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龙应台的《目送》绝不是“心灵鸡汤”(陈剑晖)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21日10:50 来源:羊城晚报 陈剑晖

  《羊城晚报》“人文周刊”版推出“文化大家重估”系列,此举体现出了识见与勇气,被誉为“去魅”与“去昧”是恰如其分的。但在欣赏之余,也略有遗憾,略感不足。

  比如3月24日,在题为《不要把龙应台抬得太高》的专访中,同济大学教授王晓渔曾断言:龙应台的散文属“心灵鸡汤”一类,风格类似《读者》。其理由是:龙应台的散文“通常是一件或几件小事加上人生哲理”。她的文字,“读者接受起来非常容易,这种文字风格,表达的基本是正常的价值观”。因此,“她的文章是适合中学生、大学低年级学生以及非人文专业读者的理想读物”。

  如果没有断章取义或曲解作者原意的话,我认为王晓渔的断语太武断,太草率了!说句不客气的话,王晓渔读的散文太少。他既没有读懂龙应台,更没有理解《目送》的丰富人生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品格。

  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此处不论及她的《野火集》和历史散文)一年内在台湾重版6次,而后风靡东南亚,2009年北京三联书店引进该书,到2011年两年间重版11次,累计印数达到57万册。这样可观的印数和受欢迎的程度,岂是可以用名气、影响力大,或者表现了“正常的价值观”一言以蔽之?

  我并非铁杆“龙粉”,但我的确很喜欢龙应台写亲情一类的散文。这里仅以《目送》这篇散文为例就教于王晓渔先生。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写父女母子之类的亲情散文,古今中外何止千千万万,为什么独独朱自清的《背影》、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龙应台的《目送》等几篇作品广受欢迎,长盛不衰?

  经过比较同类作品,我发现《目送》受欢迎的根本的、内在的原因,首先是它巧妙且成功地将个体的经验和人类共有的普通经验融汇在一起,表现出了一种向上心和追求欲,以及一种对失去事物的“舍”与“不舍”,总之表现出了一种普适的价值观。这样,它的感情一方面是浅的,浅到一般读者都能看懂,有所感受有所启迪;另一方面,它的感情又是深的,深到你的骨髓,你的生命深处,深到可以陪着你,从青年走到中年,从中年走到老年。

  拥有这样品质的文学作品都会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且代代流传。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就是如此。

  《目送》受欢迎的另一个因素,是它和《背影》一样,都有一个好题目,一个独特的切入点与感情凝聚点。但与《背影》的长镜头聚焦,将感情集中浓缩于“背影”之上有所不同。《目送》的“目送”是一个动态的、接力的过程。“目送”的层次感、内涵更丰富。它是时间的无言,生命的目送,也是人生无奈、历史苍茫的见证。在“目送”中,生命渐行渐远,我们每个人的角色也在不断转换。其间虽有苦涩、无奈、惆怅与孤独,但更有宽容、理解、豁达与坚持。所以,“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拐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样独到的人生感悟,又岂是讲“一件或几件小事加上人生哲理”的“心灵鸡汤”一类的作品可比?

  《目送》用散点透视的方法,写了6次“目送”,5次“背影”,富于层次感,有油画般的艺术效果。它的细节描写也相当精彩:从幼儿园小孩表情的精细描写,到候机楼目送儿子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但儿子直到消失也没有回头一瞥;从父亲用小货车送我到大学上班时的负疚之情的描写,到医院中父亲在轮椅上垂着头,我慢慢推着轮椅上的父亲散步,却因帮他擦拭排泄物而弄脏了裙子,但我来不及清洗裙子又匆匆赶回台北上班……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可谓具体可感、体贴入微,且细节的选择、安放恰到好处。这些细节重复递进、不断叠加,感情也随之不断丰富和加厚,最后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力。这样的艺术效应,恰恰是“心灵鸡汤”一类的作品所欠缺的。

  《目送》的文字,也是吸引读者的一大亮点。它简洁干净,疏淡有致,细腻委婉,可以说是字字带韵,笔笔含情,怨而不怒,伤而不哀,有一种难以抗拒的亲和力。这种在苦涩、忧伤中透出美丽的温婉文字,显然有别于“野火集”的“横眉冷对”和尖锐犀利,也不同于“心灵鸡汤”一类的作品喜欢堆砌华丽的词藻,仅仅满足于外在的优美抒情。

  总体来看,《目送》是一篇在思想内涵和艺术上都达到了相当水平的优秀之作。它在个体中有整体,感性中有知性,在简单中透出丰富。不仅如此,在浅与深,柔与刚,实与虚等方面,《目送》也处理得恰到好处。而它的电影蒙太奇叙述手法的出色运用,又体现出龙应台在散文文体上的创新意识。《目送》绝不是散文中的“心灵鸡汤”,它当之无愧的是新时代的《背影》。

  (本文作者是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