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将来我们喝什么?(李朝全)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6月17日09:12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朝全

  陈启文长篇报告文学《命脉:中国水利调查》

  将来我们喝什么?

  陈启文的长篇报告文学新著《命脉:中国水利调查》是一部厚重的大书,以洋洋洒洒60余万字的篇幅,全面深入调查和梳理了黄河、长江、淮河、海 河、大运河、辽河和珠江7大水系的历史及现状,深刻反思了当下中国的水枯竭、水污染等水资源危机,对保持经济社会和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严重警示。可以 说,这是一部立意高远、视野宏阔、体量庞大、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大书。

  水、阳光和空气是生命的三元素。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植物体内90%左右是水,人和其他动物体内70%是水。没有优质的、丰沛的水作保障,生命将 面临严峻危机乃至灭顶之灾。《命脉》描写的正是水资源这个与我们每个人都生命攸关的主题。它通过详尽的描述展现了我国因为某些不科学的水利建设、滥采滥 用、过度用水、水污染等所导致的水资源危机。不少地方,尤其是在那些大型城市和北方降水少缺水的地区,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都遇到了极大的压力。正如有识 之士所指出的那样,对于我国今后的发展而言,水资源的缺乏可能是比石油等能源的缺乏更为严重的问题。作者陈启文站在水资源危机和国家水安全的高度,从宏观 战略的角度提出了水的保护、开发和利用问题,认为科学的决策、科学的开发利用,对于保障国家水资源安全至关重要。同时,他又将水视为与血液同样重要的生命 血脉的高度,从生命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水这一角度出发,提出了水将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和人类的生存或毁灭的峻切问题。无论是从国家水资源安全还是人类生 存或毁灭的高度,都足以洞见作者高远的立意。

  水是最简单又是最复杂的物质。水资源主题,拥有无比丰富的内容。陈启文着重关注我国的水利建设,从开发利用水——主要是江河水的历史及现状入 手,描写了与黄河、长江等7大水系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物、主题、场景或问题。该书的内容千头万绪,如何搜集素材、选材剪裁、谋篇布局,都考验着作者的 采访和写作能力。因此,这是一次极高难度的写作。已有的涉及水资源、生态安全与保护主题的报告文学,如哲夫的江河三部曲《长江生态报告》《黄河生态报告》 《淮河生态报告》分别聚焦3大河流,李林樱的《生存与毁灭》聚焦三江源生态状况、《啊,黄河……》描述黄河万里生态大灾难,徐刚的《报告中国,我们将失去 长江》、陈桂棣《淮河的警告》分别聚焦长江与淮河的生态问题,蒋巍的《渴》描述西部水匮乏与百县千村饮水工程建设等作品,大多描写对象比较单一,反映的范 围比较有限。与这些作品不同,《命脉》可以说是将全国水利建设以及和水相关的生态环境主题全都纳入描述和表现视野,由此可见作者的远大抱负和可贵的社会担 当。这种全景式的观照及描写,同时也让读者认识到,本书所涉及的生态问题决然不是局部的、个别的、暂时的问题,而是事关中国全境、发展全局、生存根本的问 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门所在,也是中华民族生死攸关的命脉所系。它足以引起我们每一个关心国家和民族乃至自身未来生存的人高度警醒。

  《命脉》一书视野宏阔。作者善于站高望远,从大局出发,从大处落笔,以7大江河水系珠串起中国广袤的土地。而这7大水系正犹如中华大地的7大血 脉,穿行贯流于祖国母亲之周身。陈启文借助长年累月在大地上的坚韧行走,考察、采访与水和水利相关的历史往事、当今现状和当事者、见证人,叙写的内容包罗 了水利、灌溉、工业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也包括了水电、航运、防洪抗旱、生态环保,既有对现状的观照,也有对历史的梳理。作者的叙述基本上是沿着自己实地 调查考察的路线、顺着江河的流向,追根溯源,从源头、上游开始,顺流而下,沿途讲述自己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讲述历史往事、古今巨变。如从黄河源头的历 史入手,沿河而下,讲述龙羊峡电站、河套“二黄河”的灌溉工程、三门峡电站、小浪底水利枢纽,直到郑州花园口,追述当年抗战时期国民党炸毁花园口所带来的 空前的生态灾难的历史,一直到黄河下游和入海口的湿地、盐碱地和垦利县对盐碱地的改造等。既有水利建设成功的案例,如历史上的都江堰、大运河、灵渠等著名 工程,新中国成立后的小浪底工程,也有对一些失败案例的反思,如三门峡水电站由于错误的决策造成了至今还是不断为这一工程买单,以及随之而来的收支不平 衡、巨大的移民问题等。书中涉及的许多水利工程,作者皆是持审慎的客观的评价态度,如引滦入津、引黄济津、三峡工程等。应该说,作者始终努力忠于事实,力 图进行客观的公正的描述。

  陈启文自2008年转向报告文学创作,此后,他特别注重在作品中进行深刻的现实反思,赋予其作品鲜明的政论性和思辨色彩。《南方冰雪报告》是对 2008年初南方冰冻灾害的实地田野调查,并根据自己采访得来的事实对灾难展开了深沉的思索。《共和国粮食报告》则警醒人们,粮食安全关系国家安危与前 景,严峻地提出了“谁在养活我们”的社会问题。《命脉》一书以历史、时间和地域为坐标,以生态状况及安危为权重,冷静、客观地反映了我国水利开发和建设中 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准确地反映出水利建设的得与失、利与弊,为将来的建设提供镜鉴,传达出作者深切的忧思。

  首先,过度的、不合理的水利开采利用,造成了河流断流、下游供水不足、城乡用水危机,也造成了泥沙淤积、洪涝灾害。而缺乏环保监控的工业发展、 大量污水排入江河则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于是,在某些河流和流域竟出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恶劣状况。我国是一个贫水大国,30多年来,我国经济迸 发出无与伦比的活力,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对水资源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水资源的匮乏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要素。将来我们喝什么?这绝不是一 个耸人听闻的质问,而是一个理应引起亿万国人警惕和沉思的话题。

  在缺水的地区,草场退化、干旱频仍,工农业用水、人畜用水紧张。于是出现了水的过度开采,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甚至将地下几百米的水都开采出 来,喝光了子孙几代人的水,造成地面塌陷、生态恶化。另一方面,许许多多的人还在肆意地浪费或破坏宝贵的水资源,使本就紧缺的水变得愈加匮缺。于是,我们 看到了西南大旱、洞庭湖大旱,八百里洞庭几乎缩减了一半、湖区荒草狂长、鼠患肆虐,我们看到了北京特大暴雨中,山洪暴发、道路淤塞。作者的描述是尖锐的, 直刺当下水利的弊害,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命脉》一书内容宏富庞杂,贴近现实民生,思想厚重。“命脉”不仅仅指出水是生命的命门、要害,更指出水是国家、民族的命脉,直接关联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及未来。在“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厄境下,将来我们喝什么?这声喝问来得无比的及时,也无比的震撼。

  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党和政府早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开始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措施。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专门为水利而发,郑重提出:“水是 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明确指出水利关系农业、经济、生态乃至国家安全,开始对全国25条主要江河进行水量分配,并确定了“三条红线”的管理目 标,即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入河湖排污总量。党的十八大响亮地提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要五位并举,将再造秀美河山、“美丽中国”的理念传 遍了中华大地。

  《命脉》一书以记事、反思为主,同时注意在记事中让人物立起来,描写了一批富于个性的小人物。如不屈不挠将千万身家全部投入水利的张庆利,用 10年时间改造了10万亩盐碱地。淮河岸边临淮关水文站的记录员李岚,几十年风雨无阻进行水文监测,在她心里有着坚定的信念支撑:即便是不给工资她也要这 么做,因为那也是为了顾自己的性命。北京暴雨中,密云县的李建民镇长,危难面前毫不退缩,确保了全体村民安然无恙,而他自己却倒下了……水能载舟,亦能覆 舟。人类在与水交往的过程中,既得到了太多的教训,也汲取了有益的经验。水至柔又至刚,至弱又至强。我们敬畏水、善待水,就是在尊重自己、善待自己。《命 脉》一书向我们发出了及时而尖厉的警告。这本书应该受到广泛的关注。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