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期待与落空,先锋作家转型路艰(梁宁)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11日10:40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梁宁

  阅读提示 | 时隔七年,继长篇小说《兄弟》之后,作家余华近日又推出新的长篇小说《第七天》。

  让人意外的是评论呈现出两极分布的态势:赞扬者认为“这本书可以让余华问鼎诺贝尔文学奖”,更多的读者却“以为《兄弟》最差,没想到余华又刷新了自己最差的小说”。这不禁让人想到,就在去年,“隐退”文坛20年的作家马原在一片期待中推出自己的长篇小说《牛鬼蛇神》时,也曾遭到一片质疑声,被称为“先锋文学的失败之书”。

  可以看到,在经历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兴盛,以及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沉寂后,先锋作家们面对新的社会现实,逐渐开始做着各种调整与尝试,在“变”与“不变”中,他们艰难地寻求重新起飞。

  《第七天》争议中前行

  “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在早上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余华最新长篇小说《第七天》的开篇,以一种荒诞的笔触与意象单刀直入,主人公杨飞以“死者”的叙述身份,默默然地推进他去世前七天的经历,于是现实世界在小说中成了一种倒影,读者跟随着主人公的灵魂飘逸、穿行世间。不少读者仿佛看到“中国版《百年孤独》”的影子。

  没想到接下来仅仅第一章,看到死去的主人公杨飞回忆去世“第一天”的生活经历时:高价殡葬、交通拥堵、高官与嫩模的性丑闻、贫富分化、医疗黑市、就业难、野蛮拆迁、行政腐败、警民冲突等残酷社会现实接连出现,主人公就像一个漫不经心的报幕员,以一种浮光掠影的叙述视角将这些年的新闻碎片串起来,而在剩下的“六天”中,新闻碎片和微博段子更是层出不穷,读者失望地喊道:“这哪里是一部文学作品,分明是微博上的‘新闻串烧’。”

  中央编译出版社社长刘明清曾因《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等作品非常欣赏余华,但读毕《第七天》,他不得不说:“余华的巅峰期过去了,尽管该作沿袭了作家敢于直面现实的写作态度,但这不像是一部成熟的作品。”他认为,至少不像出版方宣传的那样是作家“蛰伏七年”之作。

  网友“王麟”则用“就像喝了一碗放了十天的酸梅汤”来形容此番阅读经历。“白开水一样的文字,老掉牙的故事,支离破碎的新闻煽情场景,不加裁剪用进小说。刚出场的女主角脸谱化,被人用滥的女追男桥段……”他认为,余华不再是那个他曾经喜爱的余华了。

  先锋作家纷纷转型

  如今,“先锋文学”似乎不再是一幅标新立异的偏离惯例的文学姿态,作家们都明白这个时代文学的出路与困难,他们都在寻思着如何找到一双适合自己的鞋子,来一个轻盈华丽的转身。可事实上,从众作家推出作品的反响来看,这场转型举步维艰。

  除了余华,不少先锋派作家都于今年推出长篇小说。4月,韩少功《日夜书》出版,该书以知青年代为背景,关注青年知识分子、工人、个体户乃至官员,描绘一代知青的群像和命运;5月,苏童的《黄雀记》延续着他的“香椿树街系列”,带着惯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叙事风格和节奏,讲述一桩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青少年强奸案;此外,马原也将于今年推出新作《纠缠》,围绕着家族财产纷争展开小说故事。

  遗憾的是,出自先锋作家们笔下的“作品中的皇帝们”,虽然在市场上仍具号召力,但其读者对其期待与口碑却开始逐渐透支。不仅余华,马原去年推出的回归之作长篇小说《牛鬼蛇神》,直接被读者评价为“先锋文学的失败之书”。如今的先锋文学作家在写作上似乎已经无法遮掩它的老态,除了不再有当年文学形式上的革新,在小说本体的相应探索方面仍然欠缺。文学评论家郜元宝更是表示,先锋作家们都在写长篇,像余华这样的作家应该更耐得住寂寞,不必每隔几年时间就非要有一部长篇。

  在余华《第七天》北京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光炜的发言让人深思,他认为《第七天》引发的争议甚至可以看做一个事件:它在暗示我们,中国当代文学已经进入“死魂灵”的年代,一个文学上“野草”的年代。“现实对于作家的要求提高了。现实在倒逼作家,逼迫作家一定回应今天这个时代的东西,倒不是作家自身想要转型。现实要求中国当代作家有更大的概括能力,但读者又不愿再接受作家写出十九世纪史诗性的作品,所以我们看到许多作家都在转型,在探索新的写作方式。”而在文学评论家夏列看来,现实却不容乐观,“中国作家最弱的仍是文学的批判现实,以及怎么写到现在都还是一个问题。”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