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戏曲创作的坚守与俘获(廖奔)

——《罗怀臻剧作集》序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10日11:03 来源:中国艺术报 廖 奔

  怀臻从他以往创作的剧本中遴选了30个,拟出版三卷《罗怀臻剧作集》 ,将文稿发来,命我作序。我为难,一愧当此任,二近日公务甚忙无暇阅读作品,然与怀臻交往几二十年,既为同道,又是朋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写戏给我看,我评戏供他参,商讨研琢,各得其乐,尤其是还一同为改善民族戏曲生存环境奔走鼓呼了多年,又推辞不得。转念一想,好在过去曾为他写过一些剧评以及综评,连缀补掇成文,倒也还能塞责,于是应允。

  怀臻是典型的淮北汉子,既有粗犷之气、率性之风,也有审慎之思、细腻之感。他原从创作淮剧起身,一个猛子扎入大上海,转瞬即是20年,早已成为搅动沪上乃至全国戏曲潮流的风云人物,胸前也是勋章累累金光灿灿。

  初识怀臻,是从他成功地探索淮剧《金龙与蜉蝣》切入,该剧以警辟视角透视传统,借一个荒诞的历史寓言来进行文化反思,引起了广泛注目。那是在1993年,陷于疲软的戏曲创作恰如被注射了一针兴奋剂,酝酿起久已暌违的街头巷尾式述说。他的另一部成功淮剧《西楚霸王》 ,则以舞台形式恰当烘托与铺排了传统人物的雄强历史人格而给当代观众以审美震撼。这两部作品先后掀起的戏曲“风暴” ,被坊间转述作他两次创造了上海剧坛的“怀臻年” 。说来好笑,由此我便常把他的名字误植为“淮臻” ,因为下意识中,“淮臻”和“淮剧”这两个词在我心底不期然地建立起了通感。

  淮剧这一起自淮北农村的草根剧种,得以在上海这样的现代化大都市中立足,其发展轨迹与怀臻的事业步履正好重合。怀臻也是以江苏淮阴草根戏曲作家的身份,斜刺里长入上海多彩的文化舞台,成为其戏曲创作生力军的,而上海淮剧则因为有了与怀臻的这两次姻缘契合,一度欣欣然呈复兴之势。怀臻与我的特殊乡梓情谊,则是由于他自称河南人,但他只是祖籍河南许昌,与我生于斯长于斯不可同日而语,然而乡谊自使人近了一层——尤要叙说的,是尽管当下社会对河南人颇有微词,但河南人间的乡谊丝毫不曾受到影响而减弱。

  怀臻“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其时戏曲剧坛由于时代转型而一度失去方向进入困顿期,此前叱咤风云的一代作手在思考中沉默,怀臻却异峰独起,在时代潮汐中如鱼得水,随意追逐潮涌、捕获浪花。当然,怀臻不会满足于仅仅停留于淮剧,于是其创作有多剧种的发展,并且一发而不可收。他驾驭起来得心应手的剧种首先是越剧。人在上海,得天时地利的剧种自然应该是越剧,怀臻于是创作了诸多的越剧剧本,越剧也成为他戏曲创作的主要载体。然后是昆曲,这一古老剧种甚至成了他创作起来能够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第二剧种。京剧自然是当今戏曲首要剧种,他也为之奉献了好几个本子。他的涉猎又有黄梅戏、豫剧、川剧、秦腔等,可谓足迹广播。90年代以来,戏曲大雅久不作,但民间写戏者仍多,犹如苦菜花遍地,星星点点、团团簇簇,然而大多不干气候、不惹注目。惟独怀臻开成一朵瑰奇之花,为时代所钟爱,氤氲作戏曲创作中兴的气势,其环境使之得天独厚,抑或个人气质使然?或则二者兼成之?

  创作中怀臻曾把很大精力放在古代女性形象的塑造上,热衷于剖析她们的心路历程,如他有昆曲《班昭》 、越剧《李清照》 《柳如是》 、川剧《李亚仙》 、秦腔《杨贵妃》 、京剧《西施归越》等。其中尤以写历史才女的戏引人注目,他一空依傍,自铸伟词,把班昭、李清照、柳如是一一搬上戏曲舞台,这透示出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心结呢?倾心、爱慕、同情、向化、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甬剧《典妻》则大约是他地方戏曲里写得最为传神的一个,舞台呈现也完美而诗意,因而受到广泛赞誉。

  怀臻的戏曲创作,总体透示出一种灵动、诗性的风格,总有出人意料处,又皆在人情之中。尤为独特的,他的创作不是单纯写剧本,而是在为演出提供一个个合宜的实践基地。多有剧作者只管写剧本,交稿之后即完事大吉。怀臻不同,当他确定为某剧种某剧团写作之后,他也就把自己整个的人也交付给了该剧种该剧团,他的艺术生命从此不仅与这台戏、同时也与该剧种该剧团的生命紧紧绑在了一起。正因如此,他的剧本是否成功,所担负者重、所维系者大——他因而可能就推动了该剧团的发展,也可能就推动了该剧种的艺术继承与创新。

  不仅创作欲望和动能充沛,怀臻还是当代戏曲作家里最有理性思考力的一个。最初相遇时,我曾惊讶于他理论思维的敏捷和理性表述的深邃,以及他谈吐中的理论思辨力,这似乎与其他戏曲作家往往长于对生活的具体理解但弱于理论概括不同。他不仅有诸多的作剧心得、观剧杂感、剧人评述,更有许多把握戏曲大势的宏观持论,诸如《中国戏曲——在时代的转折点上》 《中国戏曲在当代的思考》 《重建中的中国戏剧—— “传统戏剧现代化”与“地方戏曲都市化” 》等行世宏文。

  这其中,他认定戏曲“必须是现代人眼中的当代艺术” ,他焦虑着戏曲还不与现代观众和现代剧场风格相适应,他因而鲜明提出了“地方戏曲都市化” 、“传统戏曲现代化”等理论命题,力倡“都市戏曲” ,力推地方曲种在现代化都市里扎根。理论的势能,使他的创作得以高屋建瓴。几乎可以说,他在理论上的能力不亚于一位专职的戏曲理论工作者。后来有了机会与场合,他一发将这一优长发挥到极点,时常在创作研讨班等场合为戏剧工作者演讲,由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优势,他的演讲效果总是极好,好到令人佩服。

  怀臻是以戏曲舞台剧为性命的,用他的话说就是“为理想而戏剧” ,这概括了他的生命轨迹。虽说多样艺术才华的迸发,使他也尝试过创作电影、电视连续剧、话剧、音乐剧、芭蕾舞剧等,但他的根基还是戏曲。他将现代戏曲定位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者” ,这同样也构成了他自己的“文化身份” 。

  怀臻是改革开放以来戏曲创作的骄子之一,他得时代之利,尽情挥洒了一把才华,他的艺术实践则成为改革开放30年戏曲路径的折光。他的一句总结语或许透露了他继承与创新的砝码:“对我们拥有的传统艺术资源进行新的过滤、提纯,然后更节约、也更集约地来表现我们的特质。 ”

  以上对怀臻的描画与他本人是否吻合?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至少已经画出了我心目中的怀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