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作家要“与狼共舞”(齐夫)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22日14:46 来源:郑州日报 齐 夫

  近日,《收获》执行主编程永新批评《文学报》“新批评”专刊,认为其刊登的对王安忆、贾平凹、莫言的批评文章,“已经越过文学批评的底线”,是纯意识形态的思维,“文革”式的语言,感觉是“已经疯掉的批评家要把有才华的作家逼疯”。因而,决定以后罢看《文学报》。(《中国青年报》4月16日)

  我认真看了两遍批评文章,除了觉得个别文字“火药味”浓一点,措辞尖锐一点外,还真未看出什么“文革”式的语言,更没看出批评家有“疯掉”的迹象。因而,我赞成《文学报》主编陈歆耕的观点:李建军批评莫言万余字的文章,程永新仅用100多字便将其否定,这种做法简单、草率、缺乏学理依据。

  我们知道,文学批评是文坛里打扫卫生的清道夫,是修剪文化百花园里花木的园丁,是文化大草原上与作家共舞的野狼,要想文化繁荣,多出精品,文学批评就不可或缺。作家需要有与狼共舞的勇气,因为,批评家之“狼”,只会淘汰那些水平低劣、没有发展前途的作家,而会促使优秀作家变得更强大、更完美。虽然,鲁迅说过,“创作家大抵憎恶批评家的七嘴八舌”,但文学批评始终是存在的,作家若害怕批评就别在文坛呆。

  既然是批评,有时就不免有些“火药味”,说话不那么客气,挑刺不太留情面,这也是繁荣文学创作的必需。但现在的文学批评,很多都变成了文学表扬,看看那些脂粉气十足的评论文章,每每把平庸之文说成不朽力作,把不入流的作品捧为经典佳作,把惨不忍睹的东西吹成扛鼎之作。再看看作品研讨会上,“文学新秀”牌子俯拾皆是,“著名作家”帽子满天飞舞,“文学大师”桂冠廉价奉送,恭维老作家是文坛泰斗宝刀不老,称赞新作家是文坛神童前途广阔。当然,充分肯定成绩之余,也会不痛不痒地讲点鸡毛蒜皮的问题,无关宏旨,不伤和气,结果是你好我好他也好,受伤的唯有文学。

  这些年来,我国每年长篇小说创作多达4000多部,占全世界创作总量的三分之二,但却良莠不齐,精品欠缺,更无绝品,堪称文学大国,而非文学强国,这与批评家的普遍缺席,特别是有“火药味”的批评家的缺席大有关系。所以,要想扭转这种大而不强的态势,必须加大文学批评的力度和强度,用批评家之“狼”来清理文坛的“病残次品”,来逼优秀作家更上层楼。

  文学批评有两种,一种是和风细雨的,用词委婉,语调平缓,不动筋骨;一种是一针见血的,意见尖锐,直指痛处,不留情面。平心而论,听得进前一种批评不难,难的是能听得进、容得下有“火药味”的尖锐批评。因为这种批评可能会声色俱厉,不留余地,可能会言语过激,有失分寸,很容易使人面红耳赤,难堪窘迫,下不来台。但忠言逆耳往往指的就是这种批评,即所谓“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作家,特别是大获成功的作家,都是极自信的,不自信就难有好作品问世,但也须存有一点“不自信”才好。因为作家也是人,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况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自我感觉良好之处,也许恰恰正是败笔纰漏。那么,批评就是为你补漏改过,帮你提高,助你完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作为被批评者,除非你不想进步不想提高了,如果还想“更上一层楼”,那么批评就是你“上青云”的最好推进剂。

  几句带“火药味”的尖锐批评,不可能“把有才华的作家逼疯”,相反,反倒是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终日沉浸于“表扬与自我表扬”,视批评如仇敌的作家,要想再大有作为,恐怕也如西谚所云,“比牵骆驼过针眼还难”,因为仅从害怕批评一端,就足以暴露其浅薄与乏力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