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以出版铸造民族文化脊梁(王一方)

——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02日09:16 来源:人民日报 王一方
果 园绘果 园绘

  35年前,上海市出版局里发生了一件一般人不能理解的事情,一位仕途光明的组织处干事请求去资料室做资料员兼内刊编辑,这个人就是后来成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的陈昕。

  不做官,要做出版人,不是陈昕当时的冲动,而是他日后不变的选择,他多次谢绝出任更高行政职务的劝说,坚持驻守在出版第一线。从普通编辑做起,直到集团总裁,陈昕很享受这种一半做编辑、一半做管理,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策划的出版生活。在他心中,一线的编辑永远是一个神圣的岗位。读、评、写、编四位一体,学术与运营相互推助,形成循环加速效应。陈昕常常感叹自己有幸相逢一个风云激荡的大时代,中国大地上上演着一幕幕丰富多彩的变革大戏,出版人无疑处在最佳的看台上,记录着、感悟着、推动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他的出版理念就形成于这样一个丰满、健康的精神氛围之中。

  1981年,上海市出版局在理论研究室和资料室基础上组建学林出版社,陈昕由资料员转为了学术编辑。他最初是因策划编辑“青年学者丛书”与经济类图书的成功而崭露头角的,后来又出任沪三联、港三联的副总编、总编。在这个过程中,他心中的文化蓝图逐渐壮阔起来,项目操盘能力也日益娴熟,策划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反映当代学术思潮的“黄皮书”系列,一时声名大噪。1993年底,他出任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其出版理念与管理运筹有了更加成熟的展开,经过五年的努力,他拓展出哲学、历史、经济学、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党建等数条完整的产品线。

  在他的出版生涯中,经济学主题出版属于“轻车熟路”,在沪三联、港三联、上海人民出版社工作期间,他主编的庞大的“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既有专著,也有译作,并按照全新的框架予以修订、重版,与当时热门的大学经济学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开辟了新的“经济学核心教程系列”。这套丛书延续至今,共出版了近300种,被认为具有中国当代经济学史上里程碑的意义。历史主题方面,则推出了在国内史学界引起重大反响的100卷本的《中国文化通志》、12卷22册的《中国通史》、12卷本的《上海通史》等巨著,并有《中国共产党80年图集》等大型当代史图集出版。此外,他还特别致力于通俗历史系列图书的规划布局,推出了“黎东方讲史”系列,成为当时的畅销书。

  国际政治在现代出版谱系中算不得是一个热门的学科,但却是一个颇具精神高度的知识园地,中国要建立自己的国际政治语汇和理论,培育本土的学者与学派,就需要广采博纳,学习本领域国内外最先进的知识。为此,陈昕先后策划了“当代国际政治丛书”和“东方编译所译丛”,聚焦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主题名著的翻译和著述,既包括欧美国家智库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包括本土学者的最新力作,这两套书成为中国当代国际政治学领域的知名品牌。

  1999年初,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成立,陈昕把“努力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脊梁”作为企业的使命与追求。在他看来,现代出版业的最高价值就是铸造强健的民族脊梁,提升一个时代的精神海拔。一个民族没有高品质的精神阅读,自立于世界之林便无从谈起。他领军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对于学术出版有着一份自觉的坚守,恰恰是这一份坚守构成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独特的文化品质,使他们在市场化的大潮中,始终保持着鲜明的精神气质。陈昕倾注了大量心血,推出了一套丛书“世纪人文系列书系”,他的宏愿是10年内推出1000种,成为中国学界的基本文献,这一书系目前已出版了近600种。集团的核心产品《辞海》也是他倾力为之的项目。作为常务副总编,他协助主编参与主持词条更新与删节的论证会,还逐条审定重要与敏感的词条,并适应数字化的潮流,推出辞海电子阅读器,使这部大型工具书以数字化的形式走进读者的生活。

  对于世纪出版集团未来的远景,陈昕心中早有布局。14年来,他先后主持编制了四次大的长远出版规划和五年出版规划。2007年,他主持制定了“上海文化大都市出版规划”,在出版越来越“短、平、快”的当下,陈昕坚持要制定一个10年出版规划,他说,这样才对得起“上海”这座文化大都市的称号。很显然,这个规划可不是一个中长期选题“拼盘”,而是一个未来出版战略布局的论证报告,首先要解决的是上海文化地位的确立问题。陈昕正是从上海文化大都市的地位出发,点燃了世纪出版集团上上下下蓬勃旺盛的创造力,继而形成了辞书编纂、古籍整理、原创文学、外国文学、美术艺术、科学人文、政治理论、思想学术等九大优势出版领域齐头并进、30余项重大出版工程有序开展的局面,为世纪集团后续的出版繁荣奠定了厚重的基石。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35年前,上海市出版局里发生了一件一般人不能理解的事情,一位仕途光明的组织处干事请求去资料室做资料员兼内刊编辑,这个人就是后来成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的陈昕。

  不做官,要做出版人,不是陈昕当时的冲动,而是他日后不变的选择,他多次谢绝出任更高行政职务的劝说,坚持驻守在出版第一线。从普通编辑做起,直到集团总裁,陈昕很享受这种一半做编辑、一半做管理,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策划的出版生活。在他心中,一线的编辑永远是一个神圣的岗位。读、评、写、编四位一体,学术与运营相互推助,形成循环加速效应。陈昕常常感叹自己有幸相逢一个风云激荡的大时代,中国大地上上演着一幕幕丰富多彩的变革大戏,出版人无疑处在最佳的看台上,记录着、感悟着、推动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他的出版理念就形成于这样一个丰满、健康的精神氛围之中。

  1981年,上海市出版局在理论研究室和资料室基础上组建学林出版社,陈昕由资料员转为了学术编辑。他最初是因策划编辑“青年学者丛书”与经济类图书的成功而崭露头角的,后来又出任沪三联、港三联的副总编、总编。在这个过程中,他心中的文化蓝图逐渐壮阔起来,项目操盘能力也日益娴熟,策划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反映当代学术思潮的“黄皮书”系列,一时声名大噪。1993年底,他出任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其出版理念与管理运筹有了更加成熟的展开,经过五年的努力,他拓展出哲学、历史、经济学、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党建等数条完整的产品线。

  在他的出版生涯中,经济学主题出版属于“轻车熟路”,在沪三联、港三联、上海人民出版社工作期间,他主编的庞大的“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既有专著,也有译作,并按照全新的框架予以修订、重版,与当时热门的大学经济学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开辟了新的“经济学核心教程系列”。这套丛书延续至今,共出版了近300种,被认为具有中国当代经济学史上里程碑的意义。历史主题方面,则推出了在国内史学界引起重大反响的100卷本的《中国文化通志》、12卷22册的《中国通史》、12卷本的《上海通史》等巨著,并有《中国共产党80年图集》等大型当代史图集出版。此外,他还特别致力于通俗历史系列图书的规划布局,推出了“黎东方讲史”系列,成为当时的畅销书。

  国际政治在现代出版谱系中算不得是一个热门的学科,但却是一个颇具精神高度的知识园地,中国要建立自己的国际政治语汇和理论,培育本土的学者与学派,就需要广采博纳,学习本领域国内外最先进的知识。为此,陈昕先后策划了“当代国际政治丛书”和“东方编译所译丛”,聚焦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主题名著的翻译和著述,既包括欧美国家智库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包括本土学者的最新力作,这两套书成为中国当代国际政治学领域的知名品牌。

  1999年初,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成立,陈昕把“努力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脊梁”作为企业的使命与追求。在他看来,现代出版业的最高价值就是铸造强健的民族脊梁,提升一个时代的精神海拔。一个民族没有高品质的精神阅读,自立于世界之林便无从谈起。他领军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对于学术出版有着一份自觉的坚守,恰恰是这一份坚守构成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独特的文化品质,使他们在市场化的大潮中,始终保持着鲜明的精神气质。陈昕倾注了大量心血,推出了一套丛书“世纪人文系列书系”,他的宏愿是10年内推出1000种,成为中国学界的基本文献,这一书系目前已出版了近600种。集团的核心产品《辞海》也是他倾力为之的项目。作为常务副总编,他协助主编参与主持词条更新与删节的论证会,还逐条审定重要与敏感的词条,并适应数字化的潮流,推出辞海电子阅读器,使这部大型工具书以数字化的形式走进读者的生活。

  对于世纪出版集团未来的远景,陈昕心中早有布局。14年来,他先后主持编制了四次大的长远出版规划和五年出版规划。2007年,他主持制定了“上海文化大都市出版规划”,在出版越来越“短、平、快”的当下,陈昕坚持要制定一个10年出版规划,他说,这样才对得起“上海”这座文化大都市的称号。很显然,这个规划可不是一个中长期选题“拼盘”,而是一个未来出版战略布局的论证报告,首先要解决的是上海文化地位的确立问题。陈昕正是从上海文化大都市的地位出发,点燃了世纪出版集团上上下下蓬勃旺盛的创造力,继而形成了辞书编纂、古籍整理、原创文学、外国文学、美术艺术、科学人文、政治理论、思想学术等九大优势出版领域齐头并进、30余项重大出版工程有序开展的局面,为世纪集团后续的出版繁荣奠定了厚重的基石。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