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低龄“造星”当慎行(黄自宏)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6月25日09:28 来源:人民日报 黄自宏
童星=流星?(漫画)    徐鹏飞童星=流星?(漫画)   徐鹏飞

  目前中国的“童模”行业发展迅速,不少家长热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入这个圈子,同时也有许多人指责“童模”行业在残酷地消费孩子们的童年。其实,不光是“童模”行业,整个“童星”制造业都如此。

  “造星”是否真要从娃娃抓起?

  前些年轰轰烈烈的“超女”选秀,让一些怀揣梦想的花季女孩像坐火箭般一夜走红,令更多的懵懂少女心驰神往,纷纷做起“明星梦”。“13岁中国布兰妮”,“7岁美女模特”,“最年幼谋女郎”,高一女生获中国小姐河南赛区冠军,等等,一系列消息纷至沓来。“出名要趁早,出道更要趁早”的心态蔓延,孩子们不知不觉地沦为急功近利的牺牲品。

  演艺业是一个充满着危险和不确定性的行业。西方有句谚语:“名誉是种很奇怪的东西,它能带来许多丝毫不相干的亲戚。”在美国某地,曾有一名年仅7岁的“美少女冠军”,刚领取奖项回家,就惨遭仇家的毒手。确实,像这样盛名之累,带来负面效应和凄凉结局的不胜枚举。何况在我们中国还有方仲永的残酷古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叹息犹在耳旁。在演艺道路上钻牛角尖、走进死胡同的还真不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童星方超,曾在荧幕上塑造过一系列令人过目不忘的可爱孩童形象,直至成年都还一直潜心钻研表演,却没能如愿考上电影学院,并因其外形和身高的限制,后来也只是偶尔在肥皂剧中跑跑龙套而已;上世纪90年代,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少女郭柯宇,因在红色电影《红樱桃》中的本色表演,一举捧回“百花影后”的奖杯,之后却屡次未能通过电影学院的考试,今已几近销声匿迹;“80后”的一批耳熟能详的童星中,恐怕除了释小龙如今依旧在影坛闯荡外,其余诸如金铭、蒋小涵、宫傲、关凌等,都及早地摈弃了早年光环,把表演当作爱好而非职业,努力学习,上大学,改换专业,为生存而拼搏努力。

  由此,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年方十四便坐稳了日本首席影视歌广告红星宝座的山口百惠,面对有人力邀她的孩子加盟演艺圈,与同为演员的丈夫一直都婉言谢绝:“孩子还小,需要全面接受教育,至于以后需要或者适合走什么样的路子,则靠他们长大后自己选择……”2004年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影帝的奖杯是由导演代领的,柳乐优弥,这位14岁的新科影帝正在准备参加学校的年度考试——对他而言,学业比奖杯更重要。

  除了主动或者被迫准确定位之外,盛名之累也需要不少“星爸”和“星妈”们正视。像刘亦菲那样16岁就红遍全国、潜力大的演员毕竟凤毛麟角,商业繁荣,娱乐泛滥,低龄“明星”容易出,也容易“昙花一现”。这个时代,更看重全面素质,重视生存能力。“超女”季军张含韵和“好男儿”冠军蒲巴甲,可谓选秀中的幸运儿,一路“星运”畅通,但在2007年都乖乖进了高考考场,接受全国高校公平公正公开的检验和挑选。2006年,几所音乐学院并没有因为黄雅莉有2005年全国“超女”第六名的空头衔,就破格录取她。香港演员张曼玉曾经坦言:明星只是一时,演员才是永恒。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相比中国金牌选手大多“低龄偏才”,印度金牌获得者却是一位知识丰富的高材生,这曾让不少中国人深思。是的,不少被誉为“常青树”的表演艺术家,决不是靠“我拿青春赌明天”的幻想出名,而是靠岁月的磨砺和各方面素质的积累,把自己的事业推向一个又一个新高峰。正当各种选秀如火如荼之际,还是有一些清晰而理性的声音在回荡:成名与成功尚有差距,流行不等于流传,她们能红多久,关键看自身真正的素质和能力。

  当孩子被光怪陆离的“灿烂星光”笼罩,“乱花渐欲迷人眼”,初尝甜头晕头转向而不能自拔的时候,势必不知不觉地与书本和校园渐行渐远,失去一系列全面均衡发展的良机。也许,他们也会在极小的几率下短暂走红;但更多的是在肥皂泡幻影破灭后,看着尘封的书本,面临残酷的社会竞争的叹息:莫待无花空折枝……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