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文学批评:尖锐一点又何妨?(王国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6月17日11: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王国杰

  【核心提示】如今开展正常文学批评的环境虽已具备,但文学批评却仍然处于非正常状态,从斧砍式又转向了谄谀式。

  近期《中国社会科学报》“评论”版相继刊登了两篇青年学者谈论文学批评的文章,一篇是魏建亮的《文学批评不能“不作为”》(4月26日),一篇是牛学智的《文学批评不能随波逐流》(5月20日),这引起了我的关注和思考。

  在我看来,或许是因为对历史劫难还心存余悸,真正称得上批评的文章时下难得一见,赞扬和奉承倒是铺天盖地。为了给文坛注入一股硬朗清新之风,某些报刊也有意识地开设了一些较为新颖的批评专栏,拒绝无关痛痒的好好先生,提倡坦诚尖锐的批评声音,尤其是针对名家名作中的缺失进行批评,希望以此打破对名人名作的迷信,引导读者理性地认知作品。然而,对这些与众不同的“新批评”,听惯了赞美之声、因循守旧的某些人却感觉很不舒服,甚至愤慨不已。

  在这些不适应批评声音的人看来,批评之声会导致“文革”的鬼魂苏醒。这种担忧未免神经过敏了。“文革”早已过去,文学批评也早已与政治权力脱钩。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今开展正常文学批评的环境虽已具备,但文学批评却仍然处于非正常状态,从斧砍式又转向了谄谀式。一方面是评论家无底线地吹捧,另一方面刊物也乐意发表不得罪人的文章,两者一唱一和,公正客观的批评品格自然丧失殆尽。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坦诚尖锐的批评不啻为对症下药,意在惊醒那些自我陶醉的作家,提醒那些习惯于捧杀的批评家要牢记责任,凭良心写好文章。

  文学批评的底线应是文学批评的边界,只要不进行人身攻击,不打击报复,就没有僭越边界,没有超越底线;文学批评也不同于数学计算,没有标准答案,否则,就愧对“批评”这个生机勃勃的动词了。任何作品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好处赞扬,坏处批评,才属正常现象;即便是面对同一内容,横看成岭侧成峰,评论观点各异也不足为奇。批评角度有不同,批评观点有分歧,这不仅不是批评本身的错误,相反正是批评的魅力所在;而如果我自认为言之成理,而你觉得我言过其实,那么,我们可以开诚布公地切磋交流,而不是彼此打压、唯我独尊。

  迫切需要搭建这样一个批评的平台,让批评和反批评竞相登场,即便是存在某些失实的批评,也不能用粗暴方法压制其说话的权利,而要以辩论的方式使真理越辩越明。只有建立起这种坦诚自由的批评意识,培育多元和谐的文学批评生态体系才有可能。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