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梨园戏《董生与李氏》的启示(傅谨)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6月28日09:21 来源:人民日报 傅 谨

  梨园戏《董生与李氏》是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最重要的收获之一。精品工程和保留剧目大奖相得益彰,让《董生与李氏》在无数次舞台历练中精益求精,日臻完美,并接受了演出市场检验,艺术影响日益提升。

  梨园戏《董生与李氏》充分彰显了中国古典美学精神,剧本深蕴古典文学韵味,更兼具梨园戏传统表演手段的魅力。它的巨大成功,充分证明当代戏曲艺术家依然有能力创作出堪与历史上无数经典之作相媲美的佳作,同时更用其极高的艺术水准和越来越获得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及不同年龄段的观众欢迎的事实,证明了拥有悠久历史、集民族艺术之大成的戏曲艺术魅力不减,仍有强大的生命力。《董生与李氏》是改革开放以来戏曲创作与演出的巅峰之作,代表了我们这个时代戏曲舞台艺术新作的最高水平,它的成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深刻的启示。尤其在戏曲整体仍然处于弱势的今天,它的非凡成功,蕴含了深刻的艺术原理,有太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总结。

  对中华文明以及中国传统艺术的价值、对梨园戏自身的价值有充分的自信,是《董生与李氏》成功经验中最重要的一点。梨园戏相对完整地保存了古典戏剧表演的精髓,尽管地处一隅,而且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就面临激烈的演出市场竞争,屡屡遭遇困境,改革开放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又面临更严峻的生存危机,但是当地的知识人和戏曲艺术家,始终对它的艺术价值有充分的体认。这种基于对梨园戏艺术表演传统深刻体认与切身感受的文化自信,是支撑梨园戏战胜种种困难的动力,同时更是作品成功最重要和最关键的因素。因为拥有文化自信,因为坚信即使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梨园戏优秀且丰厚的文学与表演艺术传统依然足以征服当代观众,泉州的剧作家、《董生与李氏》的剧本作者王仁杰以及梨园戏实验剧团的曾静萍、龚万里等卓越的表演艺术家才有可能怀着崇敬与谦卑的心态,继承与发掘梨园戏的传统,推出这部既充分展现古典文学与梨园戏的独特表演风貌,又感人至深的优秀剧目。

  努力保持本剧种的特色与优势,既是这种文化自信最具象的体现,也是《董生与李氏》的诸多成功经验中最值得各戏曲剧种的剧团与艺术家们借鉴之处。在戏曲市场极不景气的年代,太多有志之士为戏曲走出困境支招,偏方五花八门,多认为不同剧种相互“借鉴”是灵丹妙药,呼吁丢弃传统以走出危机,认为这样才有可能找回失去的市场与观众,把方言在传播上的局限性看成戏曲危机的根源,甚至建议地方戏改讲普通话,就是各类似是而非之论的代表,说明“有志之士”未必都是“有识之士”。但是,从《董生与李氏》到更多优秀戏曲剧目,都证明各剧种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特殊表演手段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语言声调更是地方剧种音乐表现的灵魂,丧失了剧种特有的形体与语言、音乐的表达,地方剧种特有的艺术感染力不复存在,这才是地方剧种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而梨园戏正由于一直坚持着舞台表演的完整性,坚守闽南方言的纯正性,才确保了剧目与演出的特殊魅力。任何一个戏曲剧种都要守其根本,丢弃了根本,它的存在就无从依附,更遑论其发展。

  梨园戏《董生与李氏》改编于一部现实题材小说,在现实题材作品受到特殊鼓励的年代,编剧王仁杰和梨园戏剧团的表演艺术家没有被误导,他们认识到像梨园戏这样深具古典韵味的剧种,剧目题材与风格只有切合其表演传统,才能充分展现其艺术感染力。他们把这部现实题材小说转换成表现一对文人与怨妇身心相吸的情爱故事,因而为演员的表演才华提供了巨大的展现空间。梨园戏《董生与李氏》的成功,也是对当代戏曲创作界流行的悲观情绪的有力回应,它证明当代戏曲作家与演员,完全有能力创作出新的戏曲经典,因而为当代戏曲艺术家们投身新剧目创作增添了勇气与信心。

  梨园戏是泉州的传统剧种。剧种之大小和传播地域范围固然有关,但是更重要的是历史沿革、艺术积淀以及当代成就。如果从这三方面看,梨园戏是当之无愧的大剧种。我们虽无法准确判定梨园戏诞生的年代,但从其剧目与演出体制看,它接续了宋元南戏余绪,历史应该比昆曲更绵长;在艺术积淀方面,它有相当完整的剧目、音乐与表演体系,堪与许多流传范围更广的剧种相媲美。而恰由于剧作家王仁杰和泉州梨园戏实验剧团的完美合作,由于他们在喧嚣的世事面前悠然、淡定,宠辱不惊,才有令无数同行们羡慕的《董生与李氏》。希望更多观众有机会欣赏《董生与李氏》的精彩,希望《董生与李氏》的成功能被更多剧种复制,希望当代中国涌现更多真正经得起时间与观众检验的精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