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看董桥(王想成)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6月20日10:11 来源:甘肃日报 王想成

  前不久在报上读到一篇题为《你还是要看董桥》的文章,颇为好奇,想来即便在香港,知道董桥的人也不会太多,知道者,也想必是学院中人,旁人没那耐心与耐力,在字里行间去刨扒一个文化遗民的如烟往事。董桥在大陆受到关注,或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香港评论家柳苏发表在《读书》上的一篇文章,《你一定要看董桥》,此文仿佛是平湖投石,在大陆文化界荡起涟漪不断,于是有人写下了《你不一定要看董桥》《你一定要少读董桥》《看不懂的董桥》等文章,正所谓欣赏的角度不同,所以折射的光芒也就不同。我读董桥的文字不是很多,却深深为之着迷。他的一本《从前》,三十篇章整,都是些小文章集锦,皆是忆往小品,行文常是烟柳拂岸,暮云深情。正应了董桥自己的那句话:“阅世一深,处处是事,顺手一拈,尽得风流。”

  董桥走过的从前里,尽是故事。小到一幅经年的字画,大到身边亲近的人物,都是从旧时的月色里映照而来的,处处流露着参不透的机缘。像作者说自家里有一对隶书小联:“洗桐拭竹倪元镇,较雨量晴唐子西。”字字生姿,晨晓相对,面目可喜。然后笔锋一转,说别人看了这副对联都惊艳,他自己觉得甚像极了云姑的幽丽!我很是痴迷于董桥这种文字的写意与架构,在不经意的一字一句中,从文人字画的雅趣直到了民国闺秀的淹华端润,工笔勾勒出淡彩仕女的娇韵。

  董桥说他不喜欢在文章里放太多的情感,所以他的文章没有大喜大悲,即使怀念故人,也是一副淡淡的笔调,娓娓道来。即使偶尔感情不小心外露,也总是戛然而止,留下一大片空白。他的笔尖总在刻意地写就着从民国旗袍的冷艳香凝里走来的一个个女子。董桥眼底笔下,那些好似工笔淡彩一般的女子,虽有万般不可抵挡的风情,但却都好似半山上的一轮明月,清清朗朗,精致、娟秀、耐看。单有这些还不够,董桥还要给这些女子晕染一层书卷气的薄薄怅惘,这样才内敛、含蓄、温柔,充满古典的灵性,才能不管横亘了多少苍茫岁月、经历了怎样的风尘遮蔽,在异乡小桥流水的漂泊生涯里更比十里秦淮多那八分的月色。

  《旧日红》里萧姨顺手拿了“我”的一首七律旧诗夸说:“轻愁写得够古秀了!”后又接着轻轻念出苏白道:“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湖蓝绸缎》里的文姨那天往红木长案上摊开那块湖蓝色的绸缎,撩起一角柔波敷在胭红的脸上轻轻揉了两下,频频用手撩了撩额前和两鬓几绺嫌乱的头发。还有满目秀丽沧桑的云姑,以及某年她给作者贺卡上写的一句话:“花时已去,梦里多愁。邻居送我一株白兰花,这里天冷,只开过几次小花,总算唤回了你的童年和我的青春。”

  董桥的旧时月色里尽是心香!

  轻轻一笔带过,不着意浓墨渲染,这是董桥文字里的感情。读来总觉得意犹未尽,缺少一点酣畅淋漓的痛快,却又能感受到好的文字、美的文章就应该有这样的踌躇与延宕,好比人的感情一样,没有人能厘得清楚该掌握多少尺度与分寸方能进退自如,才兴许不致过分辜负走过的从前与曾经的故事。董桥在文字中勾勒出来的不带繁华的笑声、不带璀璨的泪影,我读了又读,庆幸自己藐予小子竟也消受了此般淡雅诚挚的经年暗香,那样一位文化遗民的如烟往事,撩拨起了我寻迹临摹的气力,我想纵然是刹那的美丽,我的文字刨扒的也是在别人的从前里想到自己故事的浓浓情绪。

  而董桥贪恋着的那份境界,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