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张培合,一个思想者的人生(冯积岐)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03日11:09 来源:陕西日报 冯积岐

  其实,我和张培合先生素昧平生。读了他的《静思集》、《慧思集》、《微思集》之后,我和他有了神交。我发觉,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许多契合之处,对人生、对人性、对这个时代我们有许多相通的理解,这是其一。其二,我们是同饮一条河水长大的。假如把这条河水叫做周文化,张培合在河的上游,我在河的下游。张培合的出生地——甘肃庆阳是先周的繁衍之地,我的出生之地——陕西岐山是周的奠基之地。古公亶父就是从甘肃庆阳出发,过漆水,到了岐山生息繁衍以至歼灭殷商的。到了甘肃庆阳,我深切地感觉到,庆阳人的衣、食、住、行,文化习俗和岐山相似的地方太多了,包括一些方言土语也是相同的。几千年过去了,文化符号没有擦掉。文化浸淫、文化熏陶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虽然,我和张培合年龄上有差距,可是,由于我们在相似的文化氛围中长大,我们的文化亲和力就像高山流水一样自然。其三,我们都是农民的儿子,经历过共同的艰辛乃至苦难,在不同的境况下一样地思考人生、奋斗人生、承受挫折、品尝甘苦。因此,我们彼此容易读懂对方,理解对方。

  波德莱尔说过,现在是觉醒的时候。只要我们抬眼一扫就会发觉,在我们的周围,沉醉者确实不少:沉醉于权力,沉醉于肉欲,沉醉于金钱物质,并乐在其中。是叫醒他们呢?还是让他们继续沉醉着?这是一个思想者的发问。为此,鲁迅当年在犹豫、徘徊、彷徨思想中困惑。而张培合用他的《静思集》、《慧思集》、《微思集》回答了那些波德莱尔的践行者:现在是思想的时候。“思”字是张培合的人生字典中注释最多的一个字,就此一点,他和半个多世纪前的鲁迅接通了。甚至他的思考范围比鲁迅更广泛更深入:宏观的、微观的、人生的、人性的、传统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以至企业管理、文学创作、书法绘画等等,都在他的思想范畴之内。他的思考方式有其属于自己的特点,如果要命名,就是“张氏思考”——“静”、“慧”、“微”。

  “静”,是“躁”的反观。

  在这歌舞升平、喧嚣浮躁、张扬功利的时代,有多少人浮躁得如同飞上天的鸡毛。作为一个企业高管,张培合为什么不流连于高档的酒楼、华丽的舞池,却偏偏要躲在一隅,思考那些并非他一定要思考的问题。原因很简单:他有一种担当意识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他的担当是自觉的,亦是自然流露的。说透了是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现代版。

  “静”,是心静。无论外面的世界多热闹,张培合的心里静如一枚银针,静如一潭秋水。如他所言:“我乃一介布衣,从小在陇东高原的穷乡僻壤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日子……终于考上大学跳出了农门进了城……过着平静的日子。”他之所以能平静地过日子,还在于他没有过多的欲望,他说:“如果我们一生仅仅需要50袋面生活就会过得很平稳,我们攒100袋面就足矣。”张培合的欲望很单薄,简单地活着,是他的人生观;简单地活着,是他思想的基础。

  “慧”是“愚”的挑战。

  张培合的思想中还有一个亮点,那就是:作为一个人,不必活得太聪明,但是,一定要活得有智慧。张培合的智慧不是小伎俩,而是大法则,他的智慧是用传统文化中值得发扬光大的那一部分去解释现代人生、当代生活。他讲求的是“幸福其实很简单”、是“顺其自然”、是“心宽地广”、是“孝”、“仁”、“善”。在张培合看来,一个不孝的人,是一个不可信赖的人。在生活中,张培合的“孝”、“善”之心可陈,“仁义”作为可敬。他不仅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灌输到企业之中,也是他做人的方圆。张培合的这种做派在一些唯利是图的人看来就是“愚”。在这些人的心目中,“仁”也罢,“善”也罢,都已经货币化,要把“仁”和“善”兑换成钞票是天方夜谭。张培合“慧”思的恰恰是冲突之处,“慧”思之后,他坚守的是自己做人的信念。张培合的“慧”思,也可以说是“会”思。

  “微”是“妙”的同行。

  张培合的“微”思绝不是微小之意,含有“微”观,但不仅仅是。我觉得,他的“微”思就是妙思。他在“微”处见大精神,就像见一叶方知秋一样。“微”是他对“假、大、空”的警惕,是他思考得精细的另一种说法,是他的思考深度的一种表示。在《微思集》中,他思考的依旧是为人之道,是情感世界,是精神领域,是世相人生。他的思考更加深邃、博大;有力度,有气魄。他的思考更加纯真,更加纯粹。

  我尊敬的思想者,尊敬的张培合先生。

  我明白,思想并不会使人愉悦,而会使人痛苦;然而,思想也会使人清醒,使人坚定。张培合的人生丰富多彩,正是因为他是清醒的、坚定的。我从他的文集中读到的是他内心的童贞和纯洁。与其说他是一个独立文化学者、作家,还不如说他是一个思想家。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