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我写话剧《格桑花》是盛情难却还是职责使然(梁秉堃)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6月05日08:48 来源:中国作家网 梁秉堃

  大约是在2011年的冬日,全总文工团话剧团邀我写一个剧本,并且明确提出是写修建青藏铁路题材的。由于我曾经几次去过青藏高原体验生活,对那 里的情况(特别是修建公路的过程)还算是有所了解,有所感受。盛情难却,也就答应下来。在为时一年多的写作过程中,一边收集有关资料,一边聆听亲历者介 绍,一边翻阅老笔记本,我依然被那些英雄们的高尚行为吸引了,感染了,打动了。成千上万人的修建队伍,多数人要“抛家”,有的人还要“舍命”,为了圆汉、 藏两个民族修建一条“天路”的伟大梦想,献出了青春献终身,献出了终身献子孙,贡献出自己的一切而在所不辞。当年,在“到了西大滩,气短腿发软;过了五道 梁,哭爹又喊娘;六月雪,七月风,一年四季分不清”的恶劣条件下,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拼上命修好路,把光明带到西藏去。”有多少干部、战士已经长眠 在风雪高原上,而没有留下墓地,没有留下碑文,以至没有留下姓名。当时,就连最高指挥者“老政委”,也在使用的铁镐把子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并且加上“之 墓”两个字,以表示最大的牺牲决心。甚至,他们说出这样豪迈的话来:“青藏建设机会难得,你不来就要后悔一辈子。”……我似乎就是在这些英雄们事迹的不断 推动下,心潮澎湃地写完了剧本的最后一个字。真的,我越来越觉得不写出他们那惊天动地的事迹来,就对不起他们,就是一个戏剧工作者的失职。

  今天我们把青藏高原各族人民修建“天路”的寻梦、追梦和圆梦的过程,编演成话剧《格桑花》奉献给观众,就是要让中国梦进文艺、进剧场、进大家的头脑,为深化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这里引述中铁建集团员工李泽文、赵鑫等人看戏以后说出的几段话,或许是有代表性的。

  “一开始看到《格桑花》的字眼,由此想到了永远披着神秘面纱的西藏,并没有想它会表达什么更深的含义,于是在有意无意间欣赏着剧情。然而随着情 节的不断深入,心里也开始起着变化,我被里面那些高尚的人所感动。他们不是为了什么回报,只是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即使遇到再大的难题,很难实现,也会尽全 力想办法。再想想现实中的我们,放不下许多喧嚣的羁绊,每天在无病呻吟,为了房子、工作、地位等心力憔悴,当我看到他们时,再想想自己……我们在无尽追求 物质欲望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在遥远的天边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远离自己的故乡、亲人,生命时刻都处在危险之中,但他们无怨无悔。我做不到他们这样,但我 的心时刻被他们感动。现在的我们,人情冷漠、麻木,人人时刻都在保护着自己,心灵上缺少太多的弹性,但愿我们在看到他们以后有些许的改变”。

  “该剧始终把焦点对准当代人真实的内心,贴近时代、贴近现实,大胆剖析他们情感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诸多矛盾,深刻揭示他们真实的生存状态、真实的内心困惑、真实的精神诉求,在平凡中领略崇高的力量,像开在高原上的那些格桑花,摇曳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

  “时代话题是该剧的视点。《格桑花》关注的是人的精神与信仰、崇高与高尚的时代话题。到底还信不信有真爱?要不要追求崇高?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年 代,这样严肃的话题看似有些另类、不合时宜,许多人可能会不屑一顾,但静心细想,它却是每个人几乎每天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当今时代客观存在又不可 回避的话题。该剧直指人物的内心,追求内在的情感真实,营造出一种主客观相互印证的真实氛围。这部话剧给我们带来的不单是审美,更多的是震撼,从而让一些 人们有意无意遗忘的崇高在心中复活”。

  我读了观后感言,首先是十分感动,其次是深受教育。文艺界乃至社会上,有一种看法,认为“主旋律”作品是不受欢迎的,是没有人看的。观众的这些 观后感证明,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不正确的。如果把“主旋律”作品写成“说教式”的教科书,那自然要失败。但是如果按照艺术规律,把“主旋律”作品写的有思 想、有感情、有人生醒悟,那肯定是会受欢迎的。

  近些年来,文艺创作在“金钱拜物教”的影响下,“主旋律”作品受到了冷落,甚至是排斥,愿意写的人越来越少,愿意演的人也越来越少。一些“弘扬 核心价值观”和“提高道德水准”的作品,成了“需要政府扶持的作品”,曲高和寡。而某些搞笑、作秀、现怪、虚假、低俗、胡闹的作品却招摇于市。为此,推动 文化发展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有些难。然而,“作品要有市场,作家不能当商人”。文艺作品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纯商品,它主要的功能在 于提高和净化受众的灵魂,引导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这是一个自古以来不可更改的艺术法则。

  曹禺老师的话不能忘记:“一部好戏绝不是追求现场的热闹,而是让观众离开剧场以后去思索,思索未来、人生和人类”!(梁秉堃)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