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关注余华“距离现实最近的写作”(杜浩)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15日11:55 来源:深圳特区报 杜浩

  近日,余华的新长篇小说《第七天》出版,全书13万字,以一个死者的视角,讲述了其死后七日的见闻,欲借此表现当下现实的残酷与荒诞。《第七天》在首日内即达到70万册的预订量,然而,与《兄弟》类似的是,伴随着庞大的销量数字而来的,是巨大的争议和批评。

  余华对自己的新作及读者的恶评,是怎样的态度?针对书评者和读者批评《第七天》中的内容,多为强拆事件、卖肾事件、袭警事件、毒食品事件、弃婴事件……等社会现实的新闻、热点,因而称这部书完全是“近两年的新闻串烧”,余华说他的写作“是距离现实最近的一次写作”。他认为,我们的生活是由很多因素构成的,发生在自己和亲友身上的事,发生在自己居住地方的事,发生在新闻里听到看到的事等等,它们包围了我们,不需要去收集,因为它们每天都是活生生跑到我们跟前来,除非视而不见,否则你想躲都无法躲开。他写下的是我们的生活……

  不能否认,这的确就是我们的生活,如果说,文学是时代生活的一面镜子的话,那么,我们正是从小说中看到了我们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它们也许没有发生在我们的身上,但却是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出现在我们视听的新闻中,出现在我们每日要阅读浏览的博客微博中,这里有悲惨的生活,有绝望的人生,有底层的不幸,有屈辱的挣扎,有苦难的表达,有荒诞不经的经历,有现实世界的冷酷,但这些阴暗、灰色一面并未掩去温暖的人性、至善的渴望、不灭的希望、美好的归宿……

  但有文学批评者认为,余华在《第七天》中这样的文学表达方法,直面当下,是离生活的现实距离太近了,影响到了这部小说的文学性和艺术技巧。而一些文学批评者却不认同这样的看法,“鲁迅写《药》时,有人批评过他使用了斩杀秋瑾的社会新闻吗?奥威尔写《1984》时,有人苛求过他的文学性吗?我们怎能要求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要与现实拉开距离?”余华曾和人探讨过他自己为什么写作的问题,说自己经历过了为世俗写作、为审美写作后,他写这部小说就是为了要写出“一个国家的疼痛”。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余华在小说中要大量地选择社会性的新闻事件作为素材,为什么要说他的这个《第七天》写作,是他“距离现实最近的一次写作”,“要对社会的伤疤发言”了。

  余华不止一次地说,网络的社会新闻给予他源源不断的灵感。他不止在文学中表达他这种关于社会政治的兴趣和热情,也在网络上对时事发表看法。2011年,余华在海外出版了随笔集《十个词汇里的中国》,这十个词汇包括山寨、草根、忽悠、差距等,直指当下。近些年来,余华开始给《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国际媒体撰写专栏文章,文章通常以他自己的经历开篇,以一个流行的段子结尾,文章内容则涉及各种话题,《纽约时报》称其为“浮躁中国的沉稳作家”。再来看看《第七天》,其中写了许多社会新闻、社会事件,它们在不同领域发生后,都曾引起社会的巨大反响,表明了现实本质的不可思议和荒谬,当这么多吊诡的事件集纳在一起,足以说明我们当下现实的荒谬。

  很多人对余华用文学批评现实给予赞扬和期望,“这是余华从优秀作家向伟大作家的一种尝试和试探,这既是出自于他这些年对历史、社会、中国问题的综合理解得出的结果,也有他自身策略的选择问题”。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