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生活中来 小说中去(吕魁)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15日08:48 来源:中国作家网 吕 魁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每天都会遇到新的问题。有的问题有标准答案,有的却没有。什么是文学?什么是生活?文学和生活之间有什么关系?我想,这些问题应该是没有惟一答案的。我曾尝试弄清这些问题,为此我请教过老师,也读了不少名家的访谈录、自传。可我非但没找到能令我信服的答案,反而越来越糊涂。直到今天,若有人问我这几个问题,我想我还是答不出来。

  在众多的解释和观点中,我颇为欣赏的是胡安·鲁尔弗所说的:“生活本身并不严峻”。这短短的一句话,使我似乎对文学、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我想这样比喻:如果说生活是土壤,那么文学就是树苗,文学创作者就是育树的人。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那棵树苗,精心浇灌、悉心培育。也可以埋它在土壤,任其自然地发展,只在必要的时候浇水、施肥、修剪。树苗最终长成什么样和育树人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

  我写过的东西很少,看过的书也不多,更没在创作上受过专业的训练。但我热爱生活, 通过这几年小说的创作,我渐渐悟出一个道理:小说永远不会比生活精彩。它只能是生活的提炼和浓缩,至于生活,它又是无法认清和说清的。每当对生活中的某个事件产生了困惑或兴趣时,一篇小说的灵感也就随之到来了。但小说毕竟不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办法,更多的时候,它只起镜子的作用,只是一个成像的工具。

  我认为,“80后”的作者非但不该与传统文坛对立,相反,应放低姿态向前辈们虚心请教、学习。我所敬重的汪曾祺先生曾说过“生活不是想象中那么好,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坏”。浅显的一句话暗含了很深刻的创作理念,按我个人理解,写作应源于生活、忠于生活,虚构有度。前辈作家无论是何种流派,也不论关注哪类题材,其共同的优点都是具有一定的相关经验和生活阅历,提取淬炼后,加以合理的想象和耐心的打磨才完成一部经得起时间和读者双重考验的作品。往大说,是有社会责任感,往小说,是对作品负责。这是传统作家的优秀品质,也正是如我辈“80后”缺少的价值观。

  当今一些“80后”关注的题材过于自我,写出的作品或于现实生活无关或过度矫情自恋。不是过分渲染日常生活中不切实际的奢侈场景,就是嘲讽夸张生活中的黑暗丑恶。从一个极端走入另一个极端,没有积极向上的信念和温暖包容的心态,这都是不成熟的表现。当然,不是否定“80后”的写作,只是,是否可以少点小感情、小环境,多关注宏观的、人类共通的主题?“80后”作者中,年龄最小的今年24岁,这一代人,至少这一代人中的某些人,是时候应该站出来承担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了。

  作为一个写作者,我算不上多产,从2005年处女作发表至今,8年来,我断断续续写了20个中短篇。但这20篇小说却是我21岁到29岁的青春见证。不夸张地说,我的成长经历及对生活的领悟、认知基本上全部储存在这20篇小说中。我是个无趣的人,除了爱看足球外,几乎没什么业余生活。写作对我来说,就像他人闲暇时喜欢打牌、旅游、玩网游一样,是陶冶自己、消磨时光的一种途径。

  我的生活阅历很浅,不过,我并不认为这是写不出好作品的理由,反而更觉得这是逃避的借口。我幼稚地认为,只有积极地热爱生活,敏感地观察生活中那些有意思的人和事,珍惜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如果再能在生活中发掘、感受到一些东西,那么,写出好的东西也就不是件难事了。

  我虽然写得少,写得慢,但会尽力把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写出来,写好,像文火炖鸡汤那样,一点一点写下去。正如我欣赏的作家冯唐所言:“文字是我们的宗教,愿我们继续倒行逆施。心里一撮小火,身体离地半尺,不做蝼蚁,不做神,做个写字的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