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莫言的作品超越了“乡土文学”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4月16日16:23 来源:南方日报 周豫

  《收获》编辑部主任叶开谈“莫言与新时期文学30年”

  莫言的作品超越了“乡土文学”

  核心提示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籍作家莫言,是中国文化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文学界的一次盛事。简单地看一下莫言的文学历程,可以看到莫言的文学创作和生活经历,跟中国大陆的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紧密相关。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即1981年在河北保定市《莲池》杂志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开始,到1985年在《中国作家》杂志上发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登上中国文坛,到现在的三十年时间里,莫言创作了艺术成就突出、艺术表现丰富多变的几百万字作品,是中国大陆新时期文学三十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以中篇小说《透明的胡萝卜》成名,为人所知、继而以中篇小说《红高粱》而广受关注、享有盛誉,并以《天堂蒜薹之歌》、《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等厚重的长篇小说作品的巨大而持续的影响,在中国一流作家位置上持续了近30年。

  要认识莫言就要读懂莫言。在第159期“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上,《收获》文学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叶开带着大家一同“读懂莫言”,作为莫言长篇小说《蛙》的责任编辑,曾编发过好几部莫言的中篇小说,自己的博士论文写的就是《莫言论》,2008年他又出版了《莫言评传》,是国内研究莫言的一个重要研究者。讲座上,他从莫言这30年与新时期30年文学的关系,从莫言人生的5大经历,从莫言小说创作的3大阶段为大家揭开莫言夺奖的奥秘。

  莫言文学中有几个秘密关键词

  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会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有促进作用,也会提升海外读者对中国其他优秀作家的兴趣,并对中国其他作家作品的输出,形成良性循环效果。即便如此,因为世事变化、人心浮躁、各种兴趣和吸引力太多,中国严肃文学创作不可能再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那种辉煌时代。需要强调的是,养成阅读习惯、让阅读严肃文学作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仍是每一个公民了解社会进程、反思自我存在的重要方式。

  中国文学界很容易给作家贴上大而空的标签。有人认为莫言是“乡土”文学作家,这样容易把他放入“泥腿子”“土老帽”之类套话中,而使他遭到忽视、乃至鄙视。很多人没有读过莫言的作品,因为各种观点、立场的原因,把莫言的作品归为“血腥”、“暴力”,并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长期排斥选入莫言的作品,这些做法都简单而粗暴,抹煞了他在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中阐发出来的杰出价值。

  莫言的一生文学中几个特别秘密的关键词——“白狗”、“秋千”、“东北乡”、“高粱地”、“水蛙子”。莫言1955年2月17日出生在山东高密县河崖镇平安庄,在民国时期这个地方原来就叫东北乡,那时候是属于“三不管”的地方,是属于胶县、高密和平度三县交界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土匪村落,与他写《红高粱》的背景是一样的。“高密东北乡”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白狗秋千架》,后来霍建起导演改编成电影叫《暖》,那个片子特别有意思,要想去看莫言的作品我建议大家看。此外,在他的小说中还不断出现的一位少女,少女是明眸善睐的,长到成年之后就饱受摧残,这就是莫言小说中最重要的秘密。

  莫言有一篇小说叫《初恋》,不同于屠格涅夫和周作人的《初恋》的美好,他写到在他小学的时候来了一位干部的女儿,在莫言的小说里“干部”是个特殊用词。我想,莫言在考虑自己少年时代的恋情,可能有些是想象的,不一定是真的,当他将成年人之间对人和人关系重新对照的时候,得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对比莫言跟他的前辈,像赵树理、周立波、柳青等这些前辈,他的差别就在于他重新评价这个时代,重新评价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可能并不那么光辉、高大的背景,呈现它的真相,可能莫言采取的是一个极端的手法,他的极端手法写得非常残酷而惨烈,有些是亲身经历的,当然有些是虚构的,有些是艺术手法把它推向极致。

  莫言12岁的时候已经辍学了,他的初恋很有可能是虚假的,但是这篇小说是极端的,结尾金斗太喜欢少女张若兰了,回到家里死活跟他母亲要来一个苹果,突然从草垛里冲出来,把张若兰吓得一跳,说“有贼”,原来他是要把苹果献给这个少女。张若兰把他的苹果扔在地上踩了一脚,然后再吐一口口水,说“呸”,转身高昂地走掉了。莫言的残酷就在这里,也是莫言少年印记中的非常有意思的部分。

  莫言的作品具有深刻警醒意义

  莫言的小说里分成前期、中期、后期,他写过一篇小说发在《人民文学》,叫《鲜血梅花》,那时候很多严肃文学作家已经完全被市场打垮了,文学的进程跟整个社会的进程是密切相关的,通过莫言可以看到中国60年共和国变迁史的一部分,因为还有很多一流的作家,还有像余华、苏童、马原这些先锋作家,还有张贤亮、王蒙这些归来者,还有当时最有名的诗人之一艾青等等。

  我曾经跟莫言谈到过他对王朔的评价,实际上在中国大陆作为作家来讲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人是王朔,一个作家的语言、行为规范以及他所表达出来的这些新的行为处事方式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王朔做到了,莫言这些作家做不到。所以,莫言还是一个专业作家,而不是一个社会型作家。

  在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蛙》里的深切自我反思和自我救赎意识,使得这两部同样以莫言的“文学共和国”“高密东北乡”为背景的作品,超越了所谓“乡土小说”的相对狭隘的概念,而进入了世界文学的范畴。小说中的人物活灵活现,但小说里所体现出来的深刻宗教情怀和悲悯,在这个“虚无时代”,具有更加深刻的警醒意义。《生死疲劳》的浓重传统文化背景、高超文学技巧和深刻的宗教情怀,可能是打动诺奖评委的较为重要原因之一。

  今日中国的文学创作,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我们的丰满度是不如上世纪80年代的,尤其是现在流行的一些官场小说作品把人和人之间关系恶化会把本有的关系,可能会有的关系彻底恶化。文学不仅仅是要写有的,还是要写可能有的,可能有的文学的梦想会纯洁我们的灵魂、我们的道德观念,它让生活变得更加有活力、有趣。文学走到今天,已经不单单是文学的责任,包括社会学、哲学,包括其他的思想家们的责任,大家都在努力改善生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