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人文期刊的 小众化出路(王绍培)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11日09:33 来源:深圳特区报 王绍培

  最近在海峡两岸有两家人文期刊的命运引起广泛的关注。一家是辽宁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万象》杂志,另一家是台湾的文学杂志《文讯》。

  《万象》因为突然向读者退还订阅款引发停刊的猜测。创办于1998年的《万象》是《读书》杂志前主编沈昌文心目中最喜欢的一份刊物,它被认为是一本“可以躺着读的、小资趣味十足”的期刊,它的“温软的人文性”让很多人感到舒服。2006年《万象》曾经因为资金周转的问题导致延期出刊。有人认为,《万象》出现“停刊征兆”可能是受网络的冲击,但《万象》的编辑否认了这种说法,因为《万象》本来就是小众刊物,一直靠粉丝或者同仁的拥戴存活在当今其实举步维艰的期刊市场上。

  《文讯》的情况有所不同。它是真的出现了资金问题。在即将迎来创刊30周年之际,却因为租约即将到期,陷入居无定所、无力维持的窘境。《文讯》创刊于1983年,隶属于国民党文工会的“文艺资料研究及服务中心”。虽然由国民党出资,但该杂志却秉承不偏不倚、专业至上的原则,不仅培养几代文学新人,而且为全世界研究台湾文学的学者积累了弥足珍贵的重要文献。为了存活下去,《文讯》号召台湾的文人捐赠书画,拍卖筹款,他们登高一呼,台湾文艺界应者云集,这一文化自救的行为顿时成为一场规模宏大、悲壮感人的文化盛宴。

  看起来,《文讯》将会在众多文人的支持帮助下走出目前的困境。《万象》如果不是因为资金的问题,也将会在不久的将来恢复出刊。因为,他们毕竟是有相当口碑的杂志。

  但是,这两本杂志可谓是人文期刊中的翘楚,连他们都遭遇困难,相对影响力没有这么大的人文期刊的生存环境有多么艰难,不难想见。事实上,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面临着网络造成的冲击,或者关门大吉,或者改弦更张。国外不少百年老店的大期刊已经不止一家传来停刊的消息,这个趋势当然不可能到了中国就被逆转。

  我们不能不承认,网络带来的改变是全面的。首先,阅读的终端变了,电脑和手机越来越成为年轻一代读者的终端。其次,阅读的环境变了,在一个窗明几净的书房,捧一本书静静阅读的情景已经不再,我们更多的人是拿一部手机,在任何一种环境中都随时随地可以进行阅读。再次,阅读的内容也变了,大量的信息碎片成为阅读的主要对象。最后,阅读的目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知道分子”,他们满足于知道就够了。过去那种通过阅读积累文化知识、改善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通过阅读提高自己欣赏美的能力的目的不再被放到优先的位置。

  在这种趋势下,将会有大量的期刊包括人文期刊无法存活。但是,少数人文期刊不仅可能存活下去,而且可能比过去活得更好。正如圆珠笔的出现没有使毛笔消亡一样,正如毛笔成为一种小众化的书写工具,甚至成为一种贵族化的趣向一样,人文期刊也将会出现分化,少部分人文期刊反倒在大批期刊消亡的过程中脱颖而出,被作为稀有濒危物种受到保护,它将以更精美的制作、更精良的内容、更个性化的包装、更有针对性的定位、当然也包括更高的售价,从大众市场中被区隔出来,而这种期刊的读者也将因为他们另类的、小众的、贵族化的品位从读者中被区隔出来,获得他们需要的身份认同。

  换言之,书籍、期刊、报纸将不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思想的载体、信息的载体,其中的一部分将会走上一条时尚用品乃至近乎奢侈品的道路,它们将会时尚化,它们将会以独特的形式所散发出来的美和情调,成为某种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点缀,甚至它们的外在形式就能够激发一种美好的感觉、幸福的感觉。过往那种以内容取胜、内容为王的路子可能是单调、狭隘了。书籍或者说纸媒,必须同时满足多方面的、多种多样的诉求,它们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谁越早准备,谁越早调整,谁就可能在纸媒的消亡潮流中赢得主动。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