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电视剧创作的两个传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06日11:24 来源:人民政协网 陈思和

  近30年来,电视剧创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个发展当中,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积极因素,就是电视剧从一开始就不像电影那样具有强大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功能,它诞生之时就被定位于大众文化,上世纪90年代以后,更是明确地面向市场观众,所以它的走势一直看好。我们现在有一个通俗文学的概念,古代是没有这样的概念,除了诗词文章等士大夫阶级创作以外,小说、戏剧等各种民间文类都是与大众联系在一起,其成败与大众的喜闻乐见密切相关。我们今天电视剧所有热门题材:家庭伦理题材、历史题材、武侠题材、社会讽刺题材、战争题材等等,包括推理、惊险、科幻、奇玄等等,在古代的小说戏剧里面都可以找到某些因素。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定位,现代电视剧面对大众文化市场是合情合理的,电视剧有很多新的因素,比如谍战片、抗战片里明显的淡化党派意识,突出人性的欲望等等,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出现的。

  电视剧作为当前媒体艺术类型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必然与广大受众的喜好联系在一起,接受市场的检验,但同时,它还有一个文学的渊源。电视剧在取材上很大部分来自文学作品,电视剧创作本身也是与文学创作不能截然分开。在中国的现代文学发展历史中,五四新文化传统是其灵魂,推动了整个文学与生活相互依存、相生相克的关系,新文化传统要求作家们与社会生活保持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要求文学创作的使命是塑造出高于生活的有理想倾向的主导力量,鼓励人们为改造生活的落后面、批判社会的阴暗面,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精神的自由发展。五四新文化传统至今仍然是文学发展主流的核心精神,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立于世界文学格局之中具有鲜明特点的精神标记。电视剧作为从文学领域分离到媒体艺术领域的新兴的艺术门类,它在传承血缘上依然是带有这一精神传统。回顾这30年来的电视剧发展历史,凡是被公认的优秀剧目,基本上都是这一精神传统的体现。

  这也就是说,中国的电视剧天然地承载了两个传统和包含了两种特性。两个传统是来自五四新文化的精神传统和来自通俗文学的市民文化传统;两种特性是来自创作主体的精神力量和来自文化市场的受众制约。由于是双重性的制约,使电视剧创作具有其自身的鲜明特点。既然它是受制于受众的接受心理,所以,来自五四传统的某些激进、先锋、实验的因素,它是不可能继承发扬的;但是它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一般意义上的通俗文学,除了娱乐、消遣等功能外,它应该承担起某些人文责任,来提升受众的精神需要。这应该是大陆电视剧不同于香港通俗剧和某些外国的肥皂剧之处。但是从近些年国内电视剧的创作走向看,我们自己的艺术道路走得并不好,其主要表现在电视剧所内含的两个特性并没有充分融合并形成独特的审美经验,相反,由于人文性的缺失造成了大量低俗平庸、粗制滥造的通俗电视剧。

  电视剧走向市场以后,产生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究其原因当然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以前经常抱怨资金短缺,现在好像并不缺钱,但是艺术质量却越来越差。我觉得问题还是要回到电视剧本身的内在主体缺失谈起。前面说国产电视剧具有两种传统和两种特性不可偏废,而我们今天存在的问题并不是某一种特性的缺失,而是两方面都没有很好兼顾。首先说的是前一个传统的缺失导致电视剧缺乏精神性的向上的力量。五四新文化传统在各个不同环境下呈现不同的要求,但它要求艺术家为大众创作的时候,还包含了创作团队(包括编剧、导演、演员和其他各类专业工作人员)自我精神劳动的价值实现。这大约是五四新文化传统对于创作活动所提出的贯穿始终的要求。这样一种创作主体的力量,在创作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有什么表现特征?它与电视剧受众之间处于什么样的关系?我觉得,理论界一直缺乏关注和探究。如果说,我们忽视了这样一种创作主体的积极因素,把电视剧创作简单地看做是类似快餐的文化产业,那么我们就根本不了解电视剧受众的真正精神需要,我们也无法从艺术的高度去理解电视剧的功能所在。说白了只能放任电视剧在文化市场上自生自灭。面对当下的电视剧创作,我们普遍认为创作水平不高,粗制滥造,无聊低俗的故事情节占了大半,都是与创作主体力量的缺失联系在一起的。

  但是我强调的还有另外一面的问题,为什么说,我们对于电视剧受众的真正精神需要并不了解?因为“受众”其实是一个模糊概念,它并非是指具体的某一个人,它是某种与社会思潮、人们的阶段性愿望、社会教育所达到的一般文化水平联系在一起的集体无意识,当然它偏重于大众的文化心理,但不是某种固定不变的内容,而是某种被教育、被诱导、被推动的心理行为。它是可以随着社会舆论的改变而改变,随着社会需要的改变而改变,也会随着社会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而改变。所以,我们不能对广大受众心理做简单化的想当然的理解,更不能无视广大受众的精神需要。因为今天的电视剧的观众的文化素养、精神需要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提升,目不识丁的毕竟是少数,不说白领阶层具有良好的文化教育,即使是家庭主妇、甚至农民工,也不是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也不能认为他们不会思考和精神自我提升。在20多年前,有一位资深的老作家曾经与我讨论过这个问题,他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说:当群众需要吃煎饼的时候,我无法给他们做蛋糕。我就问他:你还没有给他选择之前,怎么知道群众只爱吃煎饼而不爱吃蛋糕呢?何况习惯是可以改变,你又怎么知道爱吃煎饼的群众就不会慢慢地改变习惯而吃蛋糕?我还有一句话不好意思说出来:你做出来的蛋糕本身质量如何?能否代表真正的蛋糕水平呢?事实上,编创人员往往是一边认为群众不喜欢吃蛋糕,一边又漫不经心地做了很多败坏胃口的劣质蛋糕而被群众抛弃,最后又归结为群众是不配吃蛋糕只配吃煎饼。

  正因为受众心理(或者说受众对电视剧的期待)的不确定和可变性,所以电视剧创作主体的主动性是有很大的空间,创作主体不能给受众预设一个低水平标准,然后就可以放肆地践踏艺术的严肃性;更需要的是在电视剧创作中灌输艺术尊严,通过艺术的真实力量来感动受众,努力实现受众精神的提升。这是提升电视剧艺术的关键所在。也正因为电视剧受众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可能面对电视同一个节目的有各种各样的人群,电视剧自然不可能满足全部受众的需要,但是面对杂芜的审美趣味,创作主体是站在较高的审美趣味来提升较低趣味,还是为了迁就较低趣味而丧失本应有的审美趣味?都涉及到创作主体力量是否强大的问题。在这里,我把电视剧创作的主体性与五四新文化传统联系起来,并视为一种正比例的关系。如果电视剧创作中两个传统能够结合好的话,那么,创作主体在为受众的精神需要服务的同时,还会更上一层楼,提升受众的精神境界和艺术品位;它也不能一味迁就受众的娱乐消遣的要求,努力让受众心理在享受快乐的同时获得教育。

  但是,我还是要指出,五四新文化传统是在与旧的文化传统斗争中产生发展的,这个传统对于通俗文学、市民阶级的旧文化传统是充满偏见、排斥的。所以我们确认电视剧内在承载的两个传统,并不意味这两个传统可以天然地和谐结合起来。正相反,这两个传统经常是互相排斥的,这就为我们要结合这两个传统和两个特性提出了难度。从消极的立场来看,五四新文化传统从建立的第一天起就与通俗文化构成紧张的对立状态,所谓“通俗文化”,也是在与精英文化的对立中被概念化和粗鄙化的。这种潜在的对立情绪至今仍然影响了媒体精英的思维惯性,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观念是:深刻地、精致的、高雅的文学艺术与粗鄙的、娱乐的、廉价的大众文化截然对立而且无法兼顾,一旦与收视率、票房价值、市场经济等相联系的文化艺术,只能是粗制滥造的低俗文化产品。不幸的是,电视剧就被大家认为是属于后一种文化的“产品”。这样的观念误导还带出了另一个错误观念,即认为电视剧创作若要摆脱目前水平低俗平庸的普遍状态,就必须摆脱大众的审美趣味而回到以往的意识形态教化状态,或者是返回到“纯艺术”的形式实验上去。

  我最近看一个美国电视剧《新闻编辑室》(THENEWS ROOM),剧情也是表达了一群媒体精英坚持新闻真实性与追求收视率的媒体集团之间的冲突,里面有一句台词,那位女主角说:“我宁愿为一百个观众播出有价值的新闻,也不为一万人传播烂新闻。”听到这样的台词,立刻就唤起了我心底里久违了的知识分子激情。在美国这样一个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体制下,媒体作为巨大文化产业狂热追逐利润而制造收视率的神话,并不让人惊奇,即使如此,在《新闻编辑室》里仍然允许精英挑战这种神话,坚持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这个电视连续剧看得我热血沸腾,但是我还是要说,说这样的话的人虽然可敬,但仍然是片面的,其片面性就在于媒体精英以为只有少数人是愿意接受真实新闻的,而大多数受众是不配享受有价值的电视新闻,而只配看“烂新闻”。而我宁愿坚持,大多数的群众仍然是需要有价值的媒体新闻,而只是媒体资本家们为了追求广告利润,而处心积虑地制造“收视率”神话,通过狗仔队、“烂新闻”挑逗人们的无意识,激发其原本蛰伏于人性深处的阴暗、狂热、欲望等恶魔性因素。他们使用降低电视受众的文化素质、挑战他们理性自觉的方式来制造所谓的“收视率”,然而挑逗者无罪,却由被挑逗起来的广大受众来承担一个低俗趣味的恶名。我这个想法移用到本文的主题,就是说,优秀的电视剧不应该是少数人才配享有,而恰恰是属于大多数受众的。用制造低俗平庸的烂电视剧来糊弄观众,还自以为是适应了群众的低俗趣味,这本身就是创作主体的正能量缺失造成的。

  所以,我们在讨论电视剧的两个传统两个特性,以及如何提高电视剧创作的艺术质量时,必须要考虑到,不是脱离广大受众的精神需求来谈论电视剧的艺术提高,而是在确定电视剧属于大众通俗文化之前,先要为电视剧的受众正名,不要预先把社会大多数都设定为“低俗”的一族。前几年网上蹿红《士兵突击》就是从正面说明了电视受众的审美接受能力。前面说过,受众心理往往是社会思潮和阶段性愿望教育、诱导、催生的产物,媒体作为社会舆论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工具,它有责任创作出更美好、更感人、有正面意义的艺术品来熏陶社会大众,进而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而不是去降低社会一般的审美水平,反而助长恶俗的文化形象。对于电视剧创作而言,当前存在的问题多多,但关键所在,还是创作主体必须相信受众有能力接受最好的艺术熏陶,他们也必须享受最好的艺术创造的成果,创作主体的积极力量才能够真正在创作中发挥巨大作用。

  2013年4月22日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

  图1:作者近影

  图2:HBO出品的《新闻编辑室》是2012年的一部流行电视连续剧,讲述了新闻人的工作流程及新闻制作幕后故事。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