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一部半殖民地半封建电影(毛尖)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01日10:25 来源:文汇报 毛尖

  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在电影院入口等看《汉娜·阿伦特》的时候,我遇到了最多熟人,不过,在听到第三次“你也来看这电影”后,我有了点混迹知识圈的装逼感。

  我为什么要看《汉娜·阿伦特》啊?扪心自问,我就是来看阿伦特和海德格尔的相遇,看大时代里的大人物遭遇大激情时候,如何平衡身心,通俗地说,就是看他们如何在国情、奸情和爱情之间冲突和突围。

  当然,我的期望落空了。作为德国新电影运动的女代表,玛格丽特·冯·特洛塔导演显然就是要向我这种庸俗的观众泼冷水。阿伦特和海德格尔的关系,只是作为回忆性闪回,出现了那么几分钟,其余一百分钟,全部用来表现一件事,即阿伦特以《纽约客》特约记者的身份到以色列报道“审判纳粹分子艾希曼”,她后来写出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伦理的现代困境》遭遇各界攻讦,连亲朋好友都跟她绝交。因此,客观地说,这电影用阿伦特的书名来命名更恰当,电影关键词“平庸的恶”也是该书的主题,不是汉娜·阿伦特人生的主题。

  那为什么要用“汉娜·阿伦特”这样一个传记片的题目呢?让我不惮以“平庸”来揣测导演的“高雅”吧:特洛塔既想让阿伦特保持政治哲学家的高端性,又想让她成为普罗偶像。但最后的结果是,这部电影呈现了内在的严重分裂,成了一部“半殖民地半封建”电影。也就是说,构成德国新电影的两个资源,德国传统和好莱坞传统,在这部电影中,呈现了互相拆台的半张脸。

  电影中,阿伦特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出版后,她收到了汹汹来信,各种愤怒各种诅咒,有人劝她公开解释,但她很高傲地表达,这一切不过是“茶杯中的风暴”。而与此同时,我们在一个闪回中看到,中年的阿伦特再次遇到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跟她告白当初的想法,阿伦特立马回应说:“那你为什么不向公众解释?”而影片最后,当校方作出要让阿伦特自动辞职的举措时,阿伦特又选择了在学校公开解释。

  最媚俗的是这场公开演讲了。阿伦特那无比高深的思考,让她的哲学家朋友纷纷看不懂,连弥留之际的老友柯特也转身给了她一个沉默。但是,阿伦特在学校讲堂五分钟的演说,却让美国大学生集体为她鼓了掌。在同学们的拥戴中,灰溜溜的校方反对派只好夹着尾巴逃逸了。

  阿伦特的思想就这么取得了好莱坞似的胜利。相同格式的,是导演对阿伦特“人性”的处理。为了突出阿伦特不光是一个政治哲学家,导演让阿伦特始终有情调,只要阿伦特和她老公在一起,导演没放过一个机会让他们秀一下恩爱,摸一下,或亲一下。与此同时,为了表达阿伦特的思考力度,影片从头至尾,阿伦特在每一个镜头里抽着烟,她抽着烟写作,抽着烟思考,抽着烟演讲,抽着烟回忆。不过,在她和海德格尔的几个闪回中,她从不抽烟,而且,年轻的阿伦特的确很美,所以,对于我们普通观众,这部电影也可以有一个副标题:抽烟损害美貌。

  阿伦特的演讲结束后,她多年的同学和朋友,海德格尔的另一个高足汉斯对她说,你的姿态不也仅仅是一个高傲的西方哲学家吗?

  汉斯的这个判断可以用来形容导演一半的姿态,但是,影片中的那些似是而非,那些低级的好莱坞桥段会让我们觉得,德国新电影毕竟陨落了,而我们,也可以跟汉斯一样,给《汉娜·阿伦特》一个背影。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