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文学需要直面当下现实(杜浩)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12日09:39 来源:河北日报 杜 浩

  近日,余华的新长篇小说《第七天》出版,全书13万字,以一个死者的视角,讲述了其死后七日的见闻,欲借此表现当下现实的残酷与荒诞。《第七天》在发行首日即达到70万册的预订量。然而,与余华的《兄弟》类似的是,伴随着庞大的销量数字而来的,是巨大的争议和批评。2006年《兄弟》下册出版后,余华曾自称遭受的批评前所未有,是“最猛烈的嘲讽”,而今,《第七天》则遭遇了更大的批评。

  针对书评者和读者批评《第七天》中的内容,多为强拆事件、卖肾事件、袭警事件、毒食品事件、弃婴事件等社会现实的新闻、热点,因而称这部书完全是“近两年的新闻串烧”,余华说他的写作“是距离现实最近的一次写作”。他认为,我们的生活是由很多因素构成的,发生在自己和亲友身上的事,发生在自己居住地方的事,发生在新闻里听到看到的事等等,它们包围了我们,不需要去收集,因为它们每天都是活生生跑到我们跟前来,除非视而不见,否则你想躲都无法躲开。他写下的是我们的生活。

  不能否认,这的确就是我们的生活,如果说,文学是时代生活的一面镜子的话,那么,我们正是从小说中看到了活生生的现实,它们也许没有发生在我们的身上,但是却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出现在我们视听的新闻中,出现在我们每日要阅读浏览的博客微博中,这里有悲惨的生活,有绝望的人生,有底层的不幸,有屈辱的挣扎,有苦难的表达,有荒诞的经历,有现实世界的冷酷,但这些阴暗面并未掩去温暖的人性、至善的渴望、不灭的希望和美好的归宿。

  但有文学批评者认为,余华在《第七天》中这样的文学表达方法,直面当下,是与生活的现实距离太近了,影响到了这部小说的文学性和艺术技巧。而一些文学批评者却不认同这样的看法,“鲁迅写《药》时,有人批评过他使用了斩杀秋瑾的社会新闻吗?奥威尔写《1984》时,有人苛求过他的文学性吗?我们怎能要求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要与现实拉开距离?”余华曾和人探讨过他自己为什么写作的问题,说自己经历过了为世俗写作、为审美写作后,要写出“一个国家的疼痛”。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余华在小说中要大量地选择社会性的新闻事件作为素材,为什么这部小说是他“距离现实最近的一次写作”了。

  无疑,这又涉及文学写作的一个重要问题,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不容否认,中外文学史上很多伟大的文学作品,都与现实密切相关。为什么?因为任何置身于社会时代洪流中的作家,他的笔端不可能不对准现实生活。狄更斯的一些小说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比如他的《双城记》和《教堂钟声》等。《红楼梦》不也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吗?文学不仅可以离现实很近,而且还可以产生直面现实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这样的作品对人类的命运具有广泛的影响。

  余华不止一次说,新浪的社会新闻给予他源源不断的灵感。他不止在文学中表达他这种对社会生活的兴趣和热情,也在网络上对时事发表看法。再来看看《第七天》,其中涉及的社会新闻、社会事件,在不同领域发生后,都曾引起社会的巨大反响,表明了现实本质的不可思议和荒谬,也说明我们当下的生存已经在非理性的轨道上越行越远,你能说这个社会正常吗?这正是作家一种有良知、勇气和正义感的思考。一些评论准确地捕捉到余华的这种文学和身份的变化,“国际化、公共化是一线作家的特征,在公共化过程中,可以参与对时代前沿话题的讨论,这能够呈现作家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方式。”

  很多人对余华用文学批评现实、表达社会热情,给予赞扬和期望,“这是余华从优秀作家向伟大作家的一种尝试和试探,这既是出自于他这些年对历史、社会、中国问题的综合理解得出的结果,也有他自身策略的选择问题”,“余华有很大的文学野心,要想成为伟大作家,必须直面当下现实,这点我想作家是明白的,他也试图去呈现这方面。”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