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傅佩荣:“人性本善”是对孔孟的误读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6月09日09:57 来源:新闻晚报

  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宗教哲学。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教授。代表作品有《成功人生》、《傅佩荣国学精品集》等。

  心理学和哲学这两个学科之间的关系,在根源上可以说是一样的。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从年代上来说是很晚、很新的学科,但它发展非常迅速、有效。对人类来说,心理学对于现代人的帮助要远远超过哲学所产生的作用。哲学是很老的学科,而心理学讨论的主题,在古代来说也是哲学的范围之一,就是有关人的内心状态。这两个学科怎么到今天又连接到在一起?

  我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会想到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一个观察。荣格教授是弗洛伊德学派的重要代表,他在心理学从事教学工作,累积三十多年的心得,说了一句话:到这里来找我进行心理治疗的人,大部分身体健康,心理正常,但并不快乐。这句话很简单,身体健康、心理正常,可以过日常生活,但并不快乐,说明一个人要快乐,除了身跟心两方面条件外,还需要第三个元素——“灵”。

  怎么来看待“灵”?因为“身”的问题很容易,“心”也不难,可以跟别人互动,别人说话可以听懂,在社会上,工作发展没什么困难,说明你的心智、心理方面都正常。但什么是“灵”?灵根本看不到。我长期思考这个问题时,对于我个人研究国学这一套有很大帮助,也就是说看人的生命时要从比较立体的角度去看。人活在世界上,到底下一步该往哪走?从个人开始怎么活得快乐、幸福?从社会来说,大的方向在什么地方?如何达成这个目标?等等。

  灵是没有办法证明的,但它的存在是被要求的。什么叫“被要求”?提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人生有意义吗?我在台湾大学教书三十几年,每年都有学生问人生有什么意义?我的回答很简单,人生的意义在于可以不断地问人生有什么意义。就是不要给他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标准答案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必须是个人在生命过程里去体会的。只有人类才需要意义,人类之外的其他生物没有关于“意义”的问题。而理解的能力,就代表你有办法找到这个意义。所以人生怎么样才能被理解?如果没有灵,人生不可能被理解,这是简单的结论。身心活动的最后是坟墓,人最后都要离开世界,做到没有,甚至什么都不做,基本没有差别。我们看到历史上很多人物,但不要忘记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文明消失了,成为考古学的对象,而那个文明里很多人立德、立功、立言,到今天不知道立什么。

  哲学这两个字很尴尬,是日本人翻译的,把“哲”和“学”构成两个词,原来的意思叫做“爱”和“智慧”。爱和智慧合在一起,意思很深。第一个,爱和智慧并不代表拥有智慧。根据希腊人的观点,柏拉图就可以作为代表,他认为人基本上是不可能拥有智慧的,因为人有身体。身体一定输于感官,只能带来偏差和谬误。当时的观念把身体当作灵魂的监狱,灵魂是本质,所以死了之后才能得到解脱、智慧。智慧是神的性格。

  爱有什么特色?人活在世界上,问每天这样生活有什么动力?有什么明显的对象值得你引发生存的勇气和力量吗?德国学者歌德,是有名的作家。歌德曾说,每天早上起床时,如果想不到自己为什么而活着,这是最可怕的事情。所以很多学生抱怨,我跟他们说,你早上起来知道今天还要上学,多么幸福,至少比歌德幸福。一个人最大的恐惧是早上起来发现自己活着,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可做,可不做;可过,可不过。这时,生命的动力从何而来?很多人有学问,得到诺贝尔奖,成为伟大的学者,但照样会有这方面的问题。一个人越有学问就越发现自己无知,从苏格拉底开始,别人问他:你知道什么?他说我无知,但在雅典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在《论语》里,孔子也说自己无知,“有鄙夫问于吾,空空如也。吾叩其两端而竭焉”。

  “爱”这个字有什么作用?别人得到某个东西是快乐,你得到不见得快乐。如果你是你自己,你觉得他应该很幸福,但真的是他了,就发现他有多痛苦。这个是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往往看到别人有各种很好的外在成就,而事实上冷暖自知。哲学这个观念从爱开始,人活在世界上一定要有所爱。 “爱”这个希腊文在古代的意思,是追求的力量,跟爱的力量是一样的。如果追求的是智慧,这种追求是要让你的生命慢慢走向完整,身心的活动不是漫无目标的,如果没有目标,身心停下来后,所有的一切都变成梦幻一样,浮生如梦。西方也有这样的观点,认为万物是空虚的,等你老了回头一看,这一生都是空虚的,就算有伟大的成就,包括亚历山大大帝、凯撒大帝,有什么差别?这让人们知道,生命需要完整,有身有心还有灵,要有追求完整的力量。

  哲学的第二个关键在于“智慧”。很多人问什么叫做智慧?第一,这不是感觉的认知;第二,这不是科学的知识。我很难说智慧是什么,只能说智慧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智慧一定是属灵的。第二,智慧是完整的。什么是完整?大学里的本科随便一算五六十个,你只能选一个专业,能力、兴趣再广,最多选两个。所以要成为专家,一定需要割裂,往往到最后拿博士学位时,是名副其实的“窄士”,越是有学问,这个世界上对他了解的人越少。所谓的博士翻译成PHD,就是“哲学博士”,对于完整来说正好相反。第三,智慧是根本的。如果灵性层次得到开发,很容易体验到天下是一体,每个人都是身体的一个细胞,也就是宋儒说老百姓、万物是我的同伴。现代人有一个词叫“终极关怀”,代表是根本的,不是普通的关怀。普通的关怀就是今天吃什么,明天钱在哪里,我跟朋友来往有什么好处等。根本的关怀,是需要知道什么是重要的,而且不是可以谈条件的。痛苦、罪恶、死亡,都是人类最根本的关怀。

  很多人说学哲学的人学了半天都是空话,人性是善还是恶都无法证明。这里面被误读的成分有很多。比如讲儒家,很多人以为孟子说的是人性本善,这是误读,这不是孟子的原话,而是来自朱熹的注解,其实是表明朱熹自己的立场。孔子和孟子完全没有提到人性,只提到学习,认为学了之后在适当时练习、实践。朱熹就在注解中说:人性本善,而觉悟有先有后,这是宋朝学子的想法。尤其从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开始,朱熹的书被定为教科书,只要是想学儒家的,没有一个不从朱熹的注解开始,所以很多人满脑子都是“人之初,性本善”。

  我很佩服真正国学大师钱穆,他说人性本善是一种信仰。比如佛教徒说人性是空的,你不能跟他讨论,你只能说我尊重你,因为信仰是不能讨论的。

  我研究了儒家超过30年。很负责地说,儒家说的其实是“人性向善”,“向”是力量,力量来自于真诚。作为一个人有选择的可能,会计较利害得失,即使真诚可能对我有害,但我内心坦荡,我还是可以选择真诚。只有人类有这样的机会,让力量由内而发,主动做该做的事。孔子的学生看到孔子很快乐,但他的快乐一般人无法理解:每天喝点白开水,住在违章建筑里,他为何快乐?孔子说我吃简单的饭,喝点白开水,这里面就有快乐。所以孔子和他学生的快乐,来源于“灵”得到了安顿。儒家的思想在这个地方显示出了它的特色,跨越时代,到今天还有启发性。 (本文摘自傅佩荣教授在“复旦心理大学堂”的演讲,题目为后加)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