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儿童剧应该是一项公益事业(李墨波)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6月14日11:49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墨波

  今年的六一对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场儿童剧的盛宴,从国家大剧院到民营的工作室,几乎每家剧院都有儿童剧的演出,老作品得以重拍,新作品亮相舞 台,好剧连台,精彩不断。童话、神话、魔幻、音乐,众多的选择让孩子们应接不暇。中国儿童剧艺术剧院仅六一一天就有5部不同类型的经典儿童作品在5个地方 演出9场,观众近10万人次,演出票在半个月前就售罄。如此火爆的演出,让儿童剧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而儿童剧繁荣背后的隐忧也再一次被提及。

  现状:多方合力,促成儿童剧的繁荣

  中国的儿童剧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马兰花》等一批经典的儿童剧作品,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发展至今,儿童剧是前进了还是后退了,是繁荣了还是凋敝了?

  “从目前儿童剧的演出市场来看,儿童剧的繁荣是不容置疑的。”原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周予援对记者说,“目前全国有将近30家的儿童剧院团都在不停地演出。从事话剧演出的艺术院团有60家左右,其中有将近一半的话剧院团都在排演儿童剧,因为我们有庞大的观众需求”。

  以前过六一节,父母带着孩子或者大吃一顿,或者去游乐场游玩,几乎年年如此。但是今年的假期很多父母选择带着孩子走进剧院,看戏成为一个不错的 选择。观众的需求如此庞大,无论是国营院团还是民营的演出团体都意识到儿童剧市场的广阔。各儿童艺术院团纷纷进行体制改革,打开思路,转变观念,主动出去 找市场,去了解孩子们的需要,力求创作出孩子们喜爱的好戏。

  目前的儿童剧市场,“多条腿走路”,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场格局。最大的一块是“体制内”的儿童艺术院团,包括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北京儿童艺术剧 院、中国福利会艺术剧院等老牌剧院,以及各地方儿童艺术团体20余家,济南、武汉、哈尔滨、西安等省会城市都有自己的儿童艺术剧院。除了国营剧院外,近年 来民营的儿童剧院也在增加,试图在儿童剧的市场上分一杯羹。比如北京丑小鸭儿童艺术团、北京天星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两家民营剧团发展迅速,给中国儿童戏剧 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除此之外,各大话剧艺术院团虽然没有儿童艺术剧院的牌子,但是根据观众的需求也都在纷纷排演儿童剧。

  国家对于儿童剧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给予了多种形式的扶持。举办全国性的创作演出活动,成为推动儿童剧日益繁荣的有力措施,到今年为止,全国儿 童剧优秀剧目展演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成为展现儿童戏剧优秀成果和推出优秀人才的平台,开拓了儿童戏剧演出市场。各地政府还定期组织儿童剧下乡,进校园, 到老少边穷地区演出。除了财政拨款以外,每场的演出都有补贴,“演出越多补贴越多”,实际上是“政府买单,剧院演出”。

  从政府部门到儿童艺术院团到艺术工作者,多方合力,形成了儿童剧今天繁荣的局面。

  儿童剧的繁荣也表现在创作的繁荣上。戏剧评论家刘平多年进行儿童剧的研究,他认为儿童戏剧创作在近年出现了红火的势头,“不仅出现了很多好作品,更重要的是在创作题材上出现了新的拓展,创作观念上也出现了新的视角。”他介绍了近年来儿童剧创作所呈现出来的一些特点:

  首先是突破了儿童剧创作的禁区。“以前从来不敢写、甚至囿于种种原因写不好的题材,诸如中学生的早恋问题、网恋问题、厌学问题等,在近年来的儿 童戏剧创作中都有所涉猎,并且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比较突出的剧目是《青春跑道》和《柠檬黄的味道》。两部戏所探讨的都是中学生的早恋问题。话剧非常 巧妙而艺术地对学生早恋的问题作出回答:早恋是学生的一种美好的情感,但应该把这种情感珍藏在心底,不要让它影响到学习,反而应成为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 动力。

  其次是从写“事”转向写“人”。以前的一些儿童剧创作中,只是专注于事件本身,而忽略了对人物的塑造。近年来儿童剧创作一个重要收获就是在塑造 人物形象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我和我的影子》《古丢丢》《山里的泥鳅》《小鸡要飞》是其中的代表。这些戏从开掘青少年学生的内心世界入手,多方面展现孩 子的复杂情感及成长历程,刻画出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他们追求上进的信心和成长的勇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让孩子成为舞台的主角,也是近年来儿童剧创作的一个特点。以往我们的儿童剧创作所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用成人的思维代替孩子的思维,把成人想说的话 强行灌输给孩子。近年来创作中的一个好的气象就是让孩子回到舞台的中央,成为主角,像《绝对小孩》《“下次开船”港》这样的剧目就真正做到了从孩子的角度 出发,用孩子的眼光和思维去观察这个世界。

  打造精品去吸引孩子,是近年来儿童剧创作的一个趋势。戏剧界组织最优秀的戏剧人才,结合最前沿的多媒体技术,合力打造高品位的艺术精品,把孩子们吸引到剧院里来,丰富他们的艺术享受,提高孩子们的艺术欣赏品位。《西游记》《渔童》《小小阿凡提》就是这样的优秀剧目。

  问题:两个矛盾和五个不均衡

  虽然儿童剧市场如此繁荣,但是依然有很多孩子看不到儿童剧,即便看到了,艺术质量低下的儿童剧也不能俘获他们的心。在一些专家学者看来,儿童剧近些年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些问题可以集中归纳为两个矛盾和五个不均衡。

  首要的矛盾是巨大的观看需求同有限的儿童剧创作之间的矛盾。中国目前有3.8亿的儿童,如此庞大的观众群,想要都满足几乎不可能。虽然近年来的 儿童剧创作渐成繁荣之势,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儿童观众对看戏的渴望。我们的儿童剧创作同儿童观众的需求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差距。有专家粗略地算了一 下,按照目前全国儿童艺术院团的演出场次计算,让全国的孩子都看一次戏至少需要20年。

  如何让看戏不显得那么珍贵和“奢侈”,如何让更多的孩子看一场好戏,这是我们的政府和儿童剧工作者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其次是保守陈旧的创作观念同日新月异的文化环境之间的矛盾。刘平认为现在儿童剧创作观念的保守陈旧主要体现在缺乏新思维,缺乏想象力,缺乏新观 念。很多儿童戏剧工作者的观念是被束缚的,无法跟上时代。一些剧目虽然思想主题很好,但是过于直白和教化,不能吸引孩子。讲故事缺乏想象力,干巴巴,枯燥 苍白。而且很多剧作的创作还在走几十年前的老路子,不懂得求新求变。

  形式老套,过于直白,说教意味浓,是很多儿童剧的通病。一些剧目把浅薄的逗乐和直白的教化简单相加,以为这就是寓教于乐。在某届汇演中,竟然有 两出戏都设置了老者形象,他们在逗乐之后,字正腔圆地直奔主题意义、教育意义,游离于戏剧情节之外,毫无性格可言。对这一类儿童剧,剧作家欧阳逸冰有精辟 的论述:“这是‘教’‘乐’两张皮,犹如糖衣药片,偏偏不解‘寓’字的真谛:教育的宗旨要融化其中,深藏其中,要‘润物细无声’。”

  陈传敏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创作室主任,他认为不应该把一部儿童剧同一堂思想道德课等同起来。通过戏剧向孩子们传达一种优良的思想品质,这是应 该的,但是这些主题要通过曲折复杂、有戏剧冲突、有人物塑造、符合戏剧规律、受孩子们喜欢的戏剧传达出去,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和灌输。一些儿童剧目过多地强 调了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忽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育,而它们其实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

  陈传敏认为现在一些儿童剧作品过于浅薄,幼稚到不忍卒读。给孩子写戏需要一种能让孩子明白的成人的智慧。“给7岁的孩子写戏不能就以7岁孩子的 智商,而是应该以成人的智慧高屋建瓴,让孩子能够踮起脚够得着。既要俯下身去,又要比孩子高,这个分寸很难把握,也体现了编剧的智慧。”

  目前儿童剧存在的问题,还表现为以下五个不均衡:

  艺术质量上的不均衡。“目前的儿童剧创作,好的很好,差的太差,呈现出两极化的分布。”陈传敏解释说,中国儿童剧不乏精品,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 《西游记》和《特殊作业》在文化部举办的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中两次获得优秀剧目奖。与其他的艺术门类同台竞技,三年两夺冠,这样的成绩足以说明了儿 童剧在艺术上的成熟和优秀。但是这样的成绩并不能说明儿童剧在各舞台艺术门类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国家队”的精品自然优秀,但是更多的是艺术上平平的作 品。有些地方院团的水平比较低,一些儿童剧目与10年前相比,似乎是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题材上的不均衡。在当下的儿童剧舞台上,神话、童话、以及搬演国外的经典剧作很多,但是原创的、反映儿童当下生活的比较少。现在的儿童剧缺剧本,这在无形中就会让各艺术院团去国外寻找成形的经典的剧本。像《特殊作业》这样的反映当下现实生活的优秀剧目屈指可数。

  地域分布上的不均衡。目前各地儿童艺术院团的发展情况参差不齐。各地的经济状况、对文化事业投入的多少,以及对儿童剧重要性的认识都影响着儿童 剧院团的发展。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儿童剧创作和演出保持着较高的水准,好作品也都集中在这些地方。但一些地方院团,比如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地的儿童 艺术院团经营惨淡,像昆明市儿童艺术剧院都已经解散了。

  时间分布上的不均衡。儿童剧的演出在六一档期扎堆,但平时又归于冷清。除了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平时都能看到儿童剧的演出以外,很多地方平时是没有演出的。六一儿童剧的集中演出就成为孩子们狂欢的节日,但是欢乐过后,又需要一年漫长的等待。

  年龄层分布的不均衡。目前的儿童剧多针对3—9岁的儿童,再大一点的孩子很可能找不到适合自己看的戏。在繁重的学业下,他们进剧院的机会变得很少,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欣赏趣味也趋向多元,能满足他们的新剧目创作起来非常困难。

  原因:剧本短缺,创作队伍后继乏人

  面对儿童剧创作的种种问题,如果继续追问其根源的话,大家几乎不约而同地指向同一个原因:缺剧本,缺编剧。

  “首要的问题,还是缺好剧本,剧本创作的环节是最薄弱的,是所有院团长最发愁的问题,没有好剧本,勉强上马,最终也不会排出来优秀作品。”欧阳逸冰说。

  《特殊作业》是近年来儿童剧舞台上一部很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获得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优秀剧目奖。该剧选取一个巧妙的角度,通过孩子给父 母洗脚这样一件小事,揭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内心冲击,折射出被庸常生活湮没的浓浓的真情。这部作品叫好又叫座,得到专家的一致肯定,同时也深受孩子们的喜 爱。但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来之不易,是从280部儿童剧作品中挑选出来的。为了解决剧本荒的问题,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曾经面向全国征集优秀的儿童剧剧本,历 经4个月共收到280多个剧本,剧院经过几轮反复推敲,最终百里挑一选定了现实题材剧本《特殊作业》。

  无独有偶,很多儿童艺术院团都曾有过这样面向全国征集剧本的举措。北京儿童艺术剧院曾经出资20万元向全国征集优秀儿童剧剧本;济南儿童艺术剧 院面向全国征集儿童剧剧本,入选剧本一次性付给剧作者稿酬4万元;乌鲁木齐儿童剧团也曾出资3万元征集儿童剧剧本。各艺术院团如此求“剧”若渴的姿态表 明,剧本的缺乏已经是困扰儿童艺术院团的一个普遍的问题。

  近年来儿童剧创作人才流失严重,全国20多个儿童演出团体只有二三十位编剧,很显然,只凭他们的创作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市场需求。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创作室设有5个专业编剧,这已经是多的,其他儿童艺术院团的专业编剧更少,大部分省级以下的院团都没有自己的编剧。

  “写儿童剧,无名无利,要耐得住寂寞。”欧阳逸冰说,“儿童剧的演出量是很大的,但是儿童剧的编导和演员却没有什么知名度。这是由儿童剧的受众 群体决定的。成人观众看戏后,可以在媒体上写文章,扩大了戏剧的影响力。但是孩子们就不同了,他们不可能在媒体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记住的只是剧情和角 色,不会关心主创人员是谁。”

  相对于成人剧和影视剧来说,儿童剧编剧的稿酬要低得多。一部20集电视剧的稿酬大概是三四十万,但是在相同的时间里,创作一部儿童剧的稿酬只有 一两万,最多不过四五万。相同的投入,报酬却相差10倍之多,面对如此大的差距,选择将时间投入在儿童剧上的编剧就越来越少。“其他艺术形式对儿童剧的冲 击是很大的,写影视剧、给晚会撰稿、甚至写歌词的收入都远远大于写儿童剧,写儿童剧是为了孩子为了未来,要有奉献精神,但是当这种奉献精神与经济利益冲突 的时候,往往选择的是后者,因为编剧也需要生存。”周予援说。

  同时儿童剧写作又是一个颇具难度的写作,儿童剧并不是小儿科,同成人剧的创作相比,一点也不容易。欧阳逸冰分析说:“儿童剧首先是戏剧,必须遵 守戏剧所有的规律,但同时,它又有自己特殊的规律,因为儿童有自己另外一个世界,一个跟成人世界密切联系但又截然不同的世界。儿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 的观察世界的角度、不同的衡量好恶的标准。如果不去了解孩子,不跟他们打成一片,不获得他们的信任,无法走进他们的内心,是不可能写出好的儿童剧的。”有 童心,掌握孩子的语言,了解孩子的思维,熟悉孩子的生活,这都是儿童编剧的基本功。

  “为什么写不出好剧本,因为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接触孩子了”,陈传敏认为现在编剧最缺的就是深入生活这一课,“作为一个专业的儿童剧编剧,应该 严格要求自己,要深入孩子们的生活,要走到孩子们中间去,跟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个好的编剧应该厚积薄发,积累大量的素材,准备十部的素材,然后从 中取舍,精心打磨出一部。可现在的社会太浮躁,大家急于追求名利,很少有人花时间和精力这样去创作了。”

  除了编剧之外,其他的儿童剧创作者也都青黄不接,从导演到演员都面临人才匮乏的局面。李明珠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一名青年演员,在六一新戏《小 布头奇遇记》中饰演小布头。她从2010年进入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近几年一直活跃在儿童剧的舞台上。在她看来,给孩子们演戏甚至比给成人演戏还难,因为 “儿童剧演员需要更直接更迅速地吸引住孩子,面对很多低幼的观众,要能在90分钟里吸引他们牢牢地固定在座位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同时,与成人剧 和影视剧相比,儿童剧演员的知名度和收入都是很低的。“儿童剧是没有明星的,孩子们记住的是小布头,是鲁西西,而不是演员本人。”李明珠说,她之所以坚守 在儿童剧的舞台上完全是因为热爱,“给孩子们演戏,能让我重回童年,让我感觉很快乐,给我带来很多正能量。”

  出路:加大扶持,博采众长

  面对儿童剧如此的现状,应该如何有所作为有所改进?出路到底在哪里?

  “最根本的还是应该由国家加大扶持。”刘平说。

  现在政府对于儿童剧已经有多项扶持政策。除了财政拨款外,每场的演出都会有补贴,而且还会组织公益演出,组织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把好戏送 到校园,送到农村,送到基层。各地政府也都有相应的扶持政策,这些扶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部分剧院团的压力,但是还远远不够。

  目前的儿童艺术剧院团大多还是靠国家拨款,同时逐步进行体制改革,开始市场化运作。但在进入市场后,大多数的院团算是惨淡经营,算上国家的拨 款,最后能勉强持平,儿童艺术院团想要独立生存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完全把儿童剧推向市场,让其自生自灭,是很艰难的,而且也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周予援说:“中国儿童戏剧绝不能一味地去追求市场,把娱乐性和商业性作为儿童戏剧的主要追求,这样会损失儿童戏剧更大的价值和利益。”曾经有一 家儿童艺术剧院标出过500元、1000元的票价,但是没有实行多久,又在大家的一片批评声中把票价降了下来。这么高的票价实际上是把很多孩子挡在剧院门 外,让他们失去平等地享受艺术享受戏剧的机会。儿童剧不可能通过市场挣钱,这是它的公益性质所决定的。

  “对于儿童剧来说,公益性是第一位的。”欧阳逸冰说,“随着经济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应该形成一个共识,儿童剧应该是一项公益事业。它的性 质应该像博物馆、图书馆一样,不能以盈利为全部目的。儿童戏剧虽小,但价值是长远的,是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大事,关乎我们民族的未来。”

  刘平指出,应该将儿童戏剧作为国家教育的一部分,由文化部和教育部一起来做这件事。很多国家都将戏剧教育作为教育部门正式的工作内容。一个孩子一年看几场戏,可由教育部门来监督完成,戏剧教育应成为教育工作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国家扶持可以解决资金的问题,但是创作上的问题却需要儿童剧的工作者打开思路,创新观念,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

  向别的艺术门类取经,拿来我用,这是欧阳逸冰为“剧本荒”问题开出的一张药方。他认为儿童剧应该主动加强同儿童文学界的联系,面对这样一个庞大 的资源,应该从中挑选出优秀的可资改编的作品。而且还要加强同动漫界的联系,学习他们最新的创作理念,把那些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动漫作品改编成儿童剧。同时 也要学习最新的新媒体技术,丰富儿童剧的舞台表现手段,努力打造我们自己的精品和品牌。

  对于国外儿童戏剧优秀经验的借鉴和学习,也可以提升我们自身的艺术创作能力。刘平举例说,日本的益智趣味儿童戏《小卡车·变变变》《三只小猪· 变变变》《小吉普·变变变》通过简单的布景和道具演变出有趣的情节和形象,可谓变幻无穷。这样的儿童剧没有重大的事件,没有说教,不讲大道理,完全从趣味 性入手来引导孩子吸引孩子,开发孩子的智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进行真善美教育。

  “让全中国每一个孩子都看上儿童剧是我们持之以恒的追求。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才能做好儿童剧。”周予援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