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人类的智慧之花:文学与建筑(余志成 赵丽宏 宋建良)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08日16:05 来源:文学报 余志成 赵丽宏 宋建良
赵丽宏 赵丽宏
宋建良 宋建良
 余志成  余志成

  主持人:嘉宾:

  余志成(作家、诗人、《透明楼市》杂志副总编)

  赵丽宏(上海市作协副主席、《上海文学》社长)

  宋建良(禾泽都林建筑与城市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

  余志成:人类能够流传千百年的智慧之花,应该非文学与建筑莫属了!但要系统探究起来,似乎又很不简单。这次,非常高兴有机会请来国内知名作家赵丽宏先生以及国内知名建筑师宋建良先生,请他们畅谈一下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建筑?文学与建筑的内在联系又表现在哪里?

  赵丽宏:我认为,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客观形象地反映现实生活、抒发心灵感受的艺术,文学体裁多样,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而文学作品的风格,更是因人而异,千姿百态。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智慧高度的两个标识:一是文学;二是建筑。文学展现了一个时期或几代人的生活与内心情感;而建筑则是一门综合艺术,其精美能成为时代的里程碑。文学和建筑,是人类的智慧之花。

  宋建良:简单地说,建筑是指人们用土、石、木、钢、玻璃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建造完成的构筑物。因为建筑的本身不是目的,所以我给建筑师下的定义是:能够帮助人们实现建筑理想并付诸实施的人。伟大的建筑师是为全人类实现建筑理想,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我认为,建筑与文学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文化的建筑是没有生命力的。

  余志成:赵老师,记得你曾经写过一篇散文——《我向往的城市之美》,你认为的魅力城市其建筑应该具有哪些特点呢?

  赵丽宏:那是一个秋天的黄昏,我骑着自行车,沿复兴中路由东往西。无意中抬头远望,视野中出现的美妙景象使我吃了一惊。一轮已经失去耀眼光芒的落日,像一个巨大的火球,喷射着暗红色的光焰,静静地悬挂在天地之间。天空是蓝灰色的,有几缕金色的云霞漂浮在落日周围。使我吃惊的美妙,是落日下的城市轮廓。建筑犹如层叠的山峦,犹如起伏的波澜,让人产生遐想。

  我想,一个有魅力的城市,最好是依山傍水。依山,自然是靠山而建,我到过很多有山的城市,譬如重庆、桂林、杭州,城在山里,山在城里,街道盘旋起伏,房屋层层相叠,入夜之后,城市的灯火和天上的星月交融为一体。傍水,当然是指江海湖泊与城市为伴。水是生命的源头,也是城市活力的源泉。没有水的地方,不可能有城市。城市如果建在海边,那是得天独厚,大连、青岛、烟台和威海这样的城市,沐浴在海风中,视野开阔,景色清朗。

  宋建良:赵老师说得非常有道理。任何建筑决不是单一和孤立的,它是一个城市的片断;任何建筑都是有生命的,它是一个城市文脉的延续;任何建筑,都应是发展城市,而不是改变城市。因此,建筑设计不是过于张扬个性的创造,过分强调自我风格,是对一个城市的曲解,会破坏一个城市。

  我想对于建筑师而言,“研究城市”是必做的功课。我们每到一个城市,会先打一辆的士,花一天半天的时间,让出租车司机带着我们去亲近这个城市,看最好的街,观最好的楼,走最好的小巷,住最好的酒店,在最大的广场、最有名的特色建筑与古迹转过一圈后,我们设计的方案与这个城市的建筑风格会融为一体,会达到这个城市的建筑水准,体现这个城市的气韵,展现这个城市的亮点。

  建筑设计,重要之处不是解决这个城市“有什么”,而是研究这个城市“缺什么”。我们的设计就是尊重传统,吸取经典,增添优秀。一句话,合适这个城市的建筑,才是好建筑。

  赵丽宏:楼房建筑,是城市的主体。一个城市是不是有魅力,和城市的建筑有没有自己的风格大有关系。上海曾经被世人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这和上海的独特的历史有关,上海是中国最早大规模向世界开放的城市,人类创造的各式各样的文化都涌进了这个城市。其中最显眼,最持久的,便是建筑。如果要用一个词汇来概括上海的建筑风格,我想,大概只能用“千姿百态”来形容。外滩那些欧式建筑,向世人展示的是西方人的智慧和文明,是殖民时代的纪念,尽管它们所代表的岁月是中国人的耻辱,然而谁也不能否认它们在建筑艺术上的成功。这些用石头垒起的楼房,是那个时代智慧和才华的结晶。直到今天,它们依然是上海的标志。

  我认为,一幢成功的建筑物,往往汇集综合了各种艺术手段,建筑如同岁月的纪念碑,一个时代的建筑中,镌刻着那个时代的烙印,沉积着那个时代的情感,也汇集了那个时代的审美眼光和趣味。建筑又如同时代的接力棒,我们可以从城市建筑风格的演变中,探知文化眼光、社会习俗和经济水平的进展变迁。

  宋建良:赵老师诗化的语言确实把好建筑概括得非常到位。一个优秀的城市建筑应该追求深度与广度,其中三个方面不能忽略:一是工程,二是美学,三是哲学,如果建筑设计师的作品都从这三方面考量,都满足居住者的心理需求,这样的建筑必定达到了城市人居环境的最佳境界。因此,我们倡导建筑设计不要“创造”,而要有“创意”。创意是设计的灵魂。设计没有创意,就如同人没有思想。但创意并不是创造,推翻旧的,割裂传统,更不是孤芳自赏,哗众取宠,它的终极目的是创造一种意境,一种基于“文化”和“绿化”两种元素构成的生活意境。

  我们设计的云南“大理·南国城”是研究城市的经典建筑之一。这个大理古城中的城市片断,扎根于深厚的南诏和白族文化,我们以大理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融民族传统文化和时尚风格为一体。其中,我们设计的大理石博物馆和大理石工艺品拍卖中心在全国独一无二,数百家商铺各具特色,七个文化广场风格各异,五星级产权式酒店、别墅式旅游酒店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古城韵味,与大理古城、崇圣三塔寺、天龙八部影视城遥相呼应,相得益彰。可以说,它在设计上传承了经典历史素材,对大理白族的建筑、人文、民俗等进行了充分的提炼与演绎,现在已经成为当地的文化旅游景点。

  余志成:文学家在纸上记载了永恒;建筑师在大地上创建了不朽。可以这么说,生活的质量离不开好建筑,好建筑的空间更需要文化的氛围。赵老师,我曾在中学课本教材里读到过你的优秀散文 《家之美》,可见,居住对人的生活多么重要。

  赵丽宏:《家之美》,是谈家居,也是谈建筑。我在文章里这样写:家之美,美在展示个性。只要符合主人性情,无论淡妆浓抹,总能恰到好处。有人以现代人的心情,追求古雅之风,此为美;有人以中国人的眼光,撷取欧美情韵,此亦为美。中西合璧,南北交汇,取天下之妙物为我所用,虽只是一鳞半爪、寸木片石,却能将奇妙风光汇集于室内,这当然也是美。

  家之美,美在贴近自然。人在四壁之内,如果和自然隔绝,会使心情荒芜,呼吸凝重。如何将小居室与大自然连接?如果开窗能见山林日月,能闻流水鸟鸣,那当然让居者心旷神怡。

  宋建良:设计就像写文章,赵老师一篇精美散文让读者思绪万千。巧妙的构思、精彩的词汇都服务于主题了。设计,同样也是利用一切建筑语言为中心服务。这个中心对于城市来讲,就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因为标志性地位决定它的价值所在,升值潜力所在。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我们不断研究城市,了解当地文化,能设计出当地最好的建筑。我们不但像制造业一样为客户节约成本,同时我们还不惜一切代价服务好客户,扫除建造中存在的一切问题。

  余志成:禾泽都林设计机构在宋院长领导下企业文化搞得有声有色。能否介绍一下?

  宋建良:我给设计师概括了十个字“梦想、担当、变革、合作、完美”。我们接到项目后,开展的是分工合作,把每个设计师的潜能都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景观设计,要成为有价值的景观,我们设计了有功能的景观——能让人参与其中; 设计了有生命力的景观——让景观不断生长变化; 设计了有文化的景观———与居住者产生互动。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我们要有更准确的洞察力,构建更智能的设计院,执行现代企业制度,做到:对城市和社会负责,担当责任;对业主负责,实现价值;对员工负责,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

  赵丽宏:一个追求文化品味的企业是有社会责任心的。我们在创造新的建筑时,也要保护那些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老建筑。我曾经在政协提交提案,保护上海外滩的建筑群。上海外滩的建筑群凝聚了不同时代建筑艺术的精华。从外白渡桥到金陵路,每一幢建筑都代表着历史上不同的建筑风格,可以说是精美绝伦、气象万千。从上世纪初至今,外滩的建筑群一直是上海的标志。尽管时代变迁,但外滩基本上没有遭到破坏和改变。这些建筑,其人文内涵和艺术价值不可估量。我在提案中建议,成立外滩建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专家论证组,对自外白渡桥至金陵路的每一幢建筑历史、建筑风格作出准确的论证后,写出申报材料;并严格立法,保护外滩建筑。

  建设和保存,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也许是一对很难处理的矛盾。欧洲的很多城市出色地解决了这对矛盾,巴黎,伦敦,维也纳,威尼斯,圣彼得堡,都完整地保存了旧城的原貌,却并不妨碍新城的发展。很多年前,我在圣彼得堡访问时,发现城里竟然完整无缺地保持着沙俄时代的旧貌,普希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如果转世回来,仍然能找到他们当年的住处。使我惊讶的是,圣彼得堡城里竟然没有一幢新的建筑,当年的街道、桥梁、皇宫、墓地,全都完整如初,没有一点毁损。为什么能这样,答案其实非常简单。一位俄罗斯作家告诉我,当年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列宁和斯大林曾亲自参与制定保护古城的法规,不准动圣彼得堡旧城内的一切建筑,要造新楼,请去城外。这样的法规,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以为,这是一种对历史,对民族文化和艺术负责的态度。

  宋建良:设计师从梦想开始到完美结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担当。在人类每一次社会大变革大进步中,建筑师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产生了现代建筑。如今,为解决能源问题、环保问题为目标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来临,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正追着信息化的脚步大踏步前进,作为实现这些目标载体的建筑,必将面临新的革命与新的文化,我们的建筑师也必将迎接新的挑战与新的机遇。我们禾泽都林人善于学习,勇于探索,敢于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我们要像伟大的建筑师那样:坚决不给城市留下一堆毫无实用价值的建筑垃圾!

  余志成:“第二届禾泽都林杯”——城市、建筑与文化诗歌、散文大赛活动又启动了,你们作为组委会主任,对读者有什么新的期望?

  赵丽宏:这个大赛主题很好,能引动很多人的共鸣和思索。喜欢舞文弄墨的人,人人都会对建筑有自己的情结和见解。去年的征稿评奖活动非常成功,我希望今年有更多的华语作者积极参与。

  宋建良:城市、建筑与文化是永恒的主题,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参与这项活动,争取一年比一年办得更加出色。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