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今天为什么纪念钟敬文(潘旭涛 史新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05日13:0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潘旭涛 史新秀

  钟敬文先生一直强调民俗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价值:“没有更高尚的民族情感,就是物质享受再优厚,人也是寂寞的游子。民俗文化是凝聚一个民族的文化核心。

  “中国民俗学之父”钟老敬文先生曾有《病中口占》诗云:“世事人文浩不穷,民风民艺独情钟。不辞握管人憔悴,要采珊瑚碧海中。”四句韵语,道出了先生毕生专注于“民风民艺”。6月29日,各地的专家学者以及钟敬文先生的亲属和生前好友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座谈会纪念钟老敬文先生110周年诞辰。

  吾侪肩负千秋业

  “民乐民谣尽国珍,穷搜深讨费精神。吾侪肩负千秋业,无愧前人庇后人。”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钟敬文用他的这首七绝来勉励自己和同仁。

  钟敬文从粤东小镇走出,青年时代就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冥冥之中,钟敬文走上了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之路,孜孜不倦地耕耘70余载,基本奠定了中国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学科体系的理论构架,并在世界范围内创立了“中国民俗学派”。先生忙碌到生命的尽头,直到去世前还指导着10多名博士生和访问学者。

  钟老在诗歌、散文方面也是卓然大家。他尤重诗学,他认为中国人的文化渊源和人格涵养都在诗歌里有所表现。他曾说,“我身后墓碑写上‘诗人钟敬文’足矣。”他的散文《西湖漫拾》被称为世纪美文。在北师大,他和启功教授是至交,两老都有极高的诗学修养,谈诗论道,相得益彰。

  中山大学教授刘晓春评价钟敬文时说到:“钟敬文的百年人生,经历了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换以及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时期。他的诗歌散文体现的个人气质,兼具古典的精致优雅与五四文人的感伤忧郁。他的学问功业,既满怀中国传统文人的家国情感,又深具现代学者的学科自觉意识,执著坚韧,孜孜以求。”

  民俗凝聚着民族情感

  “大家要将中国的精神和中国的优秀文化视为我们的命根子。”钟先生在住院期间,郑重地嘱咐前来看望他的民俗学工作者,他希望中国民俗学真正成为一门成熟的民族文化显学。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董晓萍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当今世界,人类利用地球资源的高速经济开发和高技术手段,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文化和谐的扭曲。现代人容易在物质和世俗中迷失自我。”

  钟敬文先生一直强调民俗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价值:“没有更高尚的民族情感,就是物质享受再优厚,人也是寂寞的游子。民俗文化是凝聚一个民族的文化核心。生活在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侨,在过年喜庆时刻,还要舞狮子、耍龙灯、放鞭炮。因为舞狮子不只是一种艺术活动形象,还表达着十分具体的乡土情感,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室主任萧放说:“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不少传统或民俗在消失,这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怎么保持传统,保持独特的文化个性,积累文化底蕴,哪些乡村文化可以随着农民工进城变成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说城市文化怎么去继承某些传统,这些课题还需要民俗学者去发掘整理。”

  文化自信的底气

  “我们现在成人了,过了18岁,还要描红格子吗?”钟敬文先生说,在民俗学学科建设的早期,我们经历了跟着外国人“描红格子”的阶段,但现在我们要自主。自主不是排他,中、外民俗学的发展应该相互学习、相互尊重。我们同外国民俗学的关系,不是主仆关系、君臣关系。我们要有主体性,走自己的路,提高学科的自觉性。

  刘晓春评价钟敬文说,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当代,钟敬文关于民族民间文化的学说及其实践,对于当前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坚持文化多样性,以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确立民众创造的传统民俗文化在民族国家文化中的正面价值,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越来越突显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时期,民俗、影视和汉语推广已成为国家文化建设的载体,也成为国家对外文化输出的三大渠道。”董晓萍还提到,“但很多民俗是不能直接用来做跨文化交流的,还需要在现代知识体系中进行建设,增强对外叙事能力,促进彼此理解和尊重,能够增进国别文化之间的升级传播。我们要提倡利用国家民族古今中外的所有优秀知识去壮大国家优秀民俗的对外影响。”

  最近10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蓬勃开展,众多民俗学者参与其中,尽心尽力。当前在国家文化大繁荣的局面下,民族文化传承的大课题更需要民俗学者的智慧与奉献,中国民俗学获得新的历史机遇,钟先生的期待正变为现实。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