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今天大学生心目中的文学经典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22日14:15 来源:辽宁日报

  文学经典阅读一直被认为是公众读书生活中最“高级”、最值得玩味的部分。日前,本报记者在辽宁大学文学院做了一项问卷调查,内容就是:在网络技术和数字化阅读的冲击之下,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在内容上是否已经发生了改变?我们今天应该怎样看待经典,怎样读经典?

  本次参与调查问卷的是43名辽宁大学文学院二、三年级的研究生。问卷共列出中外文学、历史、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传记等18类475种公认的经典作品,提出了五个问题:选出您认为可称作经典的作品;标示出您读过的作品;列出您阅读过的附录所涉作家的其他作品;还有哪些书是您认为经典而本问卷并未列出的;请列出您最近一年期间的业余阅读书目。

  经典并不一定阅读率高

  在400余种经典作品中,最被调查者认可的经典作品,依次是 《红楼梦》、《诗经》、《论语》、《史记》、《老子》、《水浒》、《三国演义》、《莎士比亚戏剧集》、《孙子兵法》、“唐诗三百首”、《资治通鉴》、《圣经》、《精神分析引论》、《荷马史诗》、《时间简史》、《资本论》、《中国小说史略》、《全球通史》和 《易经》,均有55%以上的选择率。而在这其中,四大名著和《论语》、《诗经》不仅被最大数量的学生视为经典,而且受访者也大多表示阅读过至少涉猎过作品。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作品数目较大,分类较细,在总结结果的时候,并没有对单个作品和作品集加以区别。同时,我们选择了文学院的研究生来进行调查,受专业局限,他们的阅读主要以文学方面为主,他们认为本问卷没有列出的经典也几乎均为文学作品或者哲学、美学、历史学等与专业关联度更高一些的作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查的准确性。

  由于所列书籍众多,很多书籍没有读过的现象实属正常。但被一半以上的调查者选为经典作品,选择“阅读过该书籍”的却很少,是值得琢磨的现象。

  这些书包括:《资治通鉴》,被24人认为是经典,只有7人阅读过;《资本论》,21人认为是经典,3人阅读过;《时间简史》,21人认为是经典,1人阅读过;《全球通史》,20人认为是经典,1人阅读过;《易经》,20人认为是经典,1人阅读过;《中国哲学史大纲》,18人认为是经典,2人阅读过。

  还要引导大众读经典吗

  在随后进行的座谈中,可以明显看出,这些学生对于畅销作品的阅读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了对经典的阅读,甚至一些同学对经典的概念进行了解构,认为应该更多地考虑时代性和阅读率。针对学生们反映出来的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学研究者谭旭东。

  本报记者:学生们认为应该把大众经典和专业经典进行区分,这个“大众经典”的概念可以建立吗?如果可以,应该如何设定标准?

  谭旭东:其实,媒体上提到的“大众经典”是一个伪命题,因为经典都是大众的,我们所阅读的世界文学名著,之所以为名著,就是因为大家都喜欢,而且很多是真正家喻户晓的作品。如果只是小众阅读的作品也很难成为经典,自然也谈不上大众喜爱了。不过,我理解你的意思,这里你把“大众经典”与“专业经典”并列起来,就是说,在实际的阅读中,存在两类所谓的“经典”:一种是被广大读者认可的经典,另一种是专业人士,比如说文学界内部或大学学院专家内部认可的属于“纯文学”的经典。现在很多人认为当下的畅销书,就可以说是大众的经典,而那些符合专家胃口的“纯文学”就是小众的。我个人觉得,在每一个时代,都有阶段性的被广泛接受的作品,它们在某一个时段很流行,甚至影响力超过了传统的经典。如上个世纪80年代的琼瑶小说和汪国真的诗,就是你所说的 “大众经典”。还有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红色经典”,也算是“大众经典”。但我觉得这些作品最好不要用“经典”这个词来定义,我前面说过了,真正的经典最终都是大众化的,都是既被专业人士普遍认可也被一般读者广泛阅读的。我觉得,与其区分大众经典与专业经典的概念,不如直接拿“畅销书”与“经典”来区分。畅销书就是一时被很多人喜欢,但不会长久被喜欢的大众读物。而经典就是无论你什么时候阅读,都会觉得有新意,即能被不同时代的人反复阅读反复诠释的优秀作品,所以经典是历代的长久的畅销书。

  本报记者:您曾在文章中提到:目前在阅读领域并不缺乏对通俗、流行的厚爱,但我们更需坚守对纯文学品味的追求。其中的道理何在?这两种品味的阅读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呢?

  谭旭东:其实在任何一个时代,通俗的、流行的作品总是占据着阅读的主流,不过,随着时间的淘洗,大众的不断区分选择,一些优秀的能够超越时代趣味的作品就被流传下来,成了跨越时代的经典。当下,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不也是大众趣味十足,各种流行文化在大肆占领各种影视频道和报纸杂志吗?不只是青春文学、网络文学中夹杂着大量的流行趣味,就是纯文学的期刊里和那些一向以纯文学创作为主旨的作品,不也在向大众趣味妥协吗?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很热闹的文化景观,但最清醒的人往往是少数,而且能够不为一时的大众趣味而随意改变自己审美取向和精神高度的人,就可能成为时代的文化英雄。所以我觉得,阅读是需要引领的,文化更需要引领,大众的趣味也是可以调适的,我觉得一个有责任感、有理想和追求的作家,应该给大众提供的作品不是随时随地可以取乐的,而是那种让大众跳起来才能摘得到的苹果。

  □本报记者/高 爽/关艳玲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