在一起,就是个圆圈,一个“零”字。事实上,他不仅在学术生涯中所获成就达到了近乎圆满的界限,而且通过读书、养性、敦品、励行,还向读者展示了知识分子应该具备的社会担当以及风范和人生境界。

  周有光先生100岁,为《见闻随笔》撰写前言时起了这样的标题——《终身教育 百岁自学》,作为对他自己的鞭策,也是他终身遵行的人生哲学。周老上大学主修经济学,语言文字学只是他的兴趣所在。毕业后他在银行工作,靠的是金融学。去美国后,他不可能进大学去谋取硕士、博士学位,靠的是进图书馆读书自学。新中国成立后他一人干三份工作,其中包括在复旦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他没有洋学校颁发的荣誉头衔,全凭真才实学当上了二级教授。1956年他赴京改行参加中国语言文字的现代化工作。年过半百的他又得从头开始。面对周围一大批国内顶级的语言文字学家,他一方面靠他平时积累起的知识,一方面还是要发挥他百折不挠的自学劲头和钻研精神。如果没有勤奋读书、刻苦研究的本领,他怎能在他们中间脱颖而出,完成上级指派他的任务呢?他不但从事这方面的理论探索,而且在参与研制《汉语拼音方案》、创建现代汉字学、研究比较文字学、研究中文信息处理和无编码输入法等方面崭露头角。

  85岁离开办公室,周老回到家中,作为专业工作者忽然觉得自己一向生活在专业的井底,“发现井外还有一个无际无边知识海洋,我在其中是文盲,我要赶快自我扫盲”。于是,他将关注的目光从研究字母、拼音、文字和语言学转移到世界史、文化学、时代变化和人类社会历史演进规律等问题的探索上,阅读、思考与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写作的领域也越来越广。他静静地坐在他那9平方米的“有书无斋”的小房间中看书、思考、写作。他写下许许多多笔记草稿,先让朋友和晚辈评点,又不断修改,有的文章发表后再改正、补充。他迄今为止出版的30多本著作中,约有一大半是在他退休之后完成的,其中有七八部作品集中反映他对文化学、人类发展史和21世纪发展前景等宏大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就是这样靠他一以贯之的求知、问学的路径——边学边思考边写边修改——推向读者的。尽管他谦虚地说“不知道读者们会不会笑我幼稚和迂拙”,但公众对这些跨学科研究的文集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我看来,周先生的学术随笔纵古论今,评人说事,笔墨精粹,从容而随意,冷峻而透彻,跨越历史时空,含金量高,没有一句空话、套话和官话。读他的文章,常有清风扑面、浓醇芬芳的感受。

  2012年初,在中央编译出版社庆贺周有光107岁华诞的座谈会上,我把周老在思想启蒙方面的贡献归纳为他的“三论”,即科学的一元性、“双文化论”和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三分法”。周老的思想成果很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他文章中饱含的思想具有总体性、思辨性和前瞻性的价值。他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语境,让中国能真正地走进世界,从而让世界更好地走进中国。古人云: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无惧。从周老先生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这三者的再现。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周有光《朝闻道集》和《拾贝集》二书編者)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