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革命史诗”剧终究不是纪录片(马长军)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6月05日09:15 来源:中国文化报 马长军

  三十多年来,我国出现了很多以革命领袖人物为主角的影视剧,有些还冠以纪实性“革命史诗”,这些影视剧中的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人物都由特型演员出演,就为这些剧中人物说普通话还是方言,一直存在争议。比如前一段有一部电视剧中,“革命领袖”们都操着略含方言口音的普通话,有人为此叫好,认为影视剧中领袖人物说普通话给人不真实感,并且声称“影视剧推广普通话,不能以扼杀方言为代价”。

  如果单纯地就事论事,我坚决同意“推广普通话不能扼杀方言”这一观点,我甚至认为方言还应该作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保护。但是,让影视剧中领袖人物说方言,我却不以为然。

  首先,即便是纪实性影视剧,就算讲的基本是真实历史,也仍然是故事,仍然存在很多虚构情节,是通过艺术加工的历史,不是“真实再现”,更不是纪录片。一个故事处于普通话还没有得到国家法律确认、当然也无从推广普通话的时代背景中,偏偏剧中普通演员都说普通话,就几个领袖人物满口方言,其历史真实感恐怕已经大打折扣,而且也很不艺术,多少还有点别扭。影视剧也不是历史教科书,而是要靠其本身的艺术力量来打动观众,剧中“领袖人物”被特殊对待而说方言并不能给剧情的艺术水准加分,反而可能削弱影视剧的艺术力量。

  再者,影视剧的真实感固然是靠很多细节体现的,但并非靠剧中人物的地方口音或者人物的相貌来表现。而我国拍摄的主旋律影视剧中,特型演员们不仅化装造型完全跟领袖人物相像,甚至全都刻意模仿领袖人物的举止,即使改说普通话,也仍然保留了领袖人物平常说话的口气,这一方面限制了演员的表演发挥,也容易成为一种噱头。

  这么多年革命史诗影视剧一部接一部,拍了很多,编剧、导演全都戴上了比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还紧的“特型咒”,完全被局限在“领袖人物”一定要用“特型演员”、要说“特别口音”这个小圈子里了,根本就无法施展手脚。本来找的特型演员跟领袖人物相貌已经很接近了,却还要在演员脸上修修补补,非要再造出跟领袖人物不差分毫的“双胞胎”不可,编剧、导演、演员的心思都花在相貌和口音上,为此花费太多的功夫。可在其他方面,编导们就显得不那么精益求精,故事拍得十分粗糙,剧情硬伤不断,道具十分马虎,不时就穿帮露拙。我就曾经在一部反映某领袖人物领导工农群众起义的电影中发现,领袖所面对的窗户竟然是画在一块白布上的,而且还被风吹动了。

  很多观众观看这类影视剧时,更多地关注领袖人物相貌像不像,谁的方言说得更地道,却早已忘了主题,哪里是在欣赏影视艺术,根本就是在看“纪录片”。很多观众甚至还以此为标准评价这类影视剧,这也可能反过来又使得编剧、导演为迎合观众,在创作时难以有所突破。

  不过跟革命领袖们同一个时代的“反面历史人物”,虽然也是特型演员出演,但化装或者选演员就有了些马虎,这里的“真实性”就不那么严格甚至有些夸张,如某个“反面历史人物”,在多部影视剧中经常就以一句方言的脏话作为口头禅。

  多年前,曾经有人批评“特型演员”说方言是把领袖人物特殊化,于是领袖人物们就说了几年普通话。但是,领袖人物特型化现象却没有任何改变,加上其他种种因素,这种影视剧已完全套路化。前两年有两部电影请了不太貌似的专业演员饰演革命领袖,化装上也不那么严格了,也许算是一种突破。

  特型演员的“特别口音”在影视剧中还能坚持多久?要这样的话,几千年历史中的“大人物”都该找“特型演员”饰演,也都得让他们说他们的时代他们的方言,要不就没有“真实感”了呀。难道古代历史就不需要“真实感”吗?不过,除了革命领袖以及反面历史人物之外,很多现代历史人物也同样影响巨大,比如鲁迅,出现在现代历史剧中,该不该也请跟他一模一样的“特型演员”饰演?再请他也满口绍兴方言侃侃而谈,怎么样?

  历史影视剧中找特型演员饰演领袖人物并非国际通例,而是属于前苏联个人崇拜泛滥时期首创,据说为某个领袖人物选特型演员就跟找替身一样,还需要好几个国家权力部门审核同意。说到底,无论反映什么时代的历史大片终究不是纪录片,实在没必要把特型演员说方言太当回事。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