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屈原与中外文化交流(龚红林)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6月14日11:43 来源:中国作家网 龚红林

  屈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影响源远流长。作为文化符码,屈原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呈现三种历史形态:诗人屈原、文化名人屈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屈原。

  诗人屈原,是古代中国与朝鲜、日本、越南、印度等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文化符码。

  据文献记载,东晋简文帝时期,屈原及其作品就开始在朝鲜半岛传播。晚唐五代,在高句丽文人中,屈原忠贞爱国精神和独立不迁的人格被广为尊崇。“朝鲜汉文学始祖”崔致远(857-915)撰写《荆南》诗道:“遥思屈宋忠魂在,应向风前奠一杯。”元明清时期,屈原作品在朝鲜半岛李氏王朝的传播形成高潮。《楚辞章句》《楚辞补注》《楚辞集注》《楚辞天问篇》《屈原楚辞》《屈子离骚》《离骚意》《离骚解》等汉文典籍大量刊刻传播。宋相琦《南迁日录》载:“余自儿少时,喜读《楚辞》诸篇,朝吟暮诵,至于《离骚经》,则读八百遍。”李朝“四大家”之一张维也极喜爱屈原的作品,作有《续天问》。“诗僧”金时习对屈原大力推崇,金时习模仿屈原作品形式、以李朝历史为题材的创作有《拟离骚》《拟楚辞九歌四首》《拟天问》等。这段时期朝鲜半岛的拟骚文学空前繁荣,可见, 作为诗人,屈原对李氏朝鲜文人的创作影响深远。

  屈原对日本文人的影响从唐朝开始。约公元7世纪到8世纪,选录了屈原《离骚经》《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卜居》《渔父》等楚辞作品的《昭明文选》传入日本。屈原作品也因此开始在日本广泛传播。在中国“文选烂,秀才半”的影响下,日本奈良时代(710—794)也将《昭明文选》作为选士拔擢的必读书。此后的平安朝、江户时代多次刊行传播,影响着日本读书人。希世灵彦(1402-1489)《读离骚》曰:“六里青山人楚疆,武关何事锁怀王。《离骚》二十五篇恨,写书孤忠一寸肠。”从社会发展历史看,日本也把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时代称为“战国时代”,这段时期正有着与屈原生活时代相似的社会历史背景,因而,屈原的忠、洁、清、直的品格和志向,屈原的忧国和改革精神,得到日本文人认同。

  在古代中越文化交流中,屈原及其精神也深受认同。越南文人对中华诗祖屈原的熟悉程度很深,他们把有组织的汉诗创作叫做“骚坛会”。明清时期,越南文官出使中国、途经沅湘写诗吊屈的文化现象,持续了近200年。有“越南的屈原”之称的阮攸,1813年作为越南大使来到中国,写了五首吊屈原的诗歌,其中《湘潭吊三闾大夫二首》道:“好修人去二千载,此地犹闻兰芷香。宗国三年悲放逐,楚辞万古擅文章。”可见,越南文人对诗人屈原品格与文章的认同。

  近现代西学东渐的同时,中国文化也向东欧、北欧、美洲传播。作为可与但丁媲美的中国诗人,屈原作品被逐渐推介到西方世界。1852年《楚辞》德文译本在维也纳正式出版,1870年法文译本在巴黎出版,1879年最早的英译本《离骚》面世。此后,屈原作品海外传播出现了英、法、日、德、俄、意大利等各国文字版《楚辞》集,中国主要的《楚辞》注疏书籍陆续在域外翻译出版。诗人屈原的精神价值得到世界广泛肯定。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离骚》这篇政治抒情诗是一首衰歌,使人栩栩如生地看到了一个伟大民族的心灵,如何渴望在道德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稳定的社会。”主持翻译俄译本《屈原诗集》的H.T。费德林博士说:“屈原诗篇有着固有的民族特色,然而也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屈原的诗歌是全人类的财富。”可见,诗人屈原成为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交往的文化桥梁和纽带,加深了周边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崇敬。

  作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屈原,是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

  1953年,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将中国的屈原与天文学家哥白尼、文学家拉伯雷、古巴作家和民族运动领袖何塞·马蒂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随之,新中国发行《世界文化名人》纪念邮票(纪25),共一套四枚,屈原列为四大文化名人之首,发行量400万套,屈原形象以纪念邮票形式开始在中外传播。

  在国内掀起屈原文化热潮的同时,作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屈原,开始作为新中国文化名片,在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1954年10月25日,毛泽东在送别访华即将回国的印度总理尼赫鲁时,吟诵屈原《九歌》诗句“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表达对这位异国政治家的友好之情。1972年9月,中日邦交正常化建立时期,毛主席把自己珍爱的仿刻宋版《楚辞集注》赠送给日本首相田中。从1952年到1960年,以屈原生平事迹和诗歌为基础创作的历史话剧《屈原》在前苏联、罗马尼亚、芬兰、日本等世界各地公演。1952-1954年日本公演历史剧《屈原》300多场次。1954年1月莫斯科叶尔莫洛娃剧院演出历史剧《屈原》。1958年罗马尼亚上演历史剧《屈原》,这是在罗马尼亚上演的第一个中国戏剧;1959年,罗马尼亚人民以演出《屈原》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9周年。1960年芬兰国家剧院公演历史剧《屈原》。《屈原》的频繁公演,缩短了中国与欧洲各国文化的距离,促进了中欧人民的了解和友谊。

  从域外读书人对屈原作品的接受传播,到世界人民对屈原“爱国信念”的共鸣,屈原精神在世界文化史上展示的超时空的永恒价值值得我们关注。别林斯基曾说:“诗人永远是自己民族精神的代表,以自己民族的眼睛观察事物并按下她的印记的。越是有天才的诗人,他的作品越普遍,而越是普遍的作品就越是民族性的、独创的。”屈原入选世界文化名人的一刹那,他便有了另一个身份——中国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形象代表。

  进入21世纪,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符码代表的屈原,在世界范围内通过端午民俗节庆与国际龙舟赛的载体,获得更广泛的认同与传播。

  2005年中国岳阳(汨罗江)国际龙舟节开幕式上,30万群众齐诵台湾诗人余光中为此次活动创作的诗作《汨罗江神》:“百船争渡,追踪你的英烈/要找回失传已久的清芬/旗号纷纷,追你的不仅是/三湘的子弟,九州岛的选手/不仅李白与苏轼的后人/更有惠特曼与雪莱的子孙”。壮观的场面激起了在场人浓浓的华夏情。2008年,中国台湾网刊发《组图:从汨罗江到屈子祠 两岸文化人共寻屈子魂》。2009年端午节,以“传承屈原精神促进两岸合作”为主题的“海峡两岸屈原文化与旅游产业合作发展论坛”在湖北宜昌举行。传承爱国精神和合作共赢精神的中国端午节2009年荣登联合国“人类传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以纪念屈原为核心的国际龙舟赛如今已经形成世界性群众体育盛会。加拿大每年举办一年一度的多伦多国际龙舟赛,2009年第二十届多伦多国际龙舟赛就有来自美国、加拿大等世界各地180支龙舟队参加。 在2012年广东佛山国际龙舟邀请赛上,来自印度的亚洲龙舟联合会的执行委员桑迪普说:“我们是在2008年成立龙舟协会的,一开始是因为亚运会中有这个项目,东南亚地区龙舟运动的影响力也很大,我们不愿意错过,所以专门组织了本地运动员参与。参加龙舟运动,不能不去了解这项运动的文化内涵,所以我们也专门学习了一些关于龙舟的传统和知识。”可见,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符码,屈原及中国端午文化通过各级国际龙舟赛已将传播空间扩大到五洲四海。

  历史上,诗人屈原曾作为士大夫忠节清烈楷模或人品偶像,凝聚知识精英。“世界文化名人”屈原给了世界一个了解中国的窗口。今天,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端午节“纪念主角”的屈原,在当今全世界海洋开发和海洋文明发展的舞台上,将借助世界竞技体育项目国际龙舟赛的大平台, 更广阔更深入地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